洞悉細微,心平氣和待花開
作者:沈麗新
第一段寫作為老師,在面對不同學生時候的心態。一種是,面對主動配合的孩子,每一個教師都能心平氣和,第二種是面對問題學生,很難保持心平氣和。
第二段引用了心理學家約翰.羅絲蒙德的一句話:“也正因為小孩子天生都是搗蛋鬼,所以老天要給它們盡20年的時間融入社會?!泵總€班都有那么幾個搗蛋鬼,逃避是毫無用處的,那么教師該怎么做呢?在本段末尾,作者提出了她的觀點: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對兒童心理的理解能力,提升自己處理問題學生的各種行為的專業素養,才有希望在問題學生面前做個淡定的教師。
接下來,作者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處理問題學生的行為,每個方面都用了具體的例子。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耐心、敏感和智慧。其實,關于問題學生的行為,遠遠不止這三個方面,但是她截取的這三個視角,非常具有普遍性,她提供的方法也具有實操性。
一、不給學生創造撒謊的機會
這部分寫如何處理不帶作業的情況。
作者在面對不帶作業的孩子時,不會使用疑問句詢問:為什么沒帶啊?到底做了沒有???她認為,問這些的問題就是在給孩子制造撒謊的機會。她的作法是,在學期初就制定規則,沒有帶作業的,可以打電話給家長送過來,或是補起來。她只負責提醒。
想想我們平時的作法。沒帶作業來?你又騙人吧?到底做了沒有?這樣問的結果是,我們自己氣得要死,而孩子根本不說實話,而且后續再犯的幾率非常大。心平氣和,簡直是一種奢侈。
作者的建議就是,不要問任何問題。事情發生了,就讓學生體驗后果。
二、不給學生以不合適行為吸引他人的機會
這段講的是喜歡用不合適的行為吸引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達到成為焦點的目的的學生。
先說明了這類學生的行為特點:異??释憩F、好斗、愛挑釁、惹麻煩。
接下來,作者舉了自己班里的一個例子。作者在上課途中,一個愛表現的男孩想要舉手回答一個問題,作者知道他想要通過一個搞笑的回答引來全班關注,于是問他:你的回答會不會讓同學們大笑?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作者讓他坐了下去,并且讓他下課后再講給同學聽。沈老師真是機智,簡單兩句話就化解了極有可能會導致地課堂紀律短暫混亂和學生注意力被分散。想想,這種情況還真是很多。每個班都有那么個把學生,想要吸引注意力,而不管自己的行為是否適宜。但是他們自己并不是存心要搗亂的。明白了這點,也許可以在再次面對時,如沈老師一般的心平氣和。
作者最后總結,教師得多接觸學生、多掌握心理學知識,在對學生心理足夠了解后,才有可能在一些事情的潛伏期阻止事情的發展。
三、不給學生故意傷害他人后立刻道歉的機會
先說了一種存在于低年級的現象:同學之間經常有一些小矛盾,而教師一般會讓肇事者去給受害方道歉作為結束。
但是,作者認為隨口而說的一句對不起,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而且還會讓肇事者認為任何傷害別人的行為都可以用對不起應付過去。
接下來,沈老師又舉了一個她遇到的例子。在一個小男孩出口傷了另一個小男孩后,作者沒有立即同意他去道歉,而是幫他分析出他的行為是明知對方不高興還故意做出來。然后,作者讓他先去好好想想,不許去道歉,而且不準跟那個小男孩一起玩,直到第二天才可以道歉,并且要對方原諒了才可以繼續和他玩。
沈老師最后總結,沒有誠意的隨意的道歉縱容了肇事者繼續犯事,又沒有讓受害者感到自己的感受被重視。
其實,我們平時處理問題也有這樣的傾向,似乎只要道歉了,問題就解決了。但是看了這篇文章的觀點后,我改變了想法。有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偷懶而已。
最后結語部分,作者強調,教師有責任去幫助學生學會與教師合作,不讓孩子為自己的問題行為撒謊或找借口。
其實,標題看起來與文章內容的結合度似乎不高,因為文章并沒有怎么提到心平氣和。但是沈老師提出的這三點,還有她講的這些教育故事,無一不看出她的心平氣和與教育智慧。唯有心平氣和的老師,才能在學生不帶家庭作業、課堂里故意搗亂和課后故意傷害同學時,做出如此理智又符合教育規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