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早早便吃過年飯,坐等夜幕降臨,這一刻人們期待了許久但等待的卻十分耐心,因為這天是正月的十五,人們記憶中最有"年"味和和家鄉味道的日子,鬧熱得很。
一排排的土蠟燭發了亮,插在自家房屋周圍和路邊,一閃一搖,家家戶戶如此,從高處看,像是排列組合,光不強卻溫暖,一直到深夜。只記得奶奶提過,這天看熱鬧的人特別多,以前路不好還挺黑,怕人給摔了就把蠟燭點到很遠,只為了方便方便夜晚的人們。柱頭上的縫隙處斜插上三根香,堂屋排位下一碗中放上一坨刀頭肉,兩側齊上兩根大蠟燭,接著撕開貼得緊緊的香紙給點上,寓意著年也過完了,再就是今天晚上的最后一出戲了。
街上的人黑壓壓一片,似乎可以論堆了。
來了,來了……吵雜聲一片,人頭攢動,人們紛紛擠上前,墊著腳使勁伸著脖子朝前看。只聽一陣熟悉痛快的敲打聲股股飄來,"咚,咚咚嚨咚嗆……"清脆又讓人興奮。小時候記得一聽這個,就撒著腿跑去看,跟著跑和幾個伙伴。來了,龍燈來了,正月十五的龍燈。十五的龍燈游一條街,也是"炸"一整晚,全鎮這一宿都不停息,每家每戶都自愿的出炮仗煙花用來狂歡,幾乎鎮上的龍都會來,十幾普(條)龍在一起爭風比雄,帶來好運。
路邊幾百根五六米長的竹竿上纏繞著一捆捆鞭炮團一排排的靠墻擺放,還有自己做的花(一種類似于煙花的炮仗)一筒筒的的正立著,而炸龍的人早已經戴好草帽隨時準備著開始,這一看就是要大干一場的架勢,看熱鬧的人們也踱著腳等不急了。
砰一聲響,黑色的夜空瞬間被照亮,燈隊齊齊的打上家聯(一種民間樂器),震心舒暢,炮仗聲參雜人群聲聊起了十五的最后一場重頭戲。只看舞龍者們赤裸著上身,竭力舞地弄著龍,左擺右晃,龍頭舉得老高,上下飄舞輾轉,一副雄赳赳看天下的架勢。各街道村寨的龍你來我往,互不服氣,一齊舞擺弄著,看誰比較雄。人群中,幾十條地方龍像在翻江倒海,看眾大手稱快。而炸龍的人也是興奮不已,拿著點燃的團團鞭炮向舞龍者拋去,頓時火光锃亮,但舞龍者們絲毫沒有膽怯,迎著炮仗就頂了上去,雜亂的鞭炮在舞龍者頭上噼里啪啦炸開,爆炸聲此起彼伏,翁翁聲一頓接一頓,亂蹦的鞭炮子彈在身上,一堆堆落在地上,人群時不時退后。幾十條龍在煙霧中一下垂直升起,一下貼著地面斜著劃上高空,盡情享受著這最后一次晚狂歡,。舞龍的人不僅有成年人,還有些小孩兒,手拿著捆捆打結的煉子(一種類似于蠟燭的東西,但不易滅)跟著龍走,護著舞龍的人,也是為了照亮。舞龍頭和龍尾的最累的慌,大多都是四五十多斤重的,一晚上下來,這勞力也是挺好的。而基本上都是炸龍頭和龍尾,并且是攆"攆著炸,龍頭豎拿,龍尾橫擺。有幾年最后有的龍最后只散的剩個框架了。不一會,花也燒起來了,聲音低到高,清脆到濃厚,像一百多邁轟轟作響的摩托車,砰,一柱鐵樹像劍一樣出鞘,閃亮了周圍,七八米多高,然后雨落般的打了下來,打在衣服上,燙出了許多小洞,回去了才知道。有的還要爆,但是人卻依然沒減少,我想,這就是正月十五的味道吧。筒筒的花被架在四腳長板凳上,拖著噴向舞龍者,漫天銀花飛舞,花打在舞龍者身背后,舞龍者順勢騰龍躍起,在花雨中傳來過往,即使很燙,但也要把龍舞的最高。幾十條龍時不時聚堆在一起,由燈頭領著,齊聲大聲吆喝說著"褔肆(一種祝福的話):"是啊,是嘞"半著家聯聲,龍頭也不時舉高搖晃點頭,向全鎮的人們祝福著。然后主人家給每條龍頭上掛上一條紅,舞龍者也腰纏紅帶。燒龍一直燒到凌晨,期間會有一個"燈酒會"(給燈隊提供宵夜休息)。舞龍者累了在這休息小會,然后緩緩再接著舞龍。一條老街,不寬,幾十條龍在這里一條接一條舞弄,地上的鞭炮渣,一腳踩下去,沒了腳踝,兩旁二三樓上炮仗灰也給房屋披了一層灰色外套。這個不眠的夜晚,舞龍的人依然舞著,看龍的人依然看著,即使冬天的溫度很低,也凍不了人們的熱情,因為這是家鄉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