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每顆豆創(chuàng)客】公眾號,侵刪。
今年7月20日,國務院發(f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詳細闡述了國家在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各方面規(guī)劃。
這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說明我們從國家層面上開始重視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教育行業(yè),輔助教學、教研、教務等各個方面。
不過每當國家發(fā)布一個新的政策的時候,總有一些“嗅覺敏銳”的人會非常迅速地“抓住這個機會“來做一些投機的事情,教育行業(yè)也是如此。
上一次國家大力推行雙創(chuàng)政策,以及教育部推動創(chuàng)客教育在中小學的發(fā)展,已經涌現了一大批來撈政策紅利的人。
一些教育機構原本可能只是在教英語、數學等課內知識或者音樂藝術等興趣教育。看到創(chuàng)客教育開始興起,便加一些相關內容繼續(xù)開始售賣新的課程。
甚至一些原本是給學校賣如電腦桌椅白板之類的硬件廠商,看到國家開始推動創(chuàng)客教育,就在網上隨便找些資料拼湊成創(chuàng)客課程,繼續(xù)賣給老用戶,課程內容毫無營養(yǎng),僅僅是簡單的機器人拼接罷了,學生學完之后并不能吸收多少相關的知識,和買了玩具自己在家和父母拼并沒有兩樣,更不用指望學生能就此發(fā)揮想象制作創(chuàng)新項目。
現在國家剛剛發(f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教育培訓從業(yè)者開始介紹自己是做人工智能教育的了,有趣的是有的人一兩年前還介紹自己是創(chuàng)客教育老師,搖身一變就成了多年經驗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專家了。
這些教育投機者很可能連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概念和關系都搞不清就開始準備教孩子學人工智能了,響應國家政策的速度倒是很快,但是真能教給孩子什么有用的內容就得打一萬個問號了。
這就是我們擔心接下來會發(fā)生的事情,隨著國家政策的推行,中小學階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將會涌現一大批“新瓶裝舊酒”的培訓機構。
何謂新瓶裝舊酒?
就是喝到嘴里的還是原來的味道,只不過換了一個瓶子包裝而已。
猜測很多機構會把原來做創(chuàng)客教育的一套內容加入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詞然后重新包裝成為人工智能教育,孩子實際學到的內容和以往相差無幾,大概率是和人工智能沒什么關系的圖形化編程以及機器人的拼搭,對于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及涉及到的相關知識依然不能很好地理解。
人工智能教育和創(chuàng)客教育一樣其實都處于新鮮期,一方面因為新鮮所以能夠吸引很多學生、家長、老師的目光,另一方面也正因為新鮮,大部分的學生、家長、老師并不能很好地分辨教學質量。
這對于想要撈快錢的機構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人傻、錢多、速來。因此很多機構可以不用在意教學質量,用著網上拼湊來的課程,找?guī)讉€大學生兼職當老師就可以開班教學了。
這時候你會發(fā)現能吹牛逼的機構可能會比能踏實做內容的機構活得更滋潤。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態(tài)?
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就是需要把學生、家長、老師的整體認知程度提升上來,當所有人都能擦亮眼睛分辨好壞了,劣幣就沒有了生存空間,玩票的機構就會被淘汰。
但這注定會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前期非常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從國家層面建立標準、準入門檻并加強監(jiān)管。從行業(yè)層面來說最好由具有權威性的專家代表組織行業(yè)協會,吸納優(yōu)質會員,建立行業(yè)影響力。
少兒人工智能課應該怎么上?
作為每顆豆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筆者也在密切關注人工智能教育的發(fā)展,對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該教人工智能的什么方面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這里我們只談我們認為應該涉及到的知識點。
小學及初中階段
我們認為小學階段以體驗、科普人工智能和圖形化編程為主,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初中開始可以結合統計、概率擴展相關的數學基礎知識,同時開始學習Python,接觸代碼編程,并在后期引入簡單的機器學習算法。
高中及大學階段
如果前面小學和初中都打好基礎的話,學生到高中階段已經具備基礎的編程、數學、算法能力,可以進一步學習更多的機器學習算法了。以目前應用最廣的神經網絡為切入點,結合各類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利用Python來嘗試實現真正的人工智能項目,同時可以結合硬件如樹莓派等實現與真實世界的交互。等到大學階段那就已經可以真的到更專業(yè)的領域去進行研究了,無人駕駛、視覺處理、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等。
當然了,筆者可以預料到會有很多教育背景出身人士說我們是技術派,教的都是技術內容。可能有的人認為教育不需要高深的技術,重要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那么請問,不需要技術,您用愛來訓練人工智能系統嗎?這里筆者并不是否認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認為這是和技術同樣重要的,只是思維和能力培養(yǎng)最終都需要有一個落腳點,這個落腳點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個知識點上。
如果一個教師避而不談人工智能教育涉及到的技術,只會夸夸其談一些虛無縹緲的內容,實際教學的時候還是拿出原來的一套課程和內容而僅僅改了個標題的話,我們只能認為這個老師是蹭熱點的投機教育者。
最后筆者給各位家長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來判斷一個所謂人工智能教育老師是否真的懂人工智能(或者起碼有基礎的了解),就是問他兩個問題:
1.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的關系是什么?
2.解釋一下在人工智能語義下的“深度學習”這個概念。
如果有想要知道這兩個問題答案的朋友,可以在我們微信公眾號【每顆豆創(chuàng)客】后臺留言:“答案”,我們就會告訴你。
如果你想體驗我們每顆豆是怎樣教人工智能的,可以在【每顆豆創(chuàng)客】后臺留言:“榮耀創(chuàng)客”,了解更多課程相關的信息
作者簡介
畢 ?瀅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碩士畢業(yè)生,清華創(chuàng)客空間創(chuàng)始人,每顆豆創(chuàng)客教育創(chuàng)始人。在2015年三月份曾代表清華創(chuàng)客空間給總理寫信,并于五四青年節(jié)當天收到總理回信,獲得國內各大媒體報道。2013年9月成立清華創(chuàng)客空間,目前擁有注冊會員超過一千五百人。2015年6月受韓國科協邀請參加世界科學記者大會作關于創(chuàng)客的演講,2016年4月受哈佛教育學院邀請在哈佛中國教育論壇上作演講,2017年8月受邀擔任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中國賽區(qū)副裁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