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美妙的贊揚,久了也會膩
別讓過度表揚“甜”倒孩子
當前,不少家長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希望通過不竭的鼓勵,讓孩子天天向上。于是,各種表揚、獎勵充斥著孩子的生活。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一番苦心,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動于衷,甚至造成反感。
某班有個“學生”平時聽慣了批評,他對批評根本不當一回事。但是,新學期換了個班主任,這個班主任一開始就對這個“學生”的某些“閃光點”進行了表揚。起初這個學生很受感動,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學生發現,教師對自己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還有許多是有意撥高的。他認為這是老師在哄騙自己,名義上是表揚,實際上就是讓其注意這些方面,不讓其再搗蛋,這分明是老師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后來他一聽到表揚就反胃,就大為惱火。
俗話說:“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世界萬事萬物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尺度,超出這個尺度,事物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言:“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都知道對孩子批評多了不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心,于是就拿起了表揚的“武器”。要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贊揚聲中,時間長了,再美妙的贊揚也會膩味。到時,表揚不但不會激起孩子上進的欲望,一方面會讓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標尺,看不到前進道路上的泥濘;另一方面,還會讓他產生反感,覺得自己活在謊言當中,于是出現各種叛逆行為。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會擔心孩子自卑、經不起挫折,一旦摔倒就爬不起來,總是希望他能在任何時候都自信、優秀,于是就想通過“反復表揚”、“持續鼓勵”的方式來幫孩子樹立自信心,使他一直保持積極的狀態、良好的情緒,向好的方向努力。
這種急切的期待和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認為“只要不斷表揚、鼓勵孩子就能達到效果”的想法是錯誤的。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同樣的刺激在持續一段時間后,對刺激對象的作用會逐漸減弱,這種現象一旦出現,不僅不會出現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時反而會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當然,這種“超限效應”有時還表現在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給孩子的壓力過大等情況中。例如,2000年發生的徐力殺母事件,就是一個“超限效應”產生的悲劇。
徐力的母親省吃儉用,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包攬下來,只是為了孩子好好讀書,將來能有出息。她要求孩子每次考試都要排在班級前10名,包括事發當天,她還不忘時時刻刻提醒徐力。然而,徐力自己卻認為根本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甚至感到絕望。
最后,徐力終于對整日嘮叨不斷的母親產生了強大的逆反心理。也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他拿起榔頭砸死了養育自己多年的母親。
客觀上講,徐力的母親確實是一位非常盡責的好母親,但是,這一悲劇的發生,難道完全是徐力的錯嗎?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牢記“超限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愛孩子、表揚孩子、給孩子壓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講究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