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看了《壽司之神》,明明片名的英文翻譯翻成中文是《jiro的壽司夢》,神翻譯成壽司之神,看來神話別人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有之道了,我還是偏愛英文名直接翻譯。
很少看紀錄片,上次看記錄片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很多人滿懷對美食的期待去看的結果一樣,發現是關注制作美食的人的紀錄片,瞬間有種期待落空的感覺,我們的確需要關注為我們帶來美食的那些人,不過像我等吃貨看記錄片還是更為關注怎么做,為什么好吃,哪里可以吃到這種淺顯易懂的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顯然是沒有達到這種要求的,可以說是一個穿著馬甲的美食紀錄片。所以在看《壽司之神》之前,我是完全對這部片子沒有期望的,不過由于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去吃了回來寫了長微博,于是才有興趣去看一看。
首先,《壽司之神》主要講的是小野二郎的故事,當然,里面有不少部分其實和他做壽司沒有太多關系,所以我覺得至少里面有3-4次我覺得應該結束了竟然還有很多內容沒有播完,如果能在做精簡,對我等俗人吃貨來說會更好;其次片中有大量的訪談內容,包括對弟子的,對雇員的,對供應商的,對老同學的,更像談話類節目,畫面感少了一些。
說完覺得不太理想的部分,說說那些不錯的部分:作為紀錄片,本片有很多勵志的色彩,同時也反應了很多日本社會的現象,恰恰和中國有很大不同。例如:日本人對細節都有種偏執,二郎即使是八十幾歲的老人家了,還是在每天的營業之前,事必躬親的全部都檢查一遍,無比做到所有細節都完全沒有問題,這種要求在中國會被認為是不近情理的,但是在日本卻是沒有什么異議的,還會收到褒獎;在二郎這里學徒,要先學擰毛巾,才能做魚,然后10年以后才能做玉子燒,這種緩慢的學習的效率在中國基本是不能忍受的, 藍翔技校的小朋友們估計3年應該就出師了吧,哪里會有做學徒做個十年的。中國和日本本來就有很多不同,在片子里我們可以去思考,去比較,而不會有憤青到處叫囂,如果網站開了彈幕,估計想好好的看一下這部片子都會成為奢望。
二郎這個人的故事其實沒有太多的看點,就像很多勤勤懇懇的日本人一樣,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自己的工作上,不僅為了養家糊口,也為了好好做好自己的職業,所以二郎一輩子都在做壽司,決定了要做什么就要努力去提高自己,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但是在浮躁的現在,能夠堅持到底幾十年如一日的人太少了,基本都是干了一陣沒有起色就換行了,不是說為人靈活不好,只是堅持的人少了,就顯得金貴了不是。影片里二郎的大兒子幀一和二兒子隆都有很多戲份,二兒子很早獨立去開了自己的壽司店,大兒子則會以后接了父親的衣缽,不過如果大兒子沒能做得比父親更好,他將失去現在的顧客,也許這就是他身上背負的重擔,的確很難;二兒子始終覺得還無法超越父親,所以他的店里只能在價格上有所優惠從而吸引顧客;雖然兩個兒子都還在奮力猛追自己的父親,但是最后二郎說如果他現在去了,他的兩個兒子也會好好把店集成下去的,覺得瞬間就被那種溫暖的父愛治愈了,原來他也不是外表看起來那么冷漠,對于工作過于關注而對兒子忽視的父親,也許每個父親都一樣。
最后補祝自己的老爸父親節快樂。
千字文20140617—關于做壽司的人的紀錄片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