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基層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本是一種求真務實、積極作為的好事。然而有些地方卻“文必見創新、言必談創新、行必舉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片面追求標新立異,熱衷于在文字材料上“雕花”、在工作內容中“造景”、在工作成效里“摻水”,“換‘名’提成效,一‘新’遮百丑。”歸根結底是打著“創新旗號”搞形式主義的變異行為。創新作偽,萬事皆休,余下的就是折騰基層、靡費公帑,如何讓創新工作不落形式主義的窠臼?必須以“實”字當先,讓創新擁有真實內涵,讓創新付諸火熱實踐,讓創新取得實績實效,去偽存真,造福百姓。
? ? ? ? 實事求是,在擺正求真理念中守正創新。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在觀摩點位上煞費苦心、在典型材料上精雕細琢,究其原因是在逢迎上級、投機取巧,最后都是苦了基層、累了百姓。基層工作創新,若重視表達花哨,無視現實情況就陷入了嘩眾取寵的形式主義之中,唯有用好調查研究這一法寶,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帶著調研的課題下去,帶著群眾的問題上來”,真正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和民情民意,多一些沉淀,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認真調研,少一些關門造詞,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探索推進工作的新方法、新舉措,使創新之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真正把力氣用在提升基層發展成色上,讓創新造福于民、讓創意惠及于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 ? ? ? 實干為民,在樹立正確觀念中革故鼎新。創新是否有必要,群眾最有發言權,如果不問群眾是否滿意,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創新、概念上的新穎,就演變為一種“自嗨”和“花架子”,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錯誤政績觀。創新的目的自上而下都應該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正確的創新導向對基層工作至關重要,要摒棄“以創新為名、行作秀之實”的錯誤方向,糾正“亮點至上、樣板優先”的扭曲政績觀,引導干部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多謀長遠,多看幾步,做經得住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的真創新,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去偽存真,讓偽創新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讓創新驅動事業前進的動力充分涌流。
? ? ? ? 夯實基礎,在尊重客觀規律中固本開新。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削足適履的“造詞式”創新,生搬硬套的“復制式”創新,罔顧基層實際,消磨了群眾的精力、期盼,已然成了“偽創新”的典型套路。基層工作創新,任重而道遠,廣大基層干部要立足崗位在勤學、善思上下功夫,著力破除傳統思維定式,緊跟時代節奏,目光長遠、與時俱進,對天馬行空、浮云無定般不著邊際、不切實際的創新必須果斷舍棄,俯下身子,從一點一滴做起,探究基層工作的規律,找準強基固本的路子,尊重客觀規律,充分考量創新思路的適配性、可行性、發展性,做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審慎選擇,才能健康、綠色、可持續地創新。同時,也要嚴格按照基層工作的特點,結合本地實際做出取舍,不圖虛名,不出虛招,以切實有用的手段,不盲目、不盲從,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充分迸發,真抓實干,抓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