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開小程序的項目了,領導讓提前熟悉下es6的語法,學習中遇到箭頭函數相關的一段代碼,起初對輸出結果不是很理解,重新看了箭頭函數的相關概念后才有一點兒明白。
如下代碼:
function Timer() {
this.s1 = 0;
this.s2 = 0;
// 箭頭函數
setInterval(() => this.s1++, 1000);
// 普通函數
setInterval(function () {
this.s2++;
}, 1000);
}
var timer = new Timer();
setTimeout(() => console.log('s1: ', timer.s1), 3100);
setTimeout(() => console.log('s2: ', timer.s2), 3100);
上面代碼中,Timer函數內部設置了兩個定時器,分別使用了箭頭函數和普通函數,然后用setTimeout函數延遲3100毫秒后執行。
最后輸出結果是:
s1: 3
s2: 0
可以看到,3100毫秒之后,timer.s1被更新了3次,而timer.s2一次都沒更新。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前者的this綁定定義時所在的作用域(即Timer函數),后者的this指向運行時所在的作用域(即全局對象)
箭頭函數中的this.綁定的是Timer函數中的s1變量,所以每隔一秒鐘s1的值會被更新,但是在普通函數中,this指代的是全局對象,放到瀏覽器,全局對象是window,在node就是global.s2。在上邊兒這段代碼中,并沒有在全局定義s2變量,所以this.s2++其實沒有什么作用,如果在這里將s2打印一下:
// 普通函數
setInterval(function () {
this.s2++;
console.log(this.s2);
}, 1000);
會發現,輸出的是NaN.
如果增加一個全局變量,如下:
window.s2 = 0;
在瀏覽器中再次執行,就會發現this.s2可以打印出值了。
屏幕快照 2017-07-06 下午6.00.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