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謝絕一切轉載要求)
來簡書之前,并不知道什么是斜杠青年。
后來慢慢知道了,原來斜杠青年就是類似 歌手/演員/作家 這一類的稱呼。不知斜杠青年興起于何時,而且還有了這樣一個很潮流的名頭。
斜杠青年雖然是新興名詞,但世界上的事情,不管如何變,其實都跳不出原來的模子。斜杠青年嘛,擁有多個身份,可這和之前經常提的綜合素質不是一個意思嗎?
人們造一個斜杠青年的名詞出來,是因為綜合素質有點老土,斜杠才是正道嗎?況且加上青年二字,更讓人向往嗎?
仔細想想,斜杠青年這個詞雖新,但不代表斜杠青年是現在才產生的。其實,歷史上斜杠青年不少,隨便都能說出很多。比如諸葛亮,又是軍事家又是政治家,甚至在三國演義里面又是客串氣象學家又是客串占星家。這應該算是一個斜杠青年吧?
除了諸葛亮,歷史上很多文人也是有多個身份,辛棄疾既是詩人,又是一個少年時期就揚名天下的武將,還有岳飛、文天祥、范仲淹,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其實他們都是斜杠青年。
如果咱們再玄幻一點,美國的超人,平時是記者,一言不合就變身成超人,他算不算斜杠青年?蝙蝠俠算不算斜杠青年?如果擁有不同身份就是斜杠青年,那么美國一個個這個俠那個俠的,都是斜杠滿滿的。
可是,雖然斜杠自古有之,但還是擋不住青年們對斜杠的向往和追求,一批批斜杠明星被捧成神一樣的人物,成為年輕一代追隨的目標。每個人都在努力想讓自己身上滿是斜杠。
只是——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這么多斜杠青年嗎?
如果你去醫院做手術,有兩個同樣年齡年輕有為的醫生可供選擇,你希望給你主刀的是那個專業精湛但是沒有很多無關身份的醫生,還是那個有著歌手、作家等斜杠身份的醫生?
你應該不會選擇斜杠醫生來給你開刀吧。所以說到底,專業技能才是一個人立根之本。可有的人會說,那我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怎么辦?我現在想變成斜杠不行嗎?
就算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這也不是你追求斜杠的借口啊?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工作,你可以邊做現在的工作,邊為下一份工作準備。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從事的行業,你可以為你喜歡的專業而轉行,就算現在還沒有辦法轉行,但是你可以現在就學要轉行的專業技能呀?何必棄本逐末地追求斜杠呢?
有人又會說,我現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斜杠,不就是為了要轉行嗎?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斜杠確實可以為你轉行帶來好處,大神們的例子都擺在那里了。
但是,請記住一個規律,那就是大部分的斜杠青年,最后都變成了培訓師。
所以對于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如果你要轉換行業的目標不是做培訓,那么你就不要去追求斜杠了。因為工作頭幾年,正是一個人專業技能提升的關鍵時期。
當我們說斜杠青年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一個人不同身份。如果你是一個斜杠青年,你處于一種身份的不同中,而又沒有專業技能來支撐,到最后你會迷失在這些身份當中。
斜杠并不會給你帶來你想要的專業技能,斜杠只是讓你多了一個綜合素質而已,所以與其追求斜杠的身份,不如追求專業為本的綜合素質。
這也是我覺得綜合素質才更能讓人看清這個事實的原因。因為如果你說自己是斜杠,那么大家就只能以斜杠的標準來要求你,大家認為你專業不過關也情有可原。到最后,你自己也會認為情有可原,因為我是斜杠嘛,這個身份不專業不行,我還有另一個身份呢!你們有這么多身份嗎?再說了,我有這么多身份容易嗎?
綜合素質卻是不一樣的要求,提起綜合素質,必須是依托在你有一個專業技能上,然后各方面都有發展。
你能說會道,能歌善舞,多才多藝,這些都是錦上添花。錦上有花,那是花都也要擺在錦上,顯得這塊錦更加好看貴重,花也有身份。如果沒有這塊錦,一大片花開在那里雖然好看,你也只是其中雖然好看但隨時可以被取代的那朵花而已。
之前有一句俏皮話很流行,例如“我是歌手里面做菜最好的”、“我是作家里面最會唱歌的”之類的話。這些話從專業的歌手或者知名作家里面說出來,那是一種綜合素質和自信的表現。可是如果從一般人嘴里說出來,不但已經有點俗套,相反還有點讓人覺得你其實水平都不怎么樣。
我之前在這篇文章 里面提過,對英語要求比較高的外企,有時候會選擇英語更好的人,而不是專業技能更好的。貌似說明專業技能不是特別重要,但是這里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是對英語要求高,在這里英語已經成了一種專業技能,另一個前提就是你專業要還可以,別和對方差太多。
如果你專業水平很差,雖然有著各種看似不錯其他技能,但我們對你的學習能力和專業態度,還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換句話說,如果你專業技能甩那些面試的人幾十個劉翔,那就算你英語不行,公司寧愿將來請專人培訓你英語,也會現在就先把你搶來再說。
剛才說大部分斜杠青年最后都成了培訓師,估計很多培訓師看到都要不高興了:怎么,難道我們培訓師這么容易當嗎?我們也是專業的好不好?
這樣說并沒有看輕培訓師的意思,而且我自己也對培訓師很尊重,也曾經很向往培訓師的職業。但是斜杠青年最后變成培訓師,也是一個明擺的事實。畢竟培訓的行業很多,培訓師有很多種,成神的斜杠青年和斜杠大叔們只是去做了某方面他擅長的培訓師而已。有人愿意花錢聽課,有人愿意講課,這是互相選擇,并沒有什么不對。
但我想說的是,面對斜杠青年的身份的誘惑,如果你有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你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專業,你可以去追求斜杠青年背后所代表的綜合素質,但是你沒有必要把自己打造成斜杠青年。
這里面其實有一個邏輯的問題。如果你變成了斜杠青年,比自己本職工作還做的好,要不就說明你專業水平太水了根本沒有長進,要不就說明斜杠青年并不是難事,正有一大批準斜杠青年在趕來。
有人就很成功地抓住了準斜杠青年的心理,讓準斜杠青年主動掏錢并把自己變成了導師,到了你,可能就不一樣了。
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看到斜杠青年風風光光的,一天幾十萬入賬,所以就覺得這是一條更快的成功之路。但卻沒想到在自己喜歡的專業上深耕更有可能成功。
也許五年七年過去之后,你身邊那些專注于自己專業的同事早就做到了管理的職位,他們處于一個事業的上升期,各種機會都非常多。而你,也許已經成為一個成功的培訓師,也許還是一個更加焦慮的斜杠青年。
個人發展(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