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邊走邊旺
一陣冷一陣熱后,初夏悄悄地越過春天,以夏季的熱情似火照顧著五一假期。
去年被虐的錢串,從肥肥胖胖的原葉到萎靡不振的干枯,無聲地抗議:“懶主,該換盆了,該換盆了,該換盆了。”
在下雨的那一陣,氣溫不高不低,體感舒適。宅家無聊,把以前在園區撿回來的小陶盆處理。底部埋上自己剝的生花生殼,一是墊高,二是是花生殼做花肥,三想著透氣疏松土質。上面填上泥土,把砍頭晾干傷口的多肉插進土里,等慢慢服盆后澆水。
五月的某一天,發現花不停被頂起,今天壓下去,明天又冒起來,反反復復后,看到鵝黃的圓葉把泥土頂得老高,才后知后覺。原來剝花生時,看到顏色不好的花生,隨花生殼一起埋在花盆底部,經過水份浸泡,陽光普照,它們又被重新喚醒。
有圖有真相,上圖更直觀。
看著一顆顆肥肥胖胖的花生苗不斷冒盆,而一根根錢串不停被擠出花盆,那一刻我問自己,究竟是種花呢?怎么還長出花生豆的苗來了?
當初剝花生時,看著花生紅衣上有黑點或黃點,第一反應是花生長霉,有黃曲霉素,致癌物,不能吃,就扔進花生殼里,用袋子裝著備用。
那盆錢串養了兩年,去年有段時間太熱沒澆水,部分根部干枯變黑,以為要掛掉的,后來又活過來。扛過酷暑嚴冬,在春暖花開時,分枝很多,又恢復往日生機,可惜塑料盆經長期日曬雨淋,已經老化,一碰就碎,必須得換新盆了。
因發枝太好,分了一個大盆和三個小盆,為補充肥力改善土質,所有的盆地都墊上厚厚的一層花生殼,里面少不了被淘汰的花生豆,分好盆就等它自然生長。
過后就很少管它們了,想起了澆點水,每天看一看,只要沒蔫、沒有黑腐就行。
當第一顆被頂起壓下去,又反復頂起壓下,在看到花生葉把多肉頂在一邊去時,才恍然醒悟,花生豆有生命力了。
緊著其它幾盆也出現這種情況,拔掉不舍,不拔盆又太小,空間不夠,不知能不能長出花生呢?
還是留著吧,做做實驗,給彼此一個機會,等幾個月再看,如果開花,就那可能結果,不過是數量多少的區別。
這幾天,又把修剪的曇花枝葉和花生豆種到一樓靠墻的綠化帶里,幻想著以后長出花生,收獲曇花的美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