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chaim “ 365 日寫作計劃”第? 86 天的寫作內容。
幸存者偏差(英語: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認知偏差。其邏輯謬誤表現(xiàn)為過分關注于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經(jīng)歷”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視界內或無法幸存這些事件的人或物。其謬論形式為:幸存過程B的個體A有特性C,因此任何個體幸存過程B需要有特性C。有特性C但無法幸存過程B的個體被忽略不加以討論。邏輯偏差在于只關注篩選結果做出評估,而忽略篩選條件與篩選機制等信息。用俗語“死人不會說話”來解釋其成因意指當取得資訊之管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因為無從由死者獲得來源),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之偏差。這種偏差可以導致各種錯誤結論。
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shù)據(jù)”、“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此規(guī)律也適用于金融和商業(yè)領域。存活下來的企業(yè)往往被視為“傳奇”,它們的做法被爭相效仿。而其實有些也許只是因為偶然原因幸存下來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親戚吃這個藥好了”或者“我一個朋友去找了這個老中醫(yī)”等等。不管你的親戚和朋友和你關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他們都是等同的。疾病和醫(yī)藥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照顧或者偏袒你的親朋。
如何應對呢?最明顯的辦法當然是讓“死人”說話。雙盲實驗設計和詳細全面客觀的數(shù)據(jù)紀錄都是應對“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謂“兼聽則明”也是這個道理,拋掉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才能克服這個偏差。
對于如何消除幸存者偏差的誤區(qū),沒有好的辦法,但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應該有些好處:
(1)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改變不了生存者偏差現(xiàn)象的存在,但我們可以努力不盲從所謂的權威;
(2)為了使樣本更反映事實,我們更應該搜集介紹投資失敗的案例和總結,不但要向成功的人學習如何成功,更要從失敗的人那里總結為什么失敗,因為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盡量避免失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