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麥肯錫匯報解決方案,看我們該如何匯報工作?

職場價值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你的很好的匯報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連工作都匯報不好,自己辛辛苦苦做出來的、妄圖大展宏圖的方案,得不到上級的認同和審批,也就喪失了展示自己價值的機會,或者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所以,如何匯報工作,其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職場技能,一項有助于實現自己職業發展的職場技能。所以,掌握工作匯報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那么,該如何匯報工作呢?我們首先從《麥肯錫意識》中提取一些與之相關的信息作為參考,采用歸納演繹的思維方式,對與匯報有關的信息整合如下:

第一,確認你的“客戶”

在《麥肯錫意識》這本書中,關于“客戶”的定義,主要是麥肯錫的外部客戶,而本文的對象,主要是“內部客戶”,雖然兩者有所區別,但在關鍵點方面仍有很多共同之處,如都是方案決策者、所需資源提供者、方案成果驗收者等等,所以,本文認為,這本書中有關界定“客戶”的理念和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遷移價值。本文中的“客戶”,是指匯報內容的審核及審批者,以及影響審核、審批的相關者,一般情況下,審核者、審批者是按照組織架構的管理層級明確規定的直接上級和間接上級,而影響審核、審批的相關者,則是與匯報內容相關的部門主管或分管主管。

第二,明確“CEO關注點”

一般情況下,一個匯報方案是為了能夠在管理、經營等方面給企業帶來改善或提升之處的,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但是,匯報者對匯報方案的價值認知,應當建立在“CEO關注點”的基礎之上,作為匯報者,肯定是認為有價值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匯報方案,但是,如果這個價值點不在“CEO關注點”范圍之內的話,也是很難得到認同的。

那么,怎樣才能清楚知道“CEO關注點”呢?本文歸納了《麥肯錫意識》有關內容,演繹出“關注區間”、“增值區間”、“能限區間”等三個概念,作為判斷“CEO關注點”的指標:

1、關注區間:所謂關注區間,就是CEO集中關注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這個似乎有點難度,但是對大多數公司而言,起碼有幾個可以參照的信息源:CEO年度報告、年度經營數據、以及競爭對手做法,當然還有日常與CEO的各種會議、面談等溝通內容,一般情況下,關注區間能夠清晰明確CEO所關注的大事。

2、增值區間:所謂增值區間,就是匯報者對匯報方案為組織增值情況的評估,一般包括能產生多少回報?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影響增值因素及對策?增值可能性或概率多少?與關注區間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等,用以判斷匯報方案究竟值不值得匯報的自我評估和準備。

3、能限區間:所謂能限區間,就是匯報方案中所涉及的配套資源、人員能力、組織環境等對匯報方案的支持力度,以確認匯報方案能否具體實施,包括確認組織能限和匯報者能限兩個方面,且缺一不可。

第三、搭建“信任橋梁”

如果一個匯報方案得不到信任,恐怕被“槍斃掉”的可能性比較大,如何基于匯報方案首先建立“信任橋梁”,同樣事關匯報方案的成敗問題,那么則,怎樣才能建立“信任橋梁”呢?有兩個方法:其一,事先溝通;其二,量體裁衣。

1、事先溝通:

關于事先溝通,本文把它分為目標的事先溝通和過程的事先溝通兩個階段,其中,在目標的事先溝通階段,由于在“CEO關注點”部分已經有所涉獵,此處關于事先溝通的重點在于過程的事先溝通,其溝通內容的側重點和關注點,并不在于“我做了什么”,而在于通過“界定問題-建立假設-驗證假設”過程中,以事實為導向的“分析結論”的溝通,簡而言之,就是以“我的觀點是什么,我的理由是什么”為重點的溝通,其中,“我的理由是什么”,是建構在假設分析、數據收集和驗證的基礎之上的。

事先溝通的好處就在于:不出乎對方的意料,同時,也征求、包容和尊重了對方的意見,同時,由于這種事先溝通是建立在基于事實基礎上的分析,也更容易贏得對方的信任。

2、量體裁衣:

所謂量體裁衣,就是根據對方的背景、習慣、思維、語言等,修改及完善匯報方案的過程。由于匯報方案的審閱者在背景、習慣、思維、語言等方面的不同,影響著匯報方案的評價,因此匯報方案應考慮審閱者的習慣,采取尊重對方的調整措施,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那一份中文的匯報方案給一個不懂中文的審閱者去看,這明顯是不尊重對方的行為。因此,對匯報對象偏好與背景的了解,也是方案匯報成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第四,運用“歸納推理法”

歸納推理法的匯報方案,就是先說觀點,再說理由,其形式為:我或我們相信或認為某種觀點,原因有三條。雖然歸納推理法的形式看上去很是簡單,但是,要做出這樣格式的匯報方案,其實并不容易,本文歸納《麥肯錫意識》一書中的相關內容,將其分解為以下幾個階段:

1、界定問題:就是將問題劃分成若干個子問題,如果可以,將子問題再劃分,所用工具是邏輯樹。

2、建立假設:就是將子問題和可能的答案建立因果關系,然后將其分解,所用工具是議題樹。

3、驗證假設:基于假設有針對性、有側重的收集事實信息,運用二八原則對信息進行篩選,同時平衡事實和直覺,判斷假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則根據事實調整當初的假設。

4、形成方案:以上三步過程,尤其是在“驗證假設”過程中,議題樹就直觀的構造了匯報方案的框架,以及所需的事實信息等。

第五,通過“電梯測試”

“電梯測試”就是在30秒之內向客戶解釋解決方案,世界500強中很多公司用來測試應聘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演繹能力等,有人說,“在進行商業匯報時,如果不能通過電梯測試,就不應與任何人討論”。

雖然這種說法嚴重,但是足以引起人們對“電梯測試”背后原理的關注,即邏輯結構,試想,如果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清晰的邏輯表達出來,將會讓自己的匯報方案的獲得信任的概率大大降低,從而影響匯報方案的實施進度,乃至不了了之,因此,一旦確認匯報方案需要以口頭方式進行匯報的時候,事先進行“電梯測試”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以避免自己在口頭匯報的過程中出現不能簡明扼要、準確無誤闡述想法,從而導致整個過程的努力付諸東流的下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