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2017年2月16號星期四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
我自己親身體驗過的。
立竿見影的修正你的心智模式的好習慣:
斷舍離。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斷舍離 ”。
這三個字。
它是暢銷書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
其同名著作長期占據日本、臺灣
各大暢銷書榜第一名,
累計銷量突破80萬冊。
《斷舍離》引入到中國之后,
也引發了廣泛傳播。
啥是斷舍離呢?
“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
來了解自己,
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
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簡單來說: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少買(斷);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多扔(舍);
離:脫離對物品的迷戀——不執迷于物欲(離)。
其中,
“斷”是入口,
“舍”是出口,
“離”是最終達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狀態。
通常人們會把“斷舍離”理解為——
一套關于家庭物品的整理術。
但是,我們要提高一個維度
——它是一種日常的修煉:
如何通過收拾東西,
觀察和修煉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斷舍離和普通的打掃、收拾不同,
它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你要從當下是否有用的角度,
決定一個物品的去留。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
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
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
當下的自我形象就會越來越鮮明地
呈現在自己的眼前。
不斷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發現身邊所有
“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
通過審視你關注的重心
從物品轉換為自我。
你在對物品的整理中,
重新認識、發現和肯定自我。
然后,把物品替換為
你自己“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
把真實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
你的精神面貌也會有所改變。
通過向外整理,引發內在改變。
?
人們舍不得扔東西的原因
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執著過去,
逃避現實,
擔憂未來。
1、執著過去的人
典型的“所有權依戀癥”患者。
小學課本、10年前的車票、
第一次拔的智齒,
在他們眼里都充滿了回憶,
小心翼翼地保留著。
2. 逃避現實的人
逃避現實的人,沒心思整理房間。
他們看起來忙忙碌碌,
事實上他們不是因為忙到無力整理,
而是因為他們往往關注的事情太多,
每個都放不下,所以必須很低效率的忙。
他們不是因為忙到無力整理,
而是因為無力整理而忙。
另一種可能性,
是他們不愿意面對生活的真實狀況,
所以干脆就不面對,
讓它們堆在那里。
越是這樣,東西堆積越多,
你越沮喪,越是不愿意面對。
如果說拖延癥---
是你不愿意面對任務而拖到最后一刻崩潰,
那么雜亂的房間,
是一種空間上的拖延癥。
?3. 擔憂未來的人
他們常用的思維模式是
“這些東西遲早要用到”。
于是家里囤滿了衛生紙、面巾紙、食鹽、保鮮膜……
家里的老人經常會把好東西留壞,
就是因為他們擔憂未來。
通過觀察你身邊占用
時間、空間、注意力最大的10個物件,
你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心智模式——
然后逐一判斷這些物件落在哪個領域。
是執著過去,還是逃避現實,還是擔憂未來……
明白了自己的心智模式之后呢。
我們就必須采取行動。
第一步:我們明確一個觀念,
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
而是現在的自己。
所以,考慮的重點不是
“很可惜啊”、
“還能用嗎”、
“不能用了嗎”,
而是“這個東西需要嗎?
適合嗎?舒服嗎?”
從重要程度的維度來講,
一個物品是因為有價值而對你有用,
而不是因為它便宜、打折或有贈品;
從時間的維度來講,
過去有用的不代表現在有用?;
未來也許有用的,
其實也并不一定是未來有用的。
斷舍離的原理非常簡單:
“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
人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以現在而不是過去或者遙遠的未來”
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自己。
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
就立即淘汰。
不瞞大家說,
前些時候我收拾辦公室的時候,
隨手就把一部能用的3G手機扔了。
因為真的再也用不上了。
第二步,開始執行的時候
建議從“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下手,
單點突破。
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
減少是第一步要做的,
一切從扔東西開始。
讓喜歡書的人扔書,
估計得一本一本地猶豫、權衡,
根本進行不下去。
那么,從“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入手,
阻力最小,比較容易開始。
比如,對于放滿食物的冰箱,
你只要從好吃/不好吃,
想吃/不想吃的標準衡量就好了。
而在準備開始之后,
要聚焦到一個場所,一個短時間。
比如,你今天打算花多長時間在斷舍離上呢?
一開始不用貪多,
比如用半個小時好好收拾一個抽屜,
收拾到讓人一看就神清氣爽的程度。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步是逐步形成習慣,每天扔一件東西。
你可以強迫自己
每天必須丟掉或送掉1個小東西,
至少堅持7天。
相信我,
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難,舍不得,
到后邊你會越送越爽。
因為隨著家中物品的減少,
那些和物品一起——
堵在潛意識里的東西將被清除,
最終將“誘發難以言喻的美妙感”。
第四步,通過確立總量限制原則和“每次主義”
從源頭上防止物品泛濫。
商業中有一個說法,
叫做“不良庫存=負債”。
做到極致就是零庫存,
沃爾瑪就是零庫存的高手,
貨架上的每個商品,
都會在差不多賣完的時候及時補充,
節省了大量入庫、管理、出庫的費用,
所以貨品最便宜。
總量限制原則和“每次主義”的意思是
——降低你的人生庫存量,
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時候
才購入這次所必需的物品。
而且要求總體數量(庫存)保持不變。
一次買入的正好替換掉用過的,
這樣從源頭上控制物品的數量。
清理的過程,
就是要遏制人類那種不知不覺、
在石器時代養成的與物品打交道的本能反應。
這種本能在今天這個
不確定、多變化、高速成長
和去物質化的年代,
使你就好像穿著盔甲的人,
根本跑不起來。
與其說你在清理物品,
不如說在清理自己——
讓你進入一種自動自發,
利用物品又不會執迷的境界。
好,以上就是有關于斷舍離的分享。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
一切從每天扔東西開始 。
別管貴不貴,
只問現在有用沒用。
我是真的每天都在扔掉很多東西的。
當你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你的想法思路從未有過的清晰。
如何擁有更美好人生的主意,
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你的腦海當中。
因為你已經清除了大量的舊的顧忌和掛念。
再次感謝各位親愛的朋友收聽。
如果您對我們的節目,
有意見或者建議。
歡迎您在欄目的最下方點擊寫留言,
把你的想法告訴我們,
明天同一時間,咱們繼續不見不散,再見。
此致敬禮
你最真誠的朋友 ?陳楚?
2017年2月16日 ? 清晨
本周禮品的靚照,
是不是很酷!
100天持續的養成一個好習慣。
你值得擁有!
如果你喜歡這份禮品,
盡可能多的發表你的留言吧。
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chenjiming9)!
很可能最幸運的人就是你哦!
j
長按二維碼關注陳楚老師微信公眾號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QyMTY1NQ==&mid=2247484555&idx=1&sn=25c0e32c09dc4873e558b6ef35c326cc&scene=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