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故事就藏在我們心中,等著被我們發掘。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我們總能知道些什么。如果有人告訴你——或者你自己對自己說——兩個人正從一座建筑里走出來,你就會發現,關于這兩個人你馬上就有所了解,不要對他們做些什么判斷;你會用你的心來看他們。也許其中一個人戴著帽子,也許一個人正在大笑。當你就這兩個人提出問題時,答案會慢慢浮現。你必須耐心并學會接受。
問這兩個人一些問題.......
如果你發現你是在做判斷,而不是在觀察,那就先慢下來,接著問問題,要是你覺得你的答案是對的,就相信他們,即使這些答案看起來有些奇怪——特別是當他們看起來有些奇怪的時候。這座建筑是住房,商店還是辦公大樓?他們接著要往哪里去?一旦你知道的不僅僅是你感覺到他們要去哪里........那里會發生什么事情?當你真正開始寫故事的時候,這兩個人可以不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從建筑里走出來,或者,在這個故事里他們甚至根本不需要從這座建筑里走出來;可能故事是他們走進建筑以前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發生在建筑里的事情,也可能是發生在第二天,下一周或者是明年。
I:
每個生命,無論是成人或者孩童,心中都藏著一些隱秘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來源有親身經歷,有想象力創造,有夢境留痕,當一個兒童或者成年人真正想打開自己的內心,將內心的一些想法或者故事,寫出來變成一個有形狀的故事的時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如同茶壺里煮餃子,沒有恰當的方法,餃子并不容易倒出來。
啟發寫作的方法很多,原著作者在這里給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技術練習:假設有兩個人在你面前從建筑里走出來,對的,用想象力有意念的方式,看著兩個人走出來,觀察這兩個人的外貌特征,身份,聽他們的對話,揣摩他們的言行舉止,猜測他們的經歷,當真正確定他們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的時候,繼續想象,這兩個人在做的過程中,會發生一些什么事情。或者想象這兩個人最開始走出來的建筑的形狀,歷史來源,象征意義等等。
這種非常實用的寫作技術,就是“拋磚引玉”,拋出去主人公和建筑物,引出一系列的故事。
這樣的練習值得練習寫作的人反復揣摩和升華。
A1:
正面案例
電影《七月與安生》里開頭的一幕是先展現了安生與佳明在公交車上相遇,佳明問安生,你知道七月去哪里了嗎?七月說見過一次,但是也不知道最后去哪里了,然后公交車到站,安生匆匆忙忙下了車,與佳明在人海茫茫中擦肩而過,自此,故事便展開了......
這樣的電影開頭,導演一下子拋出來三個人,通過佳明詢問七月去了哪里,一下子把三個人聯系在一起,讓觀眾一下子對三個人的關系產生興趣,好奇心驅使著觀眾去猜測他們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愛恨情仇?
負面案例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結尾幾集,故事的最后情結倉促而緊張,顯得整個故事發展力度不夠,尤其是在最后結尾處理女主角羅子君與男主角賀函的關系上,出現一個鏡頭,男主角在海邊遇到了一個酷似羅子君的女人,羅子君在海邊遇到了一個酷似賀函的男人,羅子君與賀函跟彼此的相遇對象說了同樣的話:如果真的遇到了對方,帶對方到海邊看看。
這樣的結尾局促而限制,雖然電視劇中拋出了兩個人的畫面,卻給出了具體的問題具體的語言,從劇本或者劇情發展上來看,這是整個電視劇的一個敗筆,因為將電視劇的結尾留給觀眾的想象空間給格式化了,給局限化了。
電視劇或者電影的結尾,留給觀眾意猶未盡的想象空間越大,這部劇的啟發意義越是重大,好的作品,總是發人深省的,而不僅僅是娛樂眼球。
A2:
1、我將使用這個簡單的方法練習一次意向寫作,刻意發揮一次自由想象的力量。
2、在以后的小說創作中,可以隨時在場景中,開啟“拋磚引玉”這個方法,并且時時刻刻將這個簡單的方法,活學活用。
3、在給來訪者做心理咨詢的時候,將逐步引導來訪者使用“拋磚引玉”的方法展開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