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要對寶寶進行雙語教育,所以在沒有懷孕時我便開始了英語學習。只是等我懷孕后,英語水平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階段,因此還需要繼續學習。
一、停滯不前的兩個月
原本輕松的學習過程,因為孕期的種種不適,幾乎停滯了兩個月。此刻回想起這兩個月來的種種過往,心中五味繁雜。
這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睡覺,做家務,其他時間幾乎被各種孕期不適所占據著。或許是我太過矯情,不就是懷個孕嘛,別人還正常上班呢,我怎么連學習都無法繼續了呢?
自制力一向不錯的我,還真的矯情了一把。懷孕初期的我完全沒有了以往的自制力,在種種焦慮面前,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懶惰了,也沒精神了。尤其是孕吐難受的時候,恨不得天天處于睡眠狀態,睡著了,就什么也感覺不到了。
現在想想那些焦慮,只是太過在乎而已。從最初的孕酮低、宮腔積液,到后來的孕吐,胃難受,幾乎吃不下東西,還有那最大的焦慮能否順產,這一路走來,還真是兩個月過去了。
一向理智的我,懷孕后居然焦慮了,尤其是能否順產這個問題糾結了很長時間。因為太過渴望順產,所以格外害怕無法順產,關于順產的書籍能搜到的都買了回來,甚至網上能找到的關于順產的文章全看完了。后來,我終于想開了,順產是每一個孕媽媽的本能,只要有這個信念,外加合理的運動,一定可以做到。當然萬一不行,盡力就好,只要寶寶能安全來到世上,其他的都可以不去計較。
面對上面這些問題,我不是沒有努力過,學習計劃一次次的制定,但卻始終無法行動起來。面對無所事事的自己,有一次我居然流淚了,不只是因為浪費時間而傷心,更是因為討厭當時的自己,那是我最不喜歡的樣子。
學習英語馬上一年時間了,現階段的學習本身也比較輕松,只需要再鞏固一遍《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這本書,平時多刷刷美劇電影,狀態好的時候把那本雙語圖片詞典過一遍即可。但即使如此,我的英語學習依然停滯了將近兩個月,在那些狀態不好的日子里,連音樂都不想聽,就更別提美劇之類的了。
二、搞定英語的核心三關
每個人孕期的情況都不太相同,有些人可能比較幸運,跟正常人沒有兩樣,但這樣的幸運并不多見。因此,想要從小教寶寶英語,還是早一點準備比較好。當我們在懷孕之前把最困難的開始階段走完后,孕期的英語學習就會輕松許多。
我想要對寶寶進行雙語教育的初衷其實很簡單,不想讓他在學校里,苦哈哈的學了十幾年英語,結果還是跟當年的我一樣,以啞巴英語收場。英語是一門語言,更是一種工具,但那些年我們的英語卻只是被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即使考了高分又如何?真正掌握英語的同學又有幾個呢?
其實英語學習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那些年我們之所以以失敗告終,關鍵是方法不當。經過近一年的英語學習與總結,我發現只要搞定三關,就可以從學英語過渡到用英語,而輕松高效的提高英語水平的方法無外乎一個字“用”。
1、音標關
音標相當于我們漢語的拼音,掌握之后,我們不僅可以輕松準確的讀出單詞的讀音,還可以自然記住單詞的拼寫,再也不用苦哈哈的背誦單詞的拼寫了。
關于音標的學習我推薦《賴世雄美語音標》這本書,每天一個小時左右,學習四個音標,12天即可學完。但是學完不代表掌握,必須要經過及時的復習,才能完全記住。常規的音標復習,效果其實很有限,要想短期內快速記牢音標,必須經過特殊的復習訓練。這里我的方法是看單詞,回想音標,然后對比正確音標來強化記憶。每天復習一個小時,一個禮拜左右,音標即可完全強化記住。
具體的音標學習方法,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2、搞清中英文表達的邏輯差異
關于這種表達的差異,以往的語法學習中,我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卻未能徹底的吸收,主要是因為那些語法點太散太亂。比如形容詞修飾名詞放其前面,副詞修飾動詞放其后面,類似以上的規則很多很多,我到大學畢業時,依然不能用英文表達我想說的話,即使想好中文再翻譯都很困難。
中英文表達的邏輯差異,簡單說來就是排序的不同,我從鐘平老師那里學了兩個字,倒序(如下圖),有了這種倒序的概念后,腦袋一下子清晰了許多。后來我終于可以用英文直接表達我想說的話,即使有些單詞不知道也沒關系,我可以用其他單詞來解釋。
3、聽力關
只有能聽懂,英語學習才能有感覺。以往學校里的英語學習我們往往忽略聽力環節,但是現實的生活中,如果再忽略的話,英語就真的沒救了。
關于聽力訓練,千萬不要從易到難一點點的層層遞進,這樣耗時太長,學習進度會拖的很慢很慢,學習動力也就這樣一點點被磨沒了。
聽力材料要選擇中高級類型的,而不是從最初級出發。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完全可以拋棄以往那種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練習方式,直接從中高級開始練習。這樣的非常規練習不僅縮短了學習時間,而且能夠感受到更實際的進步。
具體的聽力訓練方法,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當我們搞定了這三關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來選取用英語的材料了。可以刷美劇、電影,也可以看小說新聞,當然也可以選取其他的學習材料繼續學習,比如職場類的口語教材,學了馬上就用那種效果更好。只是最初單詞量不夠時會有些吃力,大腦一下子接觸太多的陌生詞匯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當詞匯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吃力感會逐漸消失的。
暑假時我用了21天時間輔導哥哥家的小孩學習英語,正是從這三關出發。對于英語,他們有了新的認識,其中進步最大的侄子,開學一個月后,就從初二時的差生變成了初三時班里的英語第一名。這么短的時間,初中生尚且能有如此大的進步,更何況我們成年人了。
想要重新拾起英語的朋友,不妨從這3點出發,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小孩一個機會。只有這樣,當我們要求小孩學好英語的時候,才不會遇到類似的尷尬:你學了十年都沒學好,英語也太難了,我還是不要白費力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