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里的西安是漢唐盛世的長安城,是絲綢之路的東方發源地,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四月某日,從規劃到出游也不過三天。
<古(明)城墻>
古(明)城墻有東西南北四面正門,因為住地靠近鐘鼓樓,信馬由韁走著走著就到了正東門長樂門腳下。下午三點,趕巧就遇到了難得的皇家巡游。
你聽,鼓樂齊鳴,你看,列隊威儀。周邊的車水馬龍似乎都靜止。
就站在圍欄邊,看著穿越而來的他們靜靜從身邊走過。他們的眼神莊嚴而凝重,華麗的衣袍在風中絲毫不亂,好似不曾消失的皇家威嚴。
上了城墻,墻頭的燈籠不是最常見的春節大紅燈籠,而是三只一體豎式,頗似水滸風格。
城建寬度數米,游人不多,看起來挺壯闊。一群紅色文化衫的青年人在鬧在笑在歡呼。文化衫的紅與城墻頭的燈籠紅相映一體,應景得很。
騎行到第一個瞭望塔,撿到一位同是獨自出游的東北姑娘。隨意聊著,比如城墻有多長,步行耗時,哪個方位上城墻比較合適。心中竊喜,看來做做攻略還是很實用的,至少可以指路三分。相聊甚歡,第二天的兵馬俑之行也是和她一起。
盡管空氣干燥,四月的風,卻溫柔得很,與她聊生活,聊學生時代。東北特有的喜劇式口音也讓一路歡聲笑語。
環形一周,兩個鐘頭。都感慨,要不是有個伴同游,估計都騎不回原點,而是半途而廢直接還車了。試想,萍水相逢的陌生力量尚且如此,同學朋友親人的潛移默化會有多大。
天色暗下來,我們也還了車,此時華燈初上,才仿佛真正置身歷史上的長安城。
高樓隱沒,車流漸微,你是千古長安,我是匆匆過客。
暗下來的天空是深藍,暗下來的底蘊是遠古。燈光亮起,樓宇通體金碧輝煌。華麗的金色與華燈的紅色交織連綿,我是滄海一粟。
一眼繁華,一眼滄桑。華燈初上時,一日長安,穿越千年。
晚風微涼。相約下西樓。
城墻上走下,通道的燈光是溫暖的亮黃。青磚是載體。華燈是主角。
游人或感慨,或驚嘆。自不枉來這一程。
步行半個鐘,又看到了地標鐘鼓樓。西安人說,如果你不知道走到哪里,就嘗試能不能看到鐘鼓樓,它在城的正中央。
夜色下的鐘樓有多美,我無法描述。我能說的只有震撼兩字,華燈初上的鐘鼓樓,也能聯想到這個被時光褪去光芒的朝代的輝煌。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也許,流淌的時光會褪去你的光芒,也許,歷史的長河會黯淡你的輝煌,但瑰寶從來都無可替代,記這五千年來時間軸上最耀眼的坐標。
<兵馬俑>
火車站對面有直達兵馬俑和驪山華清池的公交車,千萬要認準,因為很多攬客的小商販也夾雜其中,極易上錯車買錯票。
車行約一個半鐘,到達兵馬俑大門口。人聲嘈雜。
等到正式進入1號坑,已經將近上午九點。為了保護文物,場館內溫度較低。九點鐘的陽光還能從場館上方撒入,照在兵馬俑上。
管內面積不大,但是在看到這么整齊的俑隊,還是被震撼到。
神情,栩栩如生,或笑或呆或肅然。
長安長安,守護,從生到永生。
據傳,兵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時制作并埋入隨葬坑內。它們的背后是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名一步一階的流血流汗。也許,修建搬運的古人還是十來歲的少年,也許是耄耄之年的老人,或被驅役,或被鞭打,在烈日下在風雨中日日勞作,幾經戰亂與毀損,最終留下今日所見。
尾聲:西安行,除了上述感官最為震撼的古城墻和兵馬俑,還有很多景點可以繼續游,比如驪山華清池,壺口瀑布,或者市區的碑林博物館、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總有一款震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