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以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路邊攤發現并買了帶回家扔給了兩個孩子,《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
一向財迷的我一心只想著上班拼命干、加班到最晚(賺錢);下班回家買菜做飯、打理家務;沒時間也沒心思讀書。以為讀書學習是孩子們的專利。理所當然地沒有翻過該書一頁半篇。
直到2016年孩子們紛紛完成學業、參加工作。我因身體不適待業在家,整天無所事事,四處找茬卻沒有人有空或者有人愿意搭理我。我的心情跌入了谷底深淵,吃啥啥沒味兒,做啥啥沒勁,看誰誰不順眼。
一天下午,伴隨了我幾年的朵唯半智能手機突然壞了,一點反應都沒有,活像一塊磚頭。我心里那個急呀……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壞了呢?
我整裝出發,去門衛室問保安借用了一下手機,打電話讓女兒幫忙搜一下附近的售后服務部地址。火急火燎趕到那里一問,維修費用280元,還建議我別修了,買部智能手機得了。
結果是,智能手機買回來了,我卻不會使用,問誰,誰不樂意。有人叫我看說明書,有人說我太笨。“你呀!比我老爸還小幾歲,啥子都不會。”兒子一臉不高興地埋怨道。
我氣不打一處來,反駁道:“你會,你牛逼,老娘不拼命掙錢供你讀書你就會了?”
兒子的話就像一根火柴,關鍵時刻點燃了我的學習激情。我幡然醒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
那段時間,我就像是著了魔似地拼命看書,狠狠的對自己進行了一通腦補。發誓要讓兒子對我刮目相看。
于是翻開了在我家里躺了十多年,多次搬家都沒舍得丟掉、且從沒親手翻開過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
結果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作者:羅伯特-清崎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世界人民,富人與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花錢的方式不同——富人不斷的買入“資產”;窮人則不斷的買入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換句話說——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窮人整瞎忙為了錢而工作。
據我所知,近代中國人從苦難中走來,大多文化水平低下,財商就更不用說了。導致越努力離財務自由越遠卻不自知。
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從來就不明白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區別,富爸爸告訴我們:資產就是能為你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錢)的東西,如:用于出租的房產。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里面取走的東西,如:租不出去的房子、不常用的汽車、奢侈品等。
如果你想成為富人,就不斷地買入資產,長期持有現金、名牌、奢侈品等只會越來越窮。
如果你不想成為富人,敬請自便!
正是因為不知道資產與負債兩者之間的區別,人們常常把負債當作資產買進,導致世界上絕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財務問題中掙扎。羅伯特-清崎將其稱作:“老鼠賽跑”,終其一生都往復在同一條賽道上,始終無法突破。
學投資首先必須分清楚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分清資產與負債并不能立刻富有;反之,永遠都不會富有。
資產類別多如牛毛,普通大眾真正能碰的卻是少之又少,典型代表如下: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不動產,人人都知道它好,缺點:死貴,一般人根本買不起;一級市場股權,只對機構和高凈值群體開放,與普通大眾無緣;二級市場股票,優點:100股起投,年滿十八周歲、男女均可開戶;缺點:垃圾股太多,七虧、二平、一盈;基金,手續費、托管費、申購費、贖回費、利潤2/8分成等,虧損自擔且費用照收;債券、貨幣基金相對穩健,收益也不高。總之,高收益伴隨高風險。
普通人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消費支出(買買買)的廣告,各種打折、促銷、拼團;花唄、借唄、白條等,無不誘惑你先消費后付款,讓人感覺像是占了大便宜。一般人會不知不覺中買些沒用的東西回家,扔了舍不得,放著占地方,讓人煩不勝煩。
怎么辦呢?唯有盡量屏蔽各種消費類廣告,你就想——這些都忽悠人的,目的就讓我花錢的。有這閑情雅致,不如花時間去了解什么是資產、什么是負債,只有弄清楚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之后,才不會被各式各樣的消費廣告所干擾。
房價未來是繼續漲還是跌?股票未來到底是漲還是跌?因為不懂,所以不去了解。看到別人買房賺錢了,看到別人炒股賺錢了,心里又按耐不住,怎么辦?聽消息,隨大流,后果可想而知。
現如今網絡這么發達,足不出戶就能在線學習,與其整天焦慮這、焦慮那,不如花區區365元報名【格局財商2019】與名師面對面學習,與正能量的人一起交流。
知識越多恐懼就會越少,越有信心就越容易把控自己,自然就不會整天瞎買沒用的東西(負債)。買可以源源不斷產生現金流的東西(資產),也稱“被動性收入”或“下金蛋的雞”,這就是資產與負債的差別。
財務自由,其實很好理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人:
第一類人,工作收入比如:每個月5000塊錢,刨去房租、交通費、食物、衣物、手飾、日用品、化妝品等,每個月工資到手買買買,月光、月月光,繼續不停的工作,不停的月月光……
第二類人,工作每個月收入5000塊錢,生活等各項支出,月光了還不夠,然后花唄、借唄、白條、信用卡等。看到別人出國旅行,不行我也要去,別人買蘋果iPhone ,不行我也要買,別人吃好的、喝好的,不行我也要吃、要喝等等。
第三類人,工作每個月收入也是5000塊,工資到手,首先想到拿出一部分,比如:2000塊買資產或定期儲蓄。3000塊錢用于日常開消,買生活必須品,盡量控制自己的支出。一個月2000,一年24000,加上收益還會更多,日積月累……
資產收益源源不斷,不停地翻滾,直到有一天資產收益大于主動性收入財務就自由了。
財務自由分很多種,并不是非得坐擁上百萬、上千萬美元,一般人的財務自由其實就是內心沒了恐懼,清楚即使明天公司裁員丟了工作,也不會立刻無家可歸,仍舊可以舒適地生活,不必發愁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工作。
財務自由離我們沒有想象中那么遙不可及,但并不容易,想要早日實現,必須努力開源并節流(努力掙錢+拼命省錢+不停地買入資產=財務自由)。主動性收入可以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資產累計越來越多,能不負責盡量不要負債,因為負債會產生源源不斷的負利息,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
特殊情況除外,比如:第一套房產,可以有少量負債,切記經常負債。
我所理解的財務自由=被動性收入>花銷。
二娃微信 sqv6e183 共撩 握手
更多精彩,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