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文化常指與“社會主流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流文化與思想體系之外,屬于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而在現階段,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極大的下降,使得各個類型的人群能夠迅速的自發聚集形成社群。每個弱關系社群存在的意義是基于自身的共性,而這種共性可以是基于興趣聚合、生活方式聚合、價值觀聚合、時間和空間的聚合,這使得社群的種類可以數不勝數,而一個人的不同身份也使得他可以同時劃分進不同的社群,比如某個程序員(Github社區)是羅永浩的粉絲(價值觀認同型社群),平時的愛好是上B站看動漫(二次元社群)。在這個趨勢下,常被理解為邊緣文化的亞文化就有了更多的價值。
一個社群內部如果有自身的文化,那么意味著該社群內部有著更強的聚合能力,對外有著進行文化輸出的能力,這種社群的價值是要遠遠大于一個單純的人員聚合型的社群的。所以,想要在自身的社群內部構建一屬于自己的社群文化是所有的社群運營者夢寐以求的目標,如果我們去觀察一個成功的社群內部,往往有著他們自身的語言符號體系,這種體系里的詞匯含義是高度概括化的,不同于詞匯的原始含義的,如果不是社群內部成員初次見到是不能直白理解其含義的,在傳播學上我們稱之為高語境環境,比如“護球”,“天亮了”乃至于傳播廣泛的“屌絲”“宅”等都是在這種環境下所生成的詞匯。而這種詞匯符號是組成亞文化的最基礎元素,也是亞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直接的載體,如果我們今天把命題設定為如何在社群內部構建亞文化的話實在是過于復雜,我們不妨從另一個更具體角度入手,從社群內部高語境環境的形成看社群內部文化的建設。
一.建立群體化認知
我們都知道,一個社群能夠聚集起來是基于成員內部的共性,但是這種共性往往是相對抽象的,是成員選擇加入社群的理由。在社群組建之后,面對具體的事件,在社群內部應該建立一種氛圍,讓社群成員對這個事件有著高度一致的認識,以建立一種群體記憶,讓每一個人是以社群內部成員的身份參與其中。常見的手法是社群管理人員有意識的將熱門事件,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多次提及,這種話題本身就能夠有吸引力,從而引導成員能夠對其中的內涵進行多次消費,最終形成一種只存在與這個群體成員內部的集體性記憶。這種重復—強調的過程能夠加強群體成員之間的默契程度,進而加速內部成員之間的好感度提升。
二.內容上的梯度
隨著群體化認知的建立,往往也會在無形之間增添了社群的壁壘,造成準入門檻的提升,對于外界成員來說,想要從零開始適應這種環境是需要付出比較高的成本,這就要是為什么一個優秀的社群往往背后都有著不止是一維性的消費元素,因為可供消費的元素越多,越有利于社群內部的分層,外界的新成員能夠找到和自己相符合的層級,自己所能消費的內容,不會被已經成熟的社群文化所拒之門外,這種層級的多樣性也是一個社群能夠自發的,持久的運轉的根本。例如即使一個人不懂得現在的彈幕文化,你讓他直接發表符合二次元社群習慣的彈幕是很難的,但他也可以在彈幕網站上停留,因為彈幕網站上的影視內容是他可以直接理解的,他純粹是以內容消費者的身份加入社區,并在觀看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彈幕文化并加入社群的互動中。這種內容上梯度的建立可以保證一個社群內部文化正常的自生長。
三.保證社群定位
正是移動互聯網這種能夠將人的身份無限細分的可能性,使得構建一個“超大規模”的社群是難以做到的,因為只有當一個社群內部的認同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這個社群才有存在的意義,而當一個人的身份屬性被劃歸的越細的時候這種認同感就會越強,反之則越弱。
如果保證新用戶的加入可以推動社群內部文化的自生長的話,那用戶大量的涌入往往是一個社群質量劣化的直接原因,這種外界用戶的涌入會極大的破壞一個社群內部的文化氛圍和認同度,比如在二次元社區當中就經常可以看見成員抱怨“小學生是不是又都放假了”,又比如紅極一時的百度李毅吧,也是因為外界用戶的進入使社區氛圍被破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作為社群的管理者和組建者,也必須要想辦法應對這個問題。
而值得一提的是,絕大多數的亞文化,它的內容有別于最初社群成員集合的動機,而是社群成員在互動的過程中的二次產物。而一個群體亞文化是在其最初的對應社群中孕育而生的,這使得其必然來源于"一小部分互相有著較強認同感的人",這種文化想要獲得更大規模的認同必須向外擴散,具有比較高的的傳播成本和難度。所以其實一種亞文化在獲得更大規模的認同時,它的內涵也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轉變。典型的例子比如風靡網絡的屌絲文化,本身只是李毅吧一部分成員對于另外一部分成員的嘲諷,結果在傳播過程中它的具有了更多的社會性涵義,甚至是某種社會現狀的反應。還有如“宅文化”原先也只是源自于一小部分特定的群體,結果在傳播過程中變成了一種更廣泛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對社群內部亞文化構建進行引導,但是我個人認為具體塑造的亞文化內容是很難用手段去控制的,在其逐漸傳播和成熟的過程中,會在一定的背景之下進行自我演變。所以,直接引導社群內文化的生成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搭建一個有利于社群產生其文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