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有標簽
首先是社群能把人區分出來,區分的標志在我們社群里面有一個集合的概念,這個集合是有一個特征的,這個特征我定義為叫標簽。
這些標簽其實就是我們的ID,是我們和不同的網絡也好,不同的社群之間連接的一個我們的一個ID,這個ID有了之后,其實在傳統上,我們其實有這些標簽的,但是在傳統上,我們其實并不一定能知道我們相互有標簽的,只是說有幾千萬人,我并不是都認識這么多,比如說很多校友我也并不是都認識這么多,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工具,這個工具能夠讓大家發生關系。可以連接第二點,我認為一個社群需要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能夠產生連接。
現在大家應用最多的連接工具是在微信、QQ里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社群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微信和QQ里面,而這種產生和發展跟這種連接的便利性有很大的關系,當一個人群有了共同的身份的認同,當他有了自己的標簽,然后又有工具能夠幫他們發現彼此,這時候就是我們用社群的亞文化也好,這種連接也好,最后就產生一種聚合,這種聚合就涌現了我們所謂的社群的現象。
比如說小米的粉絲,可能有的朋友并不認為小米的粉絲是一個社群,但其實你可以看到,是因為小米的手機,因為米粉這個標簽,出于這群人的身份,這些人相互通過小米的同城會能夠相互連接,能發現彼此,這時候社群形成的要素就起來了,而在那之前是沒有人知道這樣一個身份的。
而有了這樣的身份,有了連接之后,產生的社群的最基本的要素,這時候我們社群的成員對社群就會產生歸屬感。當然我們的標簽,我們產生的原因是基于產品的、基于學習的,等等各種各樣的原因,所以產生社群的歸屬感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讓社群能夠長期發展下去,我們可能需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因為我們知道每個社群都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
一個社群從產生到最后的消失或者是分裂,它是有一個過程的,在我們研究社群之前,以前我是研究知識管理的,知識管理里面有一個叫COP,就是實踐社群的概念,這個實踐社群我們最后看到一個文獻里面就講到,社群其實有自己的開始發展到高峰,到裂變,到衰落這樣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其實每一個社群幾乎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那怎么樣來保證我這個社群的生命周期呢?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社群里面需要有這三個要素。會互動第三個要素我認為是叫互動,互動所產生的功能能夠讓這個社群的人相互的對自己身份的認同的強化,以及形成真正的線上的各種連接,能夠形成去中心化的網絡的連接,只有這樣形成之后,這個社群相互之間的我們叫連接的容度也好,還有各種各樣的連接的豐富度,當它越來越豐富的時候,這個社群就越來越健壯,就越不會因為一兩個節點的消失而塌陷。
這種互動其實有很多,比如今天我們在群里的分享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互動的形式,還有一些,比如大家可以看到,線下的各種參加的活動、會議等等,研究社群,我們發現很多會議的主辦方,除了一些公司的培訓部門之外還有很多社群的組織者,這些社群的組織者其實把大家拉到線下其實是為了強化這種連接的,能夠把這種連接做到越來越強的程度,就是希望你線上線下所謂的O2O的互動,O2O最后融為一體并不要嚴格地區分,你線下見過,你會發現線上大家開玩笑,大家在群里面開開玩笑,發現聯系的程度就會提高很多。
不同的社群之間一旦形成這樣的標簽連接和互動之后,社群和社群之間一定會產生另外一個,我們對我們自己身份的認同之后,對別人會產生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會讓社群之間很高級別的斗爭,比如是打架、斗爭,比如說教派和教派,教義和不同教義之間的戰爭是非常激烈的,無論參與哪種爭論,最后你會被你自己以前認同的東西要么懷疑會離開,要么就會更強烈,所有的戰爭忠誠的人會越得越來越忠誠,而這種社群的特征就會變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有力量,而這種互動的工具隨著現在互聯網的發現,微信的發展,包括我們的新聞聯播,包括群分享,包括我們做的打賞等等,這些內容我覺得都是非常好的,能夠幫助我們互動,這些互動會強化我們之間的連接。比如我們之前對身份特懷疑,不是特別認同,通過這些互動之后認識到同樣身份的一些人,最后我們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身份的認同會進一步地提高。這是我理解的社群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社群的標簽的產生肯定有很多種原因,比如基于一些書,基于圣經,基于產品的,基于小米的,基于閱讀的,等等,基于學習的,包括向羅輯思維這樣的社群,都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導入因素然后慢慢擴展起來的。
如何建設和運營社群?
建設社群首先我們要讓這個社群能夠發聲,能夠產生,能夠建立起來。我覺得第一步可能要有一個最核心的精神的東西,讓社群能建立起來。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內容,你很難聚到足夠多的人,無論是產品的公司,還是做服務的,你需要有一個很核心的精神把產品做到極致,能夠把人導入進來。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初心,能夠把自己逼到極致,把產品做到極致,你是能夠逐步地聚集到一批粉絲,而這些粉絲真正能形成你的口碑,這個時候我覺得社群的原型,你為這些人打標簽也好,這些人為自己打標簽也好,都會有自己的一個,讓人能夠對這個標簽產生身份認同的東西,我覺得都是社群產生的一個最核心的要素。
在這個過程里面有可能這個社群不是一下子來產生的,而在產生這個社群里面會有探索,會有摸索,會找到自己的教訓,比如說有烤羊肉串的,做肉夾膜的,做食品的,做包裝的,包括做一些定制的背包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社群。運營第二個就是運營的社群,說實話這個話題從建立和運營社群話題,總體來講就不是我特別擅長的,但是我可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提供一些參考。無論你是建設還是運營,其實現在你離不開一些工具,現在這些工具里面,我們主要是提供連接和互動的作用,連接大家都用到微信,用到微信的公號會比較多,但是大家會發現,我們在運營社群的時候把這些人都串在一起,或者發展成粉之后,其實這些人的很多活動數據我都是不知道的。內容
第一個因素就是內容,因為我們這些人群在線的時候其實是去消費的,而這些消費更多的除了關系之外,其實要做內容的消費,無論是新聞還是原創的干貨,還是課程,等等。內容的策劃和人群的匹配度要非常高,并且要非常高質量引爆一些內容能夠吸引到整個我們的社群成員。
你現在可以看到所謂的成功的社群里面提供的內容或者叫產品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些內容有可能是有形的產品,比如說手機,小米的手機,或者是另外的品牌的,蘋果的,或者是一些無形的產品,比如書籍,或者是我們講到,特別在宗教里面的這些內容都特別特別的多。這些內容我覺得是導入我們把這些人相互之間能夠產生共鳴,能夠產生身份認同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游戲規則
第二步大家聚在一起肯定得有游戲規則,大家可以看到比較大型的社群里面最后管理都是通過規則來管理,而不是通過人來管理,如果通過人管理人的方式,你會發現無論是維護一個微信群也好,還是維護線下的一個隊伍也好,確實都是非常累的,因為你要去,這些人沒有經過訓練,沒有規則,所有人都會亂跑。當你訓練之后,大家有一定的規則,大家都了解之后,你就可以發現,我們運營起來,大家慢慢地就好了,比如說開場儀式,通過訓練有這種儀式感,讓大家不斷地產生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這是我們有規則和流程的一些很重要的步驟。
運營需要工具
第三類在運營方面要借助一些工具,只有結合得比較好的一些工具,我們的效率才能夠提升,讓大家能夠及時地反映到每個人的需求,能夠及時地幫助大家相互發現,比如我們在為一些社群提供服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是你在線下有聚會,包括聽課,我們需要有規則,要報名,什么時間點,幾點幾分我們能夠把這個事情完成,如果你沒有在這個時間點來做,比如我用工具可以把報名的入口封閉掉。羅輯思維也是這樣的,他通過微信號,希望時間來控制規則,通過輸入一些關鍵詞,通過工具來推送一些工具給你,這些工具能夠極大地提高這個社區,有了工具之后這個社群就比較不容易一下子散掉,因為沒有工具的時候相互之間的連接會比較麻煩,同時對我們比如說在社群的最后,我們在運營之后要做商業化,如果沒有工具來集合流量,對我們最后的商業化和流量變現也有很大的限制。
我介紹的第二部分就是建設社群和運營的幾個點,第一點,我們希望有一個導入的點,能夠讓社群產生最核心的成員最后能演變出來。在運營社群的時候,需要從內容,需要從規則,還要從工具三個層面來入手。具體的我們也做過一些工具,為現在比較大型的社群,大家知道吳曉波頻道的讀書會,還有比較知名的一些社群,我們都要提供支持和服務。社群如何來營銷?
第三個點,就是社群如何來營銷?
最好的營銷就是從產品,社群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產品,無論是羅輯思維的60秒還是小米的產品,歸根結底把這幫人聚集在一起的最初的內容或者我們叫產品是什么,如果有最核心的產品,在營銷方面可能相對來講就會容易一點,因為你的關系已經有了,能不能產生二次傳播,跟你產品本身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你的產品質量足夠高,是能夠產生二次傳播和多次的裂變傳播的,其實它本身天然具有營銷的能力。
流量這里面從我個人理解來講,在找其他的營銷方式,比如說我們從流量的思維角度來講,傳統的流量確實是越來越少,我們接下來更多的流量其實用在社交網絡里面,在朋友圈里面,通過朋友圈獲取流量是很容易的辦法,但是朋友圈的流量是不是能夠為你所用,歸根結底還是產品,這個產品無論是有形的產品還是內容,這是我對社群營銷這方面一個初步的想法。如何將社群變現?
大家也知道,微商的朋友圈其實整個生態包括做社群的都在升級,其他的社群里面,現在第二波,大家在上傳統的產品公司、服務公司都在做社群,包括今年的QQ也好,微信也好,對社群非常關注。我們無論做內容、做產品,實際上我們解決的還是流量的問題,因為我們把社群做下來相對來說是一個流量的蓄水池,有了蓄水池之后是不是能發電,是不是能變成其他的東西,還取決于整個商業模式的設計,這個過程里面商業模式的變現我個人覺得其實有很多很多種。給所有人賣東西這里面你如果直接向我們的人群里面賣東西,這里面還是要考慮一下,有很大的一些挑戰,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東西?你跟我們社群的人群的調性是不是一致的,這些人是不是喜歡它?大家也知道,我們很著名的社區,羅輯思維,去年做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賣大米,賣月餅,賣柳桃,各種各樣的東西,羅輯思維都賣過,羅輯思維這個社群就是在干賣貨的生意,因為他的很有名的合伙人,吳生老師肯定是非常有經驗的。
怎么樣來把這件事情在羅輯思維里面跑通?其實大家可以看到,他們所有的探索、所有的測試最后可以歸結為,我個人可以理解為,第一個就是你要針對這個人群設計針對性的產品,這個人群最后留下的是什么?四個字,叫求真愛智,基本上是讀書人、白領為主體的,每天能夠在早上六點鐘的時候來收聽這60秒,這些人的特性里面特別喜歡讀書,最后羅輯思維發現我們做書商的生意可能比做其他的所有的生意都靠譜,賣書雖然是做生意,但是賣書相對來講比其他的生意要高雅一點,所以對羅輯思維來講也比較合適,他本身自己也是算聞天一樣的。
另外在賣書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大的問題,京東也有書,當當也有書,淘寶也有書,還有亞馬遜也有書,有一個羅友在賣書的時候搶到十套書放到淘寶上發現沒有人買,這個問題羅輯思維是怎么解決的?向社群里面賣東西,特別像這樣,像社群的這種情況,我們有一個邏輯在里面的,這個邏輯叫封閉供給,這個人群是有需求的,但是供給是非常多元的,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獲得這個供給,他就會產生比價行為,就不一定會在這個社群里面,流量就會被碎片化、分散掉,這時候你要想辦法提供一些獨特的東西給到這個人群,而這個人群對這個東西價格上不是特別敏感,這時候你的交易行為就會發生,你就會使支付的行為發生,就實現了商業變現,因為商業變現就會產生支付行為。
這里面給大家舉個例子,封閉供給是什么概念?Uber司機大家知道,Uber司機人家如果一天給你開個一單、兩單,你會發現這個東西是非常非常難以保證,我要打車這件事情是能找到車的,Uber怎么做的?就做了一個激勵,讓你一天如果是,比如說能開滿6單或者8單,或者一周50單以上,這時候你發現你要做專職司機就變得有活力,你一旦變成專職司機,你會發現在別的地方是找不到工作的,這樣你被這個平臺就鎖定掉了。
還有LB(音)也是一樣的,這個房間酒店連鎖集團是不給你賣房間的,只有LB賓能給你賣。回到羅輯思維的案例,如果這個書我判斷是在我們的社群里面是很好的,然后我告訴書商你這本書在當當,在亞馬遜,在京東賣三年就是三千本,我告訴你,我可以在一個月里面給你賣1萬本,我給你最好的價格。也是這個書商,你會不會選擇跟羅輯思維合作?經常你會說我試試看。在這個時候羅輯思維探索出來,他通過把書商,把出版封閉供給,只在這個社群里面賣,或者這一段時間在這個社群里面,共封閉了供給,這些人有需求的情況下,我有供給,這個時候這個生意就會產生,一點產生,我們的支付行為有現金流,這個流程的變現就完了。所有其他的社群如果想賣東西給這批人的話,你要把這些人的教訓要找出來,要找到合適的供應,把這個供應能夠打造得比較有獨特性,當別的產品在別的地方賣都賣不了,你鎖定供應鏈,鎖定需求之后,就不是以普通的比價的方式來成交,而是通過需求和供應獨特的方式來成交。
這時候封閉供給的邏輯,不僅僅是在現在的社群里面用,在很多的O2O里面大家也在用這種方式,因為你一旦有流量,你如果用便宜的方式變現,你幫我們這么便宜賣了,可能對整個社群里面心里感覺不一定好的,所以如果能有一些高逼迫符合調性的產品,滿足產品的需求,并且這是很有效的,如果我們把互動,因為互動,這個交易也是很高級別的一個互動的行為。當然我們講的第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向社群的成員賣東西,包括課程,包括書,包括其他的大米,包括我們的食品等等,都可以的。
把所有人賣給第三方第二種就是今天我看到干貨幫的海報,海報上面有一個冠名單位,我們有很多人,比如現在理財的金融公司,P2P的金融公司拿到很多錢,但是找不到人,如果你告訴他我這個社群里面都是高級人群,或者什么什么人群跟你有關系,比如我是學生可以做學生貸款,白領現在可以做白領貸款等等。這個人群的銷售邏輯第三方導流,這也是用的非常多的一種商業變現的行為,這個過程里面大家都很有經驗,可以發揮各種各樣的想法,大家引用的非常多,用流量,把這個流量導給別人來變現,在傳統的思維里面用得比較多。在這個過程里面大家注意,不能用得太亂,用得太亂就會比較麻煩,大家覺得整個產品里面的調性就會有影響,如果我們賣書賣得太多了,一定會說這個書不好了,社群也會產生分化。
這是我目前接觸到的,或者是觀察到的社群變現的一些方式,肯定大家有各種各樣的社群變現方式,這是我觀察到的,并且覺得從效果上來講是比較好的,對社群來講,其實通過變現對產品積累是比較好的方式。社群的生態5碎片化多元化
社群的生態,這里面社群的生態本身,社群是非常非常碎片化的或者是多元化的,碎片化社群的規模可以非常小,也可以非常大,比如我們一個小區里面也可以形成一個社群,我們小學的同學、校友也可以形成社群,可以非常的多元,因為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了,比如以前關于性取向等等,都會受到社會的亞文化可能不被主流社會所接觸的一些群體,或者是亞群體,都會形成一個社群。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本書,叫做《影響未來的50個小趨勢》,這是一個美國人寫的,他就講每個小區里面,他是這么來定義的,這個小的細分群體如果有500萬人,就足以養活比較有規模的公司,而500個人,按2億多人,有些人都是從屬亞文化群體的,他就分析了有50個小的亞文化群體,這里面可以發現,比如說少數民族的有一個亞文化,比如墨西哥,比如說有不同的性取向,比如還有像大齡的女性去泡年輕的男性。
在美國有很多小的群體,但是每一個小的群體,如果你通過這個工具把大家連接起來,大家就可以分享就形成社群,比如說辣媽幫就形成了一個社群,社群在未來的社會里面會分化得非常非常厲害,比如因為價值觀,因為教育背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會形成很多很多的社群,包括一些公司的裂變,比如像諾基亞,像IBM公司,光出來的人就會形成不同的社群。公司溝通方式的改變社群整個鏈條會比較長,除了我們剛才講的這些社群之外,包括整個公司的形態也會因為社群而產生改變,以前比如說我們和上游和下游在溝通的時候,特別是比如一個公司,在上下游溝通的時候,其實是一種線性的溝通方式,比如我們經常用到的價值鏈的概念,都是以一種從上到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概念。這個概念在社群里面會產生一些變化,這個變化不是說我新的社群會替代以前的東西,而產生一個新的補充,這個商業流都是比較正式的官方的渠道,現在用一個協作工具在一起,大家來討論,可以形成及時反饋的情況,首先是和外部的協作部門,比如采購部門、銷售部門,包括研發部門,外界協作的時候有可能會形成社群化,所以在這個行業里面,最近講更多推進的很大的案例,其實通過社群化的運營把行業的人員組織起來的。公司內部組織形態改變另外一種我們公司內部的組織形態,社群化的方式也可以推動改變,傳統的整個公司的形式都是金字塔的,從上到下一層一層的,但是通過社群化的方式,把整個公司,不是把金字塔壓扁了,而是把金字塔里面的所有的橫向,形成的很多很多的網絡,而這個網絡讓我們內部的溝通效率產生很大的改變,這里面我們產生了很多很多的短的線路,這種比傳統的金字塔的結構要快很多,我們現在有個動作拉個群,就不用做流程,在流程之前可以在各個微信群里面溝通完。用社群化的方式來運營之后,對公司來講,對個人來講,會讓很多人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你的產品、你的服務會獲得直接的反饋,這樣的話其實對整個這個行業來講都會有很大的促進和改進的作用。基于社群咨詢與培訓的第三方公司社群的生態來講,未來為整個公司或者是整個組織會有一個產業鏈,提供社群化的服務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多。從生態來講,有可能未來有的咨詢公司提供一下,怎么樣讓一家B2B公司社群化,讓B2C消費品聯系起來,讓一家培訓公司,比如今天來了好幾位培訓行業很資深的,他們在線上線下在做一些培訓。做產品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做社群的方式方法可能都不一樣的。還有一些需要為社群做的,以前做粉絲的人,有可能在今年到明年這些粉絲都沒有用了,怎么做社群,怎么從粉絲的玩法到社群的玩法,這里面會有很多很多第三方的機構為大家來提供一些服務。從社群的大生態來講,因為社群講究各種各樣的連接,所以整個生態都會非常豐富,非常立體的,也能夠讓很多傳統意義上的這種沒有特別多機會的人也能夠做自己的社群,并通過社群化的方式能夠提升自己的品牌。
借用微信的一句話,微信剛好里面有一個再小的個體也要有自己的品牌,我們想未來不僅僅是再小的個體有自己的品牌,有可能再小的品牌都有自己的社群。
如果有一個人有1000個鐵粉可以基本上做到衣食無憂,如果1000個鐵粉一年給你供養1000塊錢,就是你有100萬,在中國你有100萬的收入還是生活得比較滋潤的,如果沒有特別強的欲望,100萬一年還是生活得非常好的。要有1000個鐵粉來講,看上去是比較小的社群,當然對人的要求也是比較高了。無論怎么樣,對1000人不一定是1000塊錢,對一些四線或者五線城市,有些人給你供養可能就是三五百塊錢,比如說送一塊臘肉或者送一塊什么東西,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有很強的特質或者個性,其實從個人來講,你是可以形成自己的粉絲的。所以整個社群的整個風格來講會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當然一些大型的社群需要去管理、去運營,小型的社群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甚至包括支付,你要付錢變得非常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