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王朝》2005年上映,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奧蘭多·布魯姆、伊娃·格林、愛德華·諾頓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影。無論是戰爭場面還是那個時代的服飾還原,都可說制作精良,算得上是一部值得載入電影史的古代戰爭電影大作。
可是該片當年總投資1.4億美元,北美票房4739多萬美元,全球票房2.11億美元。可謂是賠得一塌糊涂!
很多人說是因為劇場版的剪輯太過糟糕,所以才導致票房慘敗。不過,我看的應該是導演剪輯版,192分鐘,三個多小時啊!雖然耐心看下去了,可真的不太喜歡。
尤其是男主巴利安,他的命運簡直像是遭了詛咒一樣,無論到哪,都會帶來毀滅性的劫難。而他既淡泊又勇往直前的性格,看著也別扭。
當他在法國小村莊時,他的孩子夭折了,他的妻子自殺了。
當他跟隨親生父親高弗雷男爵去耶路撒冷時,被人追捕,他父親為了救他,被箭刺傷,最后感染死掉了。
當他來到耶路撒冷,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封地。被公主喜歡,雖然知道公主已有未婚夫。但公主來到他的封地,兩人也就纏綿不分了。
盡管公主說這不是通奸,而是清洗。可這一點就算是歷史事實,也無法讓人贊同。何況并不是歷史事實呢?
既然兩情相悅,可當麻風病國王鮑德溫病重,想把他姐姐,也就是那位公主以及外甥托付給他時,他又為了所謂的道德和和平而拒絕了。
這一點尤其讓人難于理解,并且憤慨。既然兩情相悅,卻又不肯承擔責任。不肯承擔責任,那前面的偷情就顯得猥瑣不堪了。
結果,他封地的人民被殺,挑起戰端的蓋伊以及他所帶領的騎士也全軍覆滅。這許多生命的毀滅,也許完全不是巴利安的責任。可總讓人想著,要是他應承了鮑德溫國王,也許不會這么悲慘。
最后,他的守城策略迫使薩拉丁答應,只要他獻出耶路撒冷圣城,那城內男女老少的安全就可得到保證。于是巴利安獻出了耶路撒冷。影片結局是想給男主巴利安塑造出偉大的品格,不愛江山不愛美人,只愿保護人民不受迫害。這也是他的信仰。可惜整部影片看下來,我就覺得他的命運遭到了詛咒一樣,到哪哪就是一場災難。
當然,薩拉丁信守承諾,耶路撒冷城的平民安全撤離了。可那些背井離鄉的平民難道不可憐嗎?
影片中給人驚艷的其實是那個麻風病國王鮑德溫。巴利安覲見國王時,國王說他十六歲就打了勝仗,以為自己的人生自會風光無限,榮耀至隨。可沒想到染了病,大限將至,活不長了。
鮑德溫國王從頭至尾都帶著金色面具,全身裹著白布,再套上服飾。他說話氣息微弱,卻自帶一種威嚴的王者風范。他去世后,他妹妹回憶中,閃現了他那張因麻風病而扭曲殘陋,恐怖至極的臉。這種反差顯現了命運的諷刺。
電影中故事情節不疾不徐,比較激動人心的只有兩場。一場是高弗雷男爵和隨從帶著巴利安回耶路撒冷的路上,主教派人來抓捕巴利安,那冷箭嗖嗖嗖地射過來,然后騎馬混戰,長劍砍殺,動作迅疾利落。雖然主教抓捕失敗 ,但高弗雷男爵重傷,隨從沒剩幾個,巴利安倒毫發無損。
另一場是巴利安守城,薩拉丁攻城。場面恢宏,攻城戰車威武,但依然不敵巴利安的汽油及火攻。當然還有其他武器。薩拉丁要不是仗著人多,怕也不能贏。
總之三小時多的電影能讓人看下去,還不太厭煩,也算一部優秀的影片了。可到底覺得不夠完美。也許,不完美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