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需要快樂,就給予別人快樂;如果你需要愛,就學會付出愛;如果你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欣賞,就先學會對別人關注和欣賞;如果你想物質上富有,就先幫助別人富有起來。想幸福地擁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那就學會祝福每個人都如意吧。
吃虧是福,這個理論來自于“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故事。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而吃虧是福,意思是表面上看上去是吃虧了,可實際上仔細想想也不一定。因為人生總會在吃虧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或者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做人不要怕吃虧,無論吃虧大小,只要是經過權衡和理智的判斷,主動的付出,最后你就虧不了。
有一個旅行者在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驕陽似火,酷暑難耐。沒有飲水,他饑渴難忍,死亡在時刻向他逼近了。
他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水!水!一定要堅持到最后一刻,找到水源。
憑著一股強烈的求生本能,他在沙漠中艱難地跋涉著。找啊找啊,他終于發現了一塊小石板。在小石板旁邊,他又發現了一個汲水機。
他迫不及待,使勁兒地抽水,卻怎么也抽不上來。
正在他心灰意冷、懊喪不已的時候,卻意外地發現旁邊還有一只水壺,壺上蓋著塞。當他拿起水壺準備一飲而盡的時候,看到了上面寫著這樣幾行字:“旅行者,在你發現這個水壺時,它也許只剩下半壺水了。你把這半壺水灌進汲水機中,井里才能打出水來。記住,走之前把水壺灌滿。”
他小心地撥開塞子,果然看到半壺清水。望著水,他猶豫起來,是馬上倒進干渴的喉嚨?還是照紙上所寫倒進汲水機?如果倒進汲水機而打不出來水,自己豈不渴死?
最終,他果斷地拿起水壺,倒進了汲水機。然后,他果然打出了清冽的泉水。
旅行者痛快地喝了個夠,一種由衷的幸福從心里洋溢開來。
休息了一會兒,他把水壺裝滿水,蓋上塞子。然后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先舍得半壺水,才能打出滿壺的水來。
是啊,這個虧是你吃還不吃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人生的長河中,人們常常面臨著是否肯吃虧的考驗。
肯不肯吃虧存在于人際關系中的所有內容中。吃虧產生接受,接受又產生給予。上升之物必會降落,輸出的也必定會回歸。
每一顆種子都蘊涵著千木成林的諾言,但是不能把種子儲存起來,須還之于肥沃的土地。你給予越多,你獲得越豐。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僧人看見巷子深處有盞小燈籠在晃動,身旁人說:“瞎子過來了。”
僧人百思不得其解,問那個盲人:“既然您什么也看不見,為何挑一盞燈籠呢?”
盲人說:“黑夜里沒有燈,滿世界的人都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
僧人若有所悟:“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呀!”
盲人卻說:“不,也是為我自己。雖然我是盲人,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在黑暗中碰撞我了。”
其實道理就這么簡單:給了別人什么,自己同樣有所獲得。只想“借光”,而不挑燈,那么,你的人生將永遠在黑暗中穿行。
練習肯吃虧法易如反掌:如果你需要快樂,就給予別人快樂;如果你需要愛,就學會付出愛;如果你需要別人的關注和欣賞,就先學會對別人關注和欣賞;如果你想物質上富有,就先幫助別人富有起來。想幸福地擁有生命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那就學會祝福每個人都如意吧。
當然,吃虧也必須講究方式和方法。虧不能亂吃,有的人為了息事寧人去吃虧,吃啞巴虧,吃暗虧,結果只會“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