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01
依舊是風和日麗,依舊是山清水秀。“三下鄉”記者團“濰醫情系革命區,記者視線看發展"調研服務隊一行人在笊籬坪村村主任王業保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了龔芳蘭老人的家中。老人端坐在石板門檻上,金黃的斜陽透過樹葉照射在她銀白的發梢上,落得一片斑駁,一種嘗遍了人生苦辣酸甜的安然恬淡。
老人雖已白發蒼蒼,但精神矍鑠,看到服務隊中一張張稚嫩的面孔,老人仿佛想起來自己曾經的崢嶸歲月。她親切地拉起一名女生的手,叫起了“外甥女”。在與老人的對話中記者們得知,老人今年90高壽,有4個兒女,子孫兒女們都很孝順,生活已算美滿幸福。老人的心態很好,笑口常開,語氣里充滿了對現在生活的滿足和感恩。臨走時,調研服務隊成員為老人送上了面條、黑芝麻糊、藕粉等一些營養食品,真摯地祝愿老人延年益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龔芳蘭老人大為感動,激動地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對著這群在她眼中永遠都是孩子的服務隊成員說:“我等著你們回來!”
02
伴著錯亂的清風,我們接著走訪了村中的另一位老人,奶奶也已經有九十高壽了,并且有些耳背,說話時需要大些聲。見到時,奶奶佝僂身體,手持木杖,從屋內連通到院里的門中蹣跚走來,到了此,可以清楚的明白,奶奶早已很老了。當得知我們來看望她時,奶奶那一筆一劃刻滿歲月的臉上,浮現著親切的笑容,并急匆匆的用微顫的左手,拉著我們坐下:“老了,老了,拉不動你們這些大小伙子,都快自己坐下。”奶奶也在我們的攙扶下,坐在一灰黑色的老式方椅上。
有人問到:“奶奶,您今年多大歲數了?”奶奶抬頭望了望,像是對我們,又或者對著自己,緩緩說道:“昂,有,一輩子嘍。”是啊,一輩子了。無論曾經的世界是溫柔以待也好,或是煙火落地生涼也罷,在落日河流前的河岸上,都有蹉跎過的琉璃光彩,才能夠在這半歲月下安然行走,無悲無喜,歲月無憂。
太陽明晃晃地正懸在頭頂上,腳下的影子縮成一團。一行人下了坡,順著小道穿過幾方整治很是肥實的田地。村主任松開汗衫領口的扣,扒著院門的木柵欄嘶聲喚道:“嫂子——在家么?”水泥砌的兩間小平房里傳來隱約應喝。棕紅色小木門里閃出一個瘦小的身影,灰白交雜的銀發理得一絲不茍,一身半舊素色花布裳洗得發白。伊永美老人一把抓過領隊的手,“都進來,都進來,外邊曬!”
一進屋,五六平米大小的小客廳拾綴得整潔亮堂。隊員們就著小馬扎圍坐在老人膝前,山東本地的小記者操著方言引著老人嘮開了。“能自理,家里一畝田還能種種水果蔬菜。”老人樂呵一笑,歲月的饋贈將她的臉繪成一圈圈年輪樣的褶皺。丈夫早逝,伊永美老人獨自拉扯大四個閨女。風霜似乎只為古稀之年的她更幾分添干練,爽利的個性令她談笑間給人親切熟悉感。
老人就如一個親切的鄰家奶奶,獨立、自理而又開朗。問及平時里除家中田下的農活兒以外的活動,老人說她很愛飯后遛彎兒,同鄉親串門子。她窘然一笑,對時下流行的廣場舞不大感冒:“不去,俺不跟那廣場上人一塊兒跳舞,不會,跳不好哩。”
告別老人,再回頭,那片錯落的果蔬園里還立著那間小小的水泥平房,像一顆倔強的老樹不攀附新生的壯苗,穩穩地扎根土地獨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