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房價瘋漲的時候,朋友圈就有人就關于一線城市房子要不要廚房算了筆帳,7萬塊一平的房子,一個10平的廚房就要70萬,按照一天100塊的伙食費算可以吃20年,綜上,裝修的時候廚房可以直接省略。
是的,在這個時代,人們刷朋友圈比刷鍋碗瓢盆的時候多,炒作比炒菜花式炫,煲電話比煲粥的頻率高,開會比開伙更家常便飯,廚房真的可以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寂寞角落了嗎?
跟一個德國朋友聊起廚房話題,他說德國人換了新廚房一定要請朋友們到家里一起做菜吃飯慶祝的,但是看到大部分中國人的廚房都像一間密閉實驗室,都是媽媽一個人全副武裝在戰斗。
家裝論壇上關于封閉式廚房與開放式廚房之爭也一直熱火朝天,封閉派認為中國煎炒烹炸的烹飪和飲食習慣決定了中國的廚房必須與其他房間嚴格分離,開放式一派卻認為廚房不應該是廚師一個人寂寞的時光,做飯這件事應該家庭成員一起參與,廚房應該成為一個家庭的活動重心,而不是客廳,不然老公孩子客廳打游戲,老媽一個人廚房孤軍奮戰,想想畫面都不和諧。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家居論壇,有位專家把現在國內流行的所謂開放式廚房批得體無完膚,他認為廚房不可能成為一個家庭的活動中心,這是由中國人的烹飪文化和飲食習慣,因為中國人燒菜特別講究溫度、火候和食材,所以這必須是一個密閉的專業操作空間,而不是一家人互動空間。我猜,這個專家可能出身鐘鳴鼎食之家,類似《紅樓夢》中的賈府,每餐開飯都有專門廚房傳飯,亦或者來自西南云貴川一代,習慣吃辣子和火鍋,所以家人和廚房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魯西南小鎮長大的我,童年很多美好的回憶確都跟廚房有關,90年代末是個好時代,那個時候激素和添加劑很少,雞肉還是雞肉的味道,青菜蘿卜也是蘿卜青菜的味道。我記得姥姥一邊在廚房架火煮飯,我會在旁邊幫忙剝豆子或者洗菜,或者只是在旁邊跟老太太聊天,等著鍋里冒白氣可以吃個開鍋鮮。春節之前的廚房更是忙碌,蒸饅頭做面魚,做豆腐汆丸子,大人小孩齊動手更是熱鬧非凡,大冬天一個個忙得腦門兒冒汗,沒有多少山珍海味,臉上的笑容卻是最燦爛。我想所謂歲月靜好,就是一大家子人可以熱熱鬧鬧做一大鍋子菜來吃吧。
后來,到市里上中學就很少回姥姥的小院了,現在再也吃不掉姥姥燒的菜了,小院的模樣也已經漸漸模糊,然而姥姥做的菜的味道卻經常夢里出現,醒來枕巾往往濕了大半。
中學的時候成績莫名其妙很好,很多同學搶著跟我同桌,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張潔,因為我記得她經常給我帶媽媽做的漢堡,還特別廣告一句,你放心吃哦,我媽媽做得特別干凈,你看我的名字就叫潔;還有一個陶帥,另一個陶陶,周末的時候經常帶我回她家吃飯,她媽媽做得番茄蝦米湯特別好吃,對我也是關懷備至,至今想念,只不過這兩位同學在上大學后都聯系甚少,可能是我太能吃了,也可能是她們不需要我幫忙補習功課了,不管怎樣,如果你們看到這篇文,我很想念你們,還有你們媽媽的廚房。
工作之后,越來越少踏入廚房,買了很多好看的碗盤也漸漸蒙塵,直到有一次去悠悠家玩,她帶我一起做餅干,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烤箱這個可以讓幸福指數爆表的物件,我切黃油,她篩面粉,手里忙活著,嘴上窸窸窣窣說著話,烤箱里正烤著的餅干已經飄香,悠悠往外撤烤好的餅干的時候,我忍不住先嘗一塊,恍惚間我想起小時候跟姥姥一起度過的廚房時光,不知不覺一個下午的時光就這樣悄悄溜走,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心事也隨之一掃而光。
這次小房子裝修,廚房占了13平米,也就是幾乎占了這個45平的小房子的30%,跟設計師溝通的時候,我們兩個都沒有糾結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就是根據現有房型結構和我的需求,很自然得出的這樣一個方案:整體格局是一字型,水槽和煙灶集中在靠窗的一側方便散油煙和干燥通風,灶臺下面是消毒柜,方便洗碗后存儲和消毒,往里依次是操作臺和小吧臺,小吧臺上面一排柜子,放茶具,酒杯,小吧臺下面放一臺小冰箱,儲酒儲下酒菜,朋友來的時候我們很少在小客廳看電視,一般都是熄掉房間所有的燈,開一盞小夜燈或者點一盞古董“五更燈”,就著影影綽綽的燈光,喝茶飲酒聊天到深夜。
關于廚房的回憶和故事暫時想起這么多,我想以后還會更多,我們曾經都是無拘無束游弋于山海之間的少年,而隨著歲月流逝,山川轉遍,最后的歸宿都是廚房與愛,愿你也跟我一樣是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