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資金是創業項目的生命線,初創團隊每天早上醒來就在思考該如何從投資者手中弄到錢。但是大多數創業者卻常常在投資人“面試”中鎩羽而歸。本期創業話題,我們采訪了5位投資人,整理出一些常見卻存有誤解的投資者“必問題”。
? ? ? 問:吳老師,您好,前兩天我們在吳曉波頻道創業組聊天,發現原來有一些投資人并不是那么“循規蹈矩”,會問一些別出心裁的問題。例如,你們團隊有沒有90后啊,他們有沒有對象?甚至還有問什么星座的,讓我們處女座小伙伴如何是好?吳老師能不能指點一二,告訴我們創業者應該如何面對投資人的發問?
? ? ? 答:很多創業者對“你們團隊是否有90后”這個問題心存疑慮,百般盤桓“有”或“無”的得失。實際上“yes”?or?“no”并不是該問的終極,這個問題的真正目的在于:
1、你們團隊的接受度和對未來消費主力的認知;
2、你們團隊的組成和特質是否符合你們的產品和商業模式。
? ? ? 其實,投資人詢問初創團隊的任何問題都處于一個座標體系中,通過回答,來最終定位出創業者在這一體系中的價值。換言之,投資者的全部發問,核心目的都在考量一項唯一的核心價值——人。
具體有哪些問題來考量“人”呢?
(問題先后依照投資人重視程度排序)
1、團隊背景和隊員經歷
你們的上一份工作是什么?為什么決意離職創業呢?
? ? ? 此問的理解誤區在于,大部分人會錯以為投資人考量的是創始人的專業性,因此尤其在意之前從事行業與創業領域的聯系。
? ? ? 實際上,投資人既不在意你改行與否,也不在意前后的相關度。投資人此問的真正目的,在于聆聽創業者對于“創業”和“自己”兩者及其關系的思考。
? ? ? 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嗎?每個人在之前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中有何種感悟、積累,這些經歷不僅僅會對你的個人性格產生影響,也通常是你所創事業基因的根源。
? ? ? 你們團隊成員彼此信任、互補嗎?團隊的個性與結構必須依據商業模式來進行優化組合。如果你們曾經一起磨合過,遇到問題更清楚彼此的方式和底線,處理問題的阻力就越小。
2、產品和商業模式
你們的產品憑什么吸引客戶?你們會面對怎樣的市場?你們如何實現盈利?
? ? ? 對于此問,99%的創業者都會如臨大敵,事前必精心準備,力圖陳言其獨特性、可行性和可能性,甚至是完美性。但其實解答此題的奧妙,就在上一題中——你們的商業模式,是否與你們的個性相輔相成?
? ? ? 在投資人眼中,對于一個初創團隊,這些問題實際上都還未曾出現,只是存在于創業者頭腦中的idea/假設/演練。因此,投資人關于產品概念、商業模式、盈利渠道等等一切看上去極其正式、商業的發問,都只是一個“虛設”。
因此,此題深處所拷問的第一個層面,在邏輯上包含以下兩點:
1、團隊的結構模型是否符合你們產品的商業需求?而你們是否又具備這般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力?
2、創業者是否具備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否敏銳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及時做出相應有效的判斷和處理?
? ? ? 再更深一層,投資人意圖通過這一個問題來探究創業者的自省態度。
? ? ? 創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自我認知過程,創業者是否擁有謙虛和樂觀的心態,根據變化不斷地調整自己以及戰略,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也是大部分投資人在此題中所真正考量的。
3、創業者的家庭狀況
是否有對象?是否有孩子?父母親人是否支持你創業?
? ? ? 這是一個中國投資人會尤其敏感的話題,通過私人的生活方式來推敲你的個性特點。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投資人會有不同的偏好。
1、有的投資人喜歡投資已婚、有小孩的創業者,?因為他們認為這類創業者的后盾力量堅實,情感狀態較為穩定。相比之下,一些90后的青年創業者,在情感上的把握并不是那么成熟。
2、有的投資人喜歡投資未婚的年輕創業者,最佳為大學剛畢業1~2年的青年。因為已婚已育的創始人在父母和另一半面前,往往面對著更大壓力,結婚有娃之后風險承擔能力通常就會弱的多。
? ? ? 但無論如何,擁有穩定的情感生活,是投資人所期許的。因為不穩定的情感意味著:情緒波動必定影響創業,而且股權存在很大變數。
4、對未來的規劃能力
融資后的錢做什么?如果你有足夠充分的錢,你會做什么?
? ? ? 如果說前幾題著眼點在創業者的過去和現在,那么此題切入點則是未來——創業者對公司和個人,除了業務本身的綜合認知,是否有更高境界的追求和眼光。
? ? ? 首先,投資者認為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下一輪的融資錢從何而來。一個創始人如果不能保證持續的資金,就等于帶領團隊走向危機。
? ? ? 其次,資金和股東的設計,將會成為創業項目之上最重要的難題。好的想法到處都是,當團隊初具規模,作為創始核心,就必須要準備好上升到另一個層次的資本戰爭。
? ? ? 最后,創業者能否合理規劃、配比好手中的資源,關系著投資者投入的資金,能否真正實現“錢生錢”的作用與價值。雖然團隊個性與其商業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上,還是能稍顯端倪,初露格局。
來源:財經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