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史1》----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
作? 者:陸威儀
作者簡介:
陸威儀,美國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曾經在美國斯坦福、英國劍橋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國古代史、本套書的前三卷,秦與漢、南北朝、唐朝,都是陸威儀的著作。
關于本書:
《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一卷。陸威儀將秦、漢兩個早期帝國置于便于史、中國史的整體視野中進行觀察,就這一古典時代的五個主要特征予以深入探討。全書分十個專題,各專題又以時間演進為序,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秦漢二期的概貌與演變,不僅覆蓋廣度令人驚嘆,而且筆法精細,見解精到,為我們重新認識早期中華帝國提供了廣闊而獨特的視角。
核心內容:
秦與漢對于中國,就像希臘羅馬對于西方,是古典時代,這個時代形成的一些特點,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后來整個的中國歷史,這些時代特征分別是:
1)在帝國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
2)以皇帝個人為中心的政治結構之強化;
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礎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國家操控的、鞏固帝國存在的文學經典。
4)帝國內部的去軍事化,和對國家邊境邊緣族群所開始的軍事活動。
5)農村地區富裕的世家大族的興旺----他們維持社會秩序,并在村落和權力中心之間建立起聯系。
1、秦統一了中國,但之后相當長時間里, 國民的自我身份認同,還是基于原來的地域而形成的“秦人”、“楚人”、“齊人”等,統一的“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形成,還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
2、秦統一中國后,設置了新的職位“皇帝”,不同于歐洲的君主,皇帝是一個神化的概念,得名于秦國原始信仰中的四方守護神靈,皇帝的稱謂,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皇帝享有比之前的“王”更大的權力,由此秦朝廢除封建制,推行郡縣制,國家的司法財政軍事這些權力,全都抓到中央政府手里,而且這個趨勢,一直貫穿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
3、漢代開始,儒學獲得了統治地位,并形成了一套以漢字為基礎的、為鞏固國家而存在的學術體系,又發展了一整套價值體系,從政治領域、延伸到哲學、歷史,以及社會行為規范。不過在漢代,這套價值體系的社會的約束力還比較有限。
4、先秦時代的普遍兵役制,永久退出中國歷史舞臺,漢代開始,軍人朝職業化發展。
5、地方大家庭勢力興起,他們從中央政府防范打壓的對象,一點點變成合作的同盟,并且充當中央到地方基層社會間的媒介,最終地方勢力脫出中央掌控,演變成軍閥割據,直接滅亡了東漢。
關鍵字:身份認可、設置"皇帝"、儒學統治、兵役改革、軍閥割據。
《哈佛中國史2》----分裂的帝國:南北朝
作? 者:陸威儀
作者簡介:
陸威儀,美國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曾經在美國斯坦福、英國劍橋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國古代史、本套書的前三卷,秦與漢、南北朝、唐朝,都是陸威儀的著作。
關于本書:
《分裂的帝國:南北朝》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二卷。陸威儀認為,“南北朝”這一名稱盡管反映了這個時期政治分裂的事實,但它同樣表明中華文化領域的擴張和多樣化,并將其視為帝制中國歷史上極具開創的、劃時代的時期。
核心內容:
作為漢唐之間被忽略的這長達三個世紀的大分類時代,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記:
1)中國地理的重新定義,它在內在結構及其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2)新的社會精英出現,他們的特征是從事一種新的文化與文學實踐;
3)出現了通常采用世襲制的軍事人口和新的軍事組織;
4)朝廷在軍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與社會民眾隔離開來;
5)主要宗教的興起,不再嚴格的按社會與政治來劃分人群。
1、東漢末年開始,中原地區頻繁的戰亂,以及戰亂引起的黃河河道失修,迫使原本生活在華北的人向南遷移華東、華南,以及四川,新增人口是這些地方得到開發,文化上也跟中原結合更緊密,從中國版圖上的“邊區”,變成新的重要部分,也由此開始了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重新定義了中國的版圖。
2、因為門第和依托于門第的人才選拔制度,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上層固化,寒門出身的人在政府中上升空間有限,所以知識分子不再把仕途作為唯一追求,轉而追求文學、美學、哲學、以及生活享樂,并且創造了新的文化和文學風格,構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這也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
3、漢末的軍閥混戰時期,開始流行將世襲的農民和士兵分別登記造冊管理的二元戶籍制度,就是“民戶”和“軍戶”。軍戶以“內部通婚,時代當兵”來換取減免賦稅。這種軍事制度一直貫穿于南北朝時代和唐朝前期。
4、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戰亂局勢,導致游牧民族和北方失地流民兩個群體擴大,軍閥們以這兩個群體為主要人資資源,建立起一系列軍事化的政權,最典型的是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是底層出身的軍事強大,打破門第壟斷,建立的政權,由于這些政權建立在軍事基礎上,所以逐步與社會民眾隔離開來。
5、佛教和道教的興趣,發源于印度的佛教,讓中國人有了“輪回”、“因果報應”等觀念,并且在殯葬禮儀上采用佛教的形式。道教實現了從一種哲學思想到一個組織化的宗教的轉型。更多地影響了在修身養性方面的習慣和理念。
關鍵字:經濟南移、魏晉風度、民戶和軍戶、宋齊梁陳引起戰亂、佛教和道教的興起。
《哈佛中國史3》----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作? 者:陸威儀
作者簡介:
陸威儀,美國著名中國古代史專家,斯坦福大學李國鼎中華文化講座教授,曾經在美國斯坦福、英國劍橋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國古代史、本套書的前三卷,秦與漢、南北朝、唐朝,都是陸威儀的著作。
關于本書:
《世界性的帝國:唐朝》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三卷。一直以來,唐朝堪稱中國的“黃金時代”,它在商業、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學創作上所達到的成就,遠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敵。作者抓住唐帝國疆域擴張到極限時的這一充滿活力的時期,選擇西方讀者對于中國歷史較為關注的問題,站在中國的外圍來觀察和描述中國歷史最為學派的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的諸層面,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浪漫氣息一時的帝國景象。
核心內容:
1、安史之亂的背景
1)唐朝初年,為有效控制地方,設立了集"軍、政、財、權"于一身的地方軍事長官“節度使”,節度使的常態化,以及與地方的結合,為提供了挑戰中央政權的可能性。
2)由于受胡人文化的影響,李世民構想的唐朝是一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二元帝國,所以他任用很多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異族將領進入帝國軍界逐漸成為定例。
3)唐玄宗時代的宰相李林甫,為避免節度使立功被召回中央威脅到自己的相位,出臺政策規定,節度使一律由"胡人"擔任,為安祿山的在河北發展勢力提供了便利。
2、安史之亂子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于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且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1)政治:唐玄宗流亡,盛唐終結,均田制、府兵制等中國傳統政治制度難以為繼,中國政治制度走向徹底扭轉。同時,河北藩鎮根據,與中央對峙,影響持續整個唐代,乃至十代十國。
2)生活:大城市被破壞,但里坊制也被打破,城市的商業區和市民生活融為一體,提升了城市經濟活力,并反過來促進了文化繁榮。
3)社會結構:“士族”逐漸衰落,更多士族子弟走上科舉道路,由此和地方聯系減弱,越來越依附于中央政府,最終隨唐代滅亡而一起消亡。
4)商業:由于吐蕃回紇崛起,唐朝喪失了西域,陸上的貿易路線受陰,轉向海上,沿海的廣州等城市繁榮起來。
5)國際格局:“天可汗時代”的政治影響力喪失,但文化影響力覆蓋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北部等地,這些地方和中國一起構成了中國文化圈和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體系。
6)文學:唐詩達到巔峰,并且突破了“宮廷詩”的框架,同時唐傳奇出現,古文運動興起。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雖無法與詩歌相比,卻是第一批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性虛構作品,它們將人的經歷的重要方面引入中國文學中。考慮到小說在隨后歷史上的重要性,唐代小學,尤其是唐代傳奇,標志著重大的文學發展。
關鍵字:安史之亂、均田制終結、府兵制終結、節度使設立、胡人掌權、大城市破壞、國際格局、唐詩巔峰。
《哈佛中國史4》----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
作? 者:迪特.庫恩
作者簡介:
迪特.庫恩,德國著名漢學家,專精宋史,尤為擅長物質文化史與科技史。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來藝術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學工作與任教,現任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統教授。
關于本書:
《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是“哈佛大學中國史”叢書的第四卷。作者秉承“唐宋變革觀”,將唐代舊制度和舊社會結構的瓦解,與宋代“士大夫”與“道學”、“理學”等新社會階層與新學術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出現相結合,幫助我們理解宋代中國歷史的重要轉型。
核心內容:
轉型,是指經歷了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國的動亂,傳統的、由皇帝和“士族”“門閥”共同構成社會上層的舊模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職業文官”---士大夫階層。
儒家統治是指,儒家思想變成系統的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以及社會思想的規范模式,從官員選撥、學術思想、市民生活、家庭倫理、國防外交、商業活動,各個角度,全方面地影響著宋代中國,甚至直接決定了這個王朝的生與死。
1、“宋的轉型”是什么轉型?
最主要的轉型是,傳統的、由皇帝和“士族”“門閥”共同構成社會上層的舊模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職業方官”---士大夫階層。宋以后的中國,就由“皇帝+士族”的模式,轉變“皇帝+士大夫”的模式。
2、什么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主要通過科舉產生、由皇帝任命的、掌握儒學知識,并以儒學思想來治理國家的職業文官司集團,不同于“士族”,這個階層不是通過門第血統,而是通過他們掌握的儒學經典知識,對儒家倫理道德的理解、各種行政管理方面的才能來界定的。
3、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力量有多大?
士大夫雖然是由皇帝任命的,但這個階層是事實上是與皇帝共同構成帝國的統治階段,即所謂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
4、怎樣成為一個士大夫?
宋代的職業文官,主要通過科舉產生,科舉的題目是儒學,儒學是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徑,所以在宋代具有統計地位。
5、宋代的儒學有什么特點?
1)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即所謂的“三教合一”。
2)經過北宋五子和朱熹等人的改良,儒學從先秦時代的分散的、形而上的、原則性的思想,整理了一套系統的思維和行為準則。
6、儒學對宋代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1)政治方面:儒學思想成為國家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2)生活方面:儒學價值觀覆蓋社會各角落,有禮儀和社會風氣的養成,也有極端化的“孝”,以及纏足等陋習的產生。
3)國際關系方面,宋代傾向于和平,與遼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共處,同時超越血統的“異族中國人”觀念流行。但最終兩宋都亡于異族入侵。
關鍵字:“皇帝+士族“消失、士大夫階層、轉型、儒學思想。
《哈佛中國史5》----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作? 者:卜正民
作者簡介:
卜正民,1951年生,享譽世界漢學界的史學大家,師人孔飛力教授,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歷任多倫多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校教授,英國牛津大學邵漢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任會長。
關于本書: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是“哈佛大學中國史”叢書的第五卷。作者首次從氣候這一環境史的新視角解讀元明兩大帝國的興衰,呈現出第一個連續的生態歷史。
核心內容:
作者把中國的元明兩代作為共同的研究對象,著眼點放在這個時代的“掙扎”。這種“掙扎”主要是出于三個方面:政治傳統的斷絕;小冰河期氣候的影響;歐洲人的到來和新的世界局勢。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1、蒙古征服導致的中國傳統政治理念斷絕,過往時代中對皇權的制衡勢力消亡,起到約束的禮法系統也衰落,這個影響持續到到元朝滅亡之后,具體表現就是,明朝皇帝個人獨裁傾向的加強,朱元璋廢除宰相職位,同時將皇帝個人制訂的規則置于法律之上。
2、從元朝建立前到明朝滅亡之后,持續4個世紀的“小冰河期”氣候,這種氣候條件導致災害性天氣頻發,并且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如耕地擴張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頻發的自然災害等帶來的民變和外族入侵。
3、大航海時代之后,不斷出現在東方的歐洲人,跟他們的貿易帶給中國大量的白銀收入,但同時歐洲貿易體系和中國主導的東亞朝貢體系的不兼容,另外歐洲人帶來的科技、宗教、武器,也都開始影響中國。
關鍵字: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小冰河期、大航海
《哈佛中國史6》----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
作? 者:羅威廉
作者簡介:
羅威廉,1947年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統教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當代美國最有影響的漢學家之一。
關于本書:
《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末卷。本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趄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羅威廉教授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于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詮釋。
核心內容:
作者用“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歐亞轉向”這三個當今西方漢字界研究清史的新角度,帶給你一個完全不同的清朝形象。
1、清朝的成就
1)版圖:擴展到歷史最大,并且把之前朝代采取“羈縻”政策的邊疆區真正變成“中國。
2)人口:19世紀中葉達到4.5億,主要由于土地擴張、醫療衛生水平提高,以及良性政策的刺激。
3)經濟:作者評價清代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商業化的國家”,市場規模、商品產量、新和組織形式如合股經營、對外貿易,都達到新的高度。
4)文化:科舉人口增加、識字率提高、小說等市民文化繁榮,對儒家對極端道德的提倡有所反思。
5、政治:制度創新、如理藩院、內務府、軍機處,提高效率明確分工;糧食供應、貨幣供給、司法訴訟等方面的政策,巧妙借用非政府力量。
2、清朝滅亡的原因
內部原因:
1)人口過剩:科舉生涯遠遠超過政府能提供的就業職位,人才出路單一。
2)腐敗問題:官場腐敗形成系統化,既得利益集團達到連皇帝都沒法整治。
3)內部叛亂:民族、宗教、人口過剩是主要原因。如:民族起義。
4)經濟蕭條:同時受到18世紀全球白銀供給紛亂短缺的影響。
5)其他原因:如“改革思想的出現”、“漕運和鹽政兩大經濟命脈的改革不成功”等。
外部原因:
1)中國朝貢體系與西方自由貿易的沖突,導致與西方的戰爭。如鴉片戰爭。
2)對西方外交規則的無知,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商業受損嚴重。
3)西方和日本的侵略,以及西方影響下產生的革命思想。
關鍵詞:朝貢政策、不平等條約、人口過剩4.5億、腐敗極致、白銀經濟蕭條、小說興起、中國版圖歷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