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觀自在,在我這個年齡我能想到兩種不同的看法。
? ? ? ? 觀了,萬事萬物自然在,不觀,或許在或許不在,這里強調觀了自然在,即眼見為實。這樣的理解停留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第一重境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不要去判別他人的是非,是非沒有界限;
? ? ? ? 觀得自在心,證得無礙果。白骨觀中,觀一切美女皆是白骨,這里美女都是白骨,自然我們看人就不會去憑借某一個或者幾個特征去分別對待,就是說我們不要有分別心,自然就不會有因為分別心帶來的煩惱和困惑。《心經》”有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我們眼中的事物所見,耳朵所聞,鼻子所嗅,舌頭所感的味,身體所觸,意識所知,皆是分別心對萬事萬物的虛構,這就是佛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由心生。心中對外界的相沒有區別對待了,相亦非相。此時心中便沒了牽掛和妨礙,便得以超脫生死桎梏,達到真正自在的境界。
? ? ? ? 但是自在心又是佛說的六十種凡夫妄心之一,“真言行者希愿如自在天外道,隨意成就世間小小悉地。欲對治此心,可觀諸法系眾因緣和合而生,并無自在。上面所提到的自在心是不存在的,從我所學的東西中理解,自在就是一種游離萬事萬物的一種狀態,而世間種種皆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沒有誰,沒有什么是完全孤立的,所以上面所說的自在心難以存在,唯有在一定的規則和秩序下的相對自在。煩惱因執著而生,不執著了便沒了煩惱,遵循現處世界的規則,從心里去養成一種沒有執念,做到真正的拿得起也放得下,方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