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修行人,對自己要求是很嚴格的。
這就象作為一個朝拜者,對自己的朝拜信念勝過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這一生選擇了修行,選擇了佛陀教義,選擇了要徹底出離自心苦業的糾纏,你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都一定要“謹慎”!
這就關系到戒律的問題,也關系到你是否能夠有徹底出離六道的問題。修行人,基本是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的,更不會打著菩薩的旗號在世間肆意妄為,無惡不作。
修行人的生活是很簡單的、單一的,清淡的。為什么?因為他們很忙,沒時間與世俗人拉拉扯扯,翻弄是非,東跑西竄。
他們在忙什么?當然是內在忙清理無量劫聚集成堆的不干凈的識業。
所以,作為一個修行人生活是很清苦的,也很單調,也很獨孤。他們的清苦卻可以締造慈悲,他們的單調卻可以滋養大樂,他們的孤獨卻可以成就智慧。
因此,修行人很窮,很窮。他們懶得去攀求外界財色名利,因為這些東西對于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能夠出離自心苦業,能夠戰勝自心煩憂,能夠超越自心愚癡,有什么比這些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呢?于是,修行人就選擇了這條修行的道路,默默地生活著,覺悟著,快樂著。
修行人每天的吃喝拉撒,幾乎是很少的,不象世俗人那么頻繁。一天僅僅吃一次飯,不管飽還是不飽,也不管餓還是不餓,他們都會默默順應,絕不強取。
修行人很能沉默寡言,絕不狂妄吹捧,相互賣弄。他們只是向內覺醒,向內醒悟,向內洞察。作為一個修行人,他們穿戴很是樸素,絕對不會脖套名貴佛珠,身穿昂貴絲綢,銀行存有大量鈔票,居住龐大住宅,擁有大量土地。
修行人最富有的地方就是心的無求,情的智慧,愛的慈悲,行的沉靜。上至佛陀,下到虛云,那個曾經擁有大量的鈔票,龐大的土地,名貴的服飾呢?
當一個修行人選擇了自己今生修行,就注定是清貧的活著。他們絕對不搞宗教迷信,不到處收受供養,不利用眾生蒙昧的心理瘋狂斂財。
修行人不是宗教徒,是修行人。
修什么?徹消妄想。
行什么?慈悲之德。
當一個修行人發現自己內心有很多不干凈的貪欲和愚癡時,他首先是內疚的,羞恥的。當一個修行人洞察到他自心有大量的輕慢和狂妄時,他首先是悲痛的,可恥的。
修行人就是這樣的,因為他們對待自己內在要求很苛刻,不允許有一丁點的垢思。這樣的修行人就這樣平淡地生活著,安然地修行著。
修行人的外表在世俗人看來是很可憐的,寒酸的。但在修行人眼睛中,世俗人的外表就象一個給死人掛滿任何華麗珠寶的樣子。這不是分別心,是善分別智。
為什么?因為人本身就是個大無常。能夠滋生大無常發威的,就是自心愚癡的運作。
所以,當世俗人瘋狂地貪財斂色時,修行人只是輕微地笑笑而已。這就象一只螻蟻用自己的爪子懷抱大樹一樣。也許,作為一個十足的宗教徒,在他們眼目中,好像修行人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應該是無所不通,莊嚴無比的大菩薩,如來佛。是這樣的嗎?當然是的。因為你所看見的,也僅僅是在色界所現菩提妙相而已。
而真真實實的修行人,絕非這些宗教徒所能窺視的。為什么?心有所濁見故!在一個宗教徒心目中,也許那些身穿名貴袈裟,寺院華麗莊嚴,信徒指數攀攀日上,收受供養堆積如山,靠信徒鼓吹和渲染出來的所謂“菩薩”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想必這些宗教徒必定是眼真濁了。
修行人一生有三大事情要去完成。
第一件事就是徹底覺醒自己;
第二件事就是深入佛陀大寂禪性;
第三件事就是逢遇善緣,給眾生傳播佛陀智慧。
而如今所謂的“出家人”這一生需要忙于完成三件大事:
第一,借助佛教瘋狂斂財;
第二,借助信徒的無知趕緊成名;
第三,安逸地享受眾生的供養,頤養晚年。
既然這一輩子選擇了修行,既然這一生走上了修行的道路,既然如實地依據佛陀教義,那么,你就必須處處節儉,處處遵循佛陀遺留的戒律來約束自己。
而剃光頭的未必是和尚,穿白衣的也未必是凡夫。
心的恒明,性的安寂,智的圓真,無論你穿什么樣的外衣,都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真實的大菩薩。但是,你首先要從修行第一步開始做起,那就是戒律的永恒遵循。
—— 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