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剛過,在一個離縣城不遠的小村。
大隊書記的女兒“鳳英”結婚了,新郎官是縣里公安局副局長的兒子。名換“永林”長的一表人才,在一家當時很體面的公司上班。坐辦公室做管理工作。人們都說:看人家真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
那年代大隊書記,就是一方的父母官。鄉親們都來喝喜酒,寫禮祝賀。也都投去羨慕的目光。人家女兒是國營職工,吃國營糧。婆家更是赫赫有名。娘家給了厚重的陪送。尤其是年輕人更是羨慕。
鳳英在家里嬌生慣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出門看的都是鄉親們的笑臉相迎。
到了婆家也是如此,從不尊敬別人,也不尊敬丈夫。一來二去婆家人就對她有了意見,可是兩家大人有交情。婆婆公公不好說啥。只能分家讓她們自己過日子。
分家過日子,也一樣兩人都不好好過日子,生了兩個孩子了,還是你不疼我不愛。到后來誰也不做飯,自己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兩個孩子都去奶奶家吃飯。
倆人鬧了幾次離婚,雙方老人都出來干預。也沒離成。兩口子更是稀了糊涂的過了。
隨著教育改革,大專生中專生畢業。有一個中專畢業的女學生,分到永林單位工作。
女學生年輕漂亮。永林一表人才,永林又是單位老人。兩人相愛了。兩人商量好等永林把婚離了,女學生等他。
那年代離婚有一方不同意,婚就離不了。
永林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離婚。
永林有人相愛這件事,被鳳英知道了,死活不離。還搬來了娘家人,把女學生數落臭罵了一頓。鬧的風風雨雨。女學生在這里實在呆不下去了,后來調去別的單位上班。
本來就是死亡的婚姻,這樣一來兩個人就跟陌路人一樣。誰回家做飯誰自己吃,吃完把剩下的飯到掉喂狗,也不給對方吃。兩人分居多年。
朋友也勸過永林:都這些年了,孩子也都長大了。你們快好好過日子吧。現在你們家不向家日子不向日子。這那行。
永林說:我也想過,你們是沒跟這種人過日子,你們是不知道。這幾年我媽老了,我媽不能給孩子們做飯。孩子們上學,她當媽退休在家,不給我做飯吃行,應該給孩子們好好做飯吃吧。她天天信教,早晨起來念佛,孩子們吃不上飯,餓著肚子上學。中午給孩子們對付一口。晚上對付一口。孩子們說:爸爸我們饞了。我買回肉魚她從不做,放壞了扔了。沒辦法我就得去飯店買回給孩子們吃。我天天上班家里事我也不會做。
我們倆人從不說話,她跟我說話時,就是家里沒糧了,沒柴了。
她說沒糧了就是沒糧了,你去看吧準一粒糧食也沒有了。她說沒柴了,你去看吧!柴房里一塊煤塊也沒有了。一頓飯也沒法做,只好對付兩頓。
有一次我訂好車早晨去掛煤,晚上喝點兒酒,睡著了。她把我錢包偷出去,藏了起來。
早晨我們車到礦上,我去交錢開票。掏兜錢包沒了。我知道是她給我偷岀去了。只好空著車回來。
回來把我氣的打她了!她才把我的錢包還我。
朋友問是不是她缺錢花呀!永林說:他有退休金,家里的東西都是我買。我跟她過了大半輩子了,她做的事情我從來都鬧不懂。要不明天你讓嫂子跟她談談。
朋友讓愛人給風英打了電話,因為他們家電話朋友沒打過。電話接通。朋友愛人問:這是永林家嗎?那邊大罵起來,你是誰找永林干啥?你要臉不。沒等這邊解釋那邊把電話掛斷了。
別人真是鬧不懂她們家里事。一生沒有感情,沒有共同的語言,跟陌路人似的過在一起。多么可怕又可悲的婚姻。
到現在她們還是過著這樣的日子。永林也退休了,孩子們也成家立業。孩子們看父親回家連個熱炕都沒有,就給她們買個樓房住。永林沒事干天天打麻將。東吃一頓西吃一頓。
鳳英還是做飯吃完剩下就倒掉。永林在外邊沒吃飯回家自己做。
鳳英今天在家住明天不知去那里,也沒人過問。
孩子們也只是關心父親的生活,對母親從不過問。也可能這位母親,對誰也沒付出感情造成的。
永林的朋友們都說:這樣的婚姻真不如當年兩人離婚。她們一生誰都不幸福,明存實亡的婚姻伴著她們走向老年。
2017年12月18日
二斗八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