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我和阿姊去嘉善看望老親,不曾想遇到了四十多年未謀面的老鄰居一希姐。一希姐是我們曾經在蘆墟轎子灣居住時的隔壁鄰舍--袁家好婆的曾孫女,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們全家搬至嘉善西塘鎮定居。作為袁黃的后裔,吳江電視臺曾為她做過專訪。
一希姐的祖先--袁黃(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并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發生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取皇位,袁家因與反對燕王的人有所交往而受牽連,家被抄后袁了凡的先祖開始四處奔走逃亡,最終定居于吳江蘆墟。
一希姐不愧為先哲的后人,她秉承了先祖的聰明才智,心靈手巧,剪紙藝術獨樹一幟,其圖案造型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她的作品在國內的剪紙比賽中多次獲獎,其中一幅作品在中華魂首屆中國書畫作品大賽中獲得了金獎。對于所得的各種獎項她是不愿聲張的,說現在國家的比賽很多,何況這是多年前的事,已屬過去。其它的獎項也很多,但她不愿意讓我寫出來,還一再說自己的剪紙極一般,不值得宣揚。
如今一希姐的辦公室里,四周墻壁都擺滿了她的優秀剪紙作品。
她的剪紙作品既繼承了剪紙藝術的優秀傳統又不乏創新,真可謂貼近生活,與時俱進。
作品“普及防空知識”中有機的融入了嘉善的"城標"和縣花--杜鵑花,其布局十分巧妙。
為了進一步豐富剪紙藝術,去年,一希姐又向老年大學的老師學寫篆體,并通過向周圍的書法愛好人士學習討教以提高自己的書法。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一年時間,她的篆書便突飛猛進。你看她寫的篆書: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優美。
對此一希姐卻謙虛地說:你看我寫的字很稚嫩,還處于初學階段。目前篆體也有一段日子不寫了,手很生,你看后多提寶貴意見。
在我露出羨慕的神情表示十分欽佩時,她卻淡淡的說:我學篆體字比較順手,或許得益于平時動手剪紙或做手工吧。
一希姐的剪紙不囿于傳統,她通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能夠推陳出新,使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你看她通過對“三潭印月”原作的理解,在自己的剪紙作品上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作品的對角巧妙地用篆體字加于點綴,更好地烘托出中國特色文化,把西湖勝景--“三潭印月”通過剪紙藝術的形式達到了一種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
該作品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作由嘉善泗洲中學贈送給加拿大某教育機構,幾年來一希姐的多幅作品由學校送給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友好學校。
今年暑假,在泗洲中學和加拿大、美國等國學校的暑期國際夏令營活動中,幾位國際友人看她的剪紙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愛不釋手。為此,一希姐就手把手地教外國小朋友學剪紙,并做了一些作品作為禮品送給他們。
一希姐說:小時候跟著太太(曾祖母)和娘娘(祖母)她們“做夜作”(開夜功),拿著“鳑鲏魚”剪刀瞎學瞎剪。那時候根本不懂什么叫剪紙,只是感覺到好玩而已,不料想現在越做越開心。近年泗洲學校增加了一門新課--勞技課,校長就讓我兼教這一門課,我也就邊學邊教了。
一希姐在教學上很有一套,也很鉆研。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她摸索著讓平面的作品"立"起來,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這些看著是“立體”的玩藝兒,可以壓扁了夾在書中,需要時稍加擺弄即可成為立體式紙藝。
聽一希姐說,袁家好婆心靈手巧,聰明能干,不光針線活做的漂亮,繪花刺繡也是十分拿手。阿姊十來歲時,總到隔壁袁家好婆那里去白相(玩),順便也學習到一些基本的女紅,說起此事,至今她還是津津樂道。
一希姐動情地說到,困難時期,袁家好婆上午做飯,下午切鞋底或做小囝虎頭鞋、虎頭帽等,晚上油燈下仍舊做針線活,這樣日夜不停勞作,以貼補家用。
昨天一希姐發來一張剪紙圖片。
這是今年重陽節期間她去侄孫的幼兒園搞活動時的剪紙,當時她讓大班的小朋友把一個個愛心貼在“爺爺奶奶”的圖案上面,以表達孩子對爺爺奶奶的愛。
看來小娃娃學點剪紙也不錯哦。
這幅“喜上眉梢”是一希姐較為滿意的作品,它以一副扇面的形式展示。放大了,你能看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針孔,那是用蠟光紙剪刻而成的,通過用針在蠟光紙上扎空描繪出祥云圖案。她說,這幅作品若現在來做,可能就不行了,因當時年紀輕眼睛好,做起來不費事。
而“好運來”在春節時貼在門窗上,特別的喜慶,大家很喜歡。
今日她又發來一張“年年有余”,我特地呈上,以祝福我們每一位。
一希姐說:以前年紀輕,視力好,做紙工不累。現在眼睛不行了,眼前時有黑影出現,醫生說是這是玻璃體混濁,不能多做活,偶爾弄弄不要緊的。目前,我的興趣就放在寫字上了。
以上是隸書中的曹全碑,今年下半年開始學的。今晚,一希姐打算寫一幅,明天交給老師點評,就不打擾她了。
我的同事戴詩人,看了她的作品,很是驚訝,說:這么短時間就能寫出如此漂亮的書法,可見她本人的文字功底極好,還說那一幅篆體字是有名的鐵線篆,寫的還正是不懶。至于剪紙作品么,他更是贊口不絕。
了凡是我們共同尊敬的先哲,能看到先哲后裔的作品,更是一種緣分。戴詩人看著鐵線篆,輕聲讀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
我跟著默念。
四十年多前的我們作好鄰居,有緣;四十年多后的今天,讓我們巧遇,還是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