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木釘
一、做不到,就恨不得去死,你對自己真夠狠。
“孩子又睡那么晚,真是抓狂啊!”
“我又沒控制住,大聲吼了孩子。”
“感覺自己挺失敗的,連孩子的睡覺問題都解決不了……”
小慧說:“有時候發起脾氣來,真想把自己給掐死。”
她說,自己那時候就像是被惡魔附體一樣,有幾次甚至會把自己掐到喘不過氣來,臉脹得通紅。
小慧很要強,很想做個好媽媽,養育一個好孩子。但是養育孩子不是工作,并非強勢能干就搞得定。
當養育中意外頻出,要強的媽媽們常會抓狂,同時對自己苛責:為什么你就是做不好,為什么你連個孩子也帶不好,真沒用!這樣的苛責往往會引爆本來只是感覺無助的自己。
而引爆自己之后,孩子被嚇到,自己也被內疚折磨。
二、對自己這么狠,到底發生了什么?
1、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力》一書中提到:
通過早期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對話。
……
如果你被盯得很緊,經常受到批評,尤其是如果父母雙方或一方愛挑剔,凡事要求完美,那么你很可能會產生懲罰性的內在聲音。
你可能不會樂于嘗試新事物,因為你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你并不能不被批評地進行自由嘗試。一個人擁有通情達理的內在聲音,還是擁有懲罰性的內在聲音,這兩者之間具有非常大的差別。
……
在缺乏共情的環境里,孩子會發展出懲罰性的內在聲音,不斷重復這樣的信息:“你沒有做得足夠好。”這常常會演變為自我貶損的結論:“你不夠好(分量)。
小慧回憶說:“爸爸瞧不起我,從小就瞧不起我。他一直想要個兒子,偏偏我是個女孩,我時常想,如果我是男孩該多好啊。”小慧從小活的戰戰兢兢,總覺得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好,爸爸媽媽才這樣對待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真相其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我們不是真的不夠好,不是真的沒有用。
童年,我們與父母的互動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對話。耳邊那個時常響起的嘮叨聲,就是已經形成的內在父母,他嚴厲,苛刻,挑剔。
成年后,就算父母不在身邊,我們也已經習得了這樣的模式,每天不斷地去評判自己,挑剔自己。久而久之,壓力形成。
2、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越懂接受 越自由》一文中說道:
有一對什么樣的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命運。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但一定會給我們健康的心靈。糟糕的父母,可能會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卻會給我們留下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不過糟糕的父母之所以會讓我們形成心理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愿意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的父母不夠好。
童年的自戀有兩種含義:
1.好的事情,小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導致。
2.壞的事情小孩子也會認為是自己導致的。
孩子天然愛著父母,這份愛純粹,比父母對孩子的愛還要深沉。不管爸爸對于小慧女孩的身份如何失望,如何不滿,小慧仍然不愿質疑是爸爸的問題,而覺得,身為女孩,對不起,我錯了。
不管是出于私人情感,還是道德輿論,父母總是對的,這總沒錯。
我們不愿意承認,也不想去思考,我們的父母是否也有問題。也許真相就在那里,只是我們不愿接受罷了。
這份不接受引發的不滿,總要有一個出口。孩子有時候寧愿傷害自己,也不愿意傷害父母。
三、但這并不是你的錯
1、
電影《心靈捕手》中西恩對威爾說了三遍:“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這個狂放不羈的少年終于丟盔棄甲,淚流滿面。
西恩想對威爾說的是:“這么多年了你始終還是個孩子,因為童年的不幸造成你現在打架斗毆偷竊以及玩世不恭的態度,這都不是你的錯,不是你自己造成的。而我現在,真心的希望你可以敞開心扉,接受別人對你的好,勇敢去愛,正視自己的天賦,不要覺得自己配不上。”
小慧身為女孩怎么能是錯誤呢,錯的是父母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觀念,小慧何錯之有?如今成年的我們能輕易看到真相,但是小時候的小慧看不到。她不知道父母并非完美之人,他們也會做錯事,他們也會與傳說中的父母不同,他們也可能會自私,不為孩子考慮,他們亦有粗暴野蠻的一面。
你要學著接受,事實的真相,放自己一馬。看到真相后,你還舍得苛責自己內心那個小孩嗎?
2、
諸多育兒知識都在講要傾聽孩子的心聲,要共情孩子。小慧深知這一點,她要自己往對的方向走,卻總是被內心的苛責引爆而偏離軌道。
她只是看起來很像一個好媽媽,其實孩子天然敏感,他能感受到你極力掩飾下的不安、焦慮,或者隨時要爆發的壞情緒。
在中國,至今仍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太多女性有不配得感,覺得為自己不值得。眾多媽媽們走上育兒這條路,是本著內心對孩子濃烈的愛,如果是為自己,恐怕無法走得這么遠。
既然是為了孩子,不如我們就從今天起,做一個身心合一的好媽媽,而不只是表面看起來很好。為了一點事情就抓狂,最終受苦的還是孩子。
把自己重新養育一遍,療愈童年的傷痛,讓心里住著的那個小孩,漸漸長大,與自己和解。
四、從今天起,關愛自己,做一個身心合一的好媽媽。
放慢節奏,向內審視自己。不要急著趕路,也別著急成長。放心,孩子不會一下子就被你給毀了,他們自有向上生長的力量。
關注自己的需求,把時間“浪費”到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就算這些事情看起來不那么有意義。
比如花一個下午看場毫無營養但是足夠放松的電影。比如獎勵自己一頓大餐,比如允許自己發呆什么也不做……
關注自己的感受,學會用情緒的語言與自己對話,不做評判,設身處地地理解自己。在每一個念頭升起的時候,告訴自己,我生氣了,我著急了,我覺得自己很無助,做自己的支持者,而不是苛責者。
允許自己做不到,把這份對孩子的虛弱柔用來對待自己。對自己說:即使做不到,你也足夠好。
當我們真正共情到自己,為自己而做,愛自己的時候,才是一個媽媽剛過及格線的時候。
當我們停止從過去的傷痛中來看其他人,就能夠作出客觀公正的認知,才能真的看見我們的孩子,與他更親密,與周圍人更融洽。真的實現為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原生家庭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