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即將出生的孩子搭建未來的社交圈,“未雨綢繆”的老母親挺著就要臨產的大肚子,努力搭訕進入了小區噴水池前的“遛娃圈”。
混跡了幾天后發現,在帶娃圈里,居然也存在著“鄙視鏈”:帶娃的老人看不起帶娃的保姆,而被老人們羨慕的全職媽媽們,最熱衷于湊在一起,一邊八卦一邊羨慕著小區里僅有的兩個帶娃的爸爸。
帶娃鄙視鏈排序大體如下:
爸爸帶娃>媽媽帶娃>老人帶娃>保姆帶娃
其中作為帶娃主力軍的老人們,最看不慣“保姆帶娃”。在他們看來,純屬“浪費了錢又不放心”的下下策。
奶奶外婆們會和保姆打聽,小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什么不來帶娃?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她們則會強調自己身體也有毛病,但再累也要來幫忙照看自己的孫子。對于老人們而言,奉獻與犧牲是他們存在感的重要支撐。
可現實是,面對上躥下跳的孩子,老人們常常有心無力,這時看到全職媽媽,他們會感慨,要是自己女兒、媳婦也能在家一起帶孩子,這樣他們既能享受天倫之樂,又不至于太辛苦。
但在全職媽媽看來,最羨慕的還是那些全職爸爸。和我一樣,很多全職媽媽之前都有工作,回家做這份”24小時無休”且沒薪水的工作時難免有不甘心和失落。
雖然全職爸爸們不和我們扎堆聊天,但精明的媽媽們還是打聽到了那兩家的底細。
“那家女主人在公司股票就有幾百萬,家里還有兩套房在放租,光每月收來的房租都夠他老公的生活費外加家庭開銷了吧。”
“另一個妻子是普通白領,她老公可以在家辦公。”
聽完之后,我不禁感慨,這兩家中,暗含了我的現在和期盼的將來。
現在的我,一邊在家帶娃一邊寫作,志向是能用文字賺夠足夠的錢,包養G先生在家帶孩子。
在這方面,我有一個偶像,上海作家毛利女士。今年三月,她給老公開了稅后兩萬的工資,讓他在家全職帶孩子。因為比起“帶孩子”,她更擅長賺錢!
爸爸帶的娃和媽媽帶的娃有啥區別呢?
毛利用錢給廣大婦女砸出來的經驗是:爸爸帶的娃不僅能按時睡覺了,連幼兒園都更愛上了呢。這簡直就是將小惡魔變為小天使的魔法啊。
毛利總結:“媽媽帶娃習慣以理服人,而爸爸直接用實力。”
面對一個不講理,或者說還沒有講理能力的熊孩子,大多數媽媽都會從一開始的慈母被逼到耐心全無、只能抓狂的悍婦。而爸爸們則干脆得多。
“爸爸更擅長長距離作戰的戶外消耗運動。盡可能把小孩的電放完,讓他自動關機,上床睡覺。”
而對于暫時沒有條件“包養”老公做全職爸爸的人,更有必要讓丈夫獨自照看孩子一天。并不是為了讓自己偷一天的懶,而是為了讓丈夫擁有“同理心”,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帶孩子不是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的事情。
美劇《絕望的主婦》中,全職太太Lynette被四個熊孩子折磨到頭發凌亂面容憔悴,而他的丈夫卻總在她面前強調自己工作多忙、出差多累,完全無視她的辛苦。
Lynette沒有像怨婦一樣碎碎念自己的辛苦,她教育老公的方法是:讓他獨自在家帶了一晚孩子。
出門前,Lynette給老公交代帶孩子的注意事項,老公不以為然地說:好了好了,又不是做腦外科手術,不就是帶個孩子嘛。
在很多鋼鐵直男眼中,帶孩子就是一件毫無技術含量的事。
最后的結果是,當Lynette從聚會上回來,癱倒在沙發、一身油漬的老公無力地說:家里養了四個小恐怖分子。
照顧孩子的每一天都是一場無間斷的貼身肉搏,其中的心塞與辛苦,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
一位全職爸爸曾描寫過,他等老婆下班回家的心情。
“孩子媽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回。女兒跟我一樣,對開門聲異常敏感。女兒像只敏捷的猴子倒溜下床,飛奔而去,而我內心的怨氣,在聽到咔嚓開門聲瞬間釋放為得到解放的輕松。”
因為做了全職爸爸,他開始理解了那些“喪偶式育兒”母親所承受的壓力。
讓爸爸帶娃,哪怕只有一天,讓他獨自完成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全流程,相信他就不會再無視妻子的辛苦,輕視妻子的付出。有時候,不奢求丈夫能幫多少忙,一份體諒與懂得,就消解帶娃媽媽很多的疲憊與怨念。
和G先生說了“帶娃鄙視鏈”的調研結果后,他竟然也很意外,原來大家不但不覺得全職爸爸“怪”,反而覺得很酷。他提議,即便我一時半會兒沒能力“包養”他在家當全職爸爸,他也希望一年中有幾天,家里就留他和孩子,他倆要單獨相處。
“當然,不要太多天,兩天,兩天就差不多剛剛好了。”
對于這次調查以及它的使用結果,我感到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