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索要對應備課案,請聯系作者
概要
找到對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對。這是一個探索事情的過程,也是一個在“不確定性”和“持續發現”中對業務本身進行持續價值注入的環節。但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在“一致項目目標下”的理解問題和分解問題。
*理解問題*
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是為了誰在做這個事,做成這個事有什么好處?
*分解問題*
我們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具體要做什么事情,每件做的事情是否與目標可以一一對應?
這兩個環節組成了設計思維中的“Understand理解”,我們用一款叫做“影像地圖Impact Mapping”的工具來對這兩個重要環節進行可視化與拆解。
你將學習到
影響地圖Impacting Mapping
Why
Who
How
What
Impact Mapping影響地圖
影響地圖可以理解為思維邏輯和組織結構,為什么(Why)–>誰(Who)–>怎樣(How)–>什么(What):
*我們的目標是什么(Why),為了達成目標需要哪些人(Who)去怎樣(How)影響,為此我們需要做什么(What)*
影響地圖的特點
結構性:從目標到解決方案的結構化梳理和探索,目標–角色–影響–解決方案;
整體性:連接目標和解決方案之間的樹狀邏輯圖譜;
協作性:項目利益相關角色一起溝通討論協作,把隱藏在個人頭腦中的想法和思維邏輯挖掘、共享出來;
動態性:動態調整、迭代演進、持續發現式的學習;
可視化:可視的圖形工具,結構清晰易讀,將各個項目干系角色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思維邏輯,不同的前提假設,通過可視化和協作的方式進行梳理、澄清和導出。
影響地圖顯示了之所以去做某個解決方案的探索鏈,同時也可視化了各利益相關角色做出的假設。這些假設包括:項目需要達成的目標,涉及目標干系角色,所帶給這些角色的價值。
Why,目標、需求
我們需要去發現真正的、好的需求、目標。
*用戶“真正”的需求、目標*
用戶在很多時候是“無知”且“善騙”的,通常行為表現為:
1、喜歡說解決方案代替自己的需求
2、用戶也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
*亨利福特的馬車*
這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客戶對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說,我要一匹更快的馬。老福特沒有“遵守”他的需求去尋找寶馬或者給他一架四駕馬車,而是抓住了這句話背后的本質需求:更快的速度!既然用戶在他的眼界和知識范圍下,不知道更快的速度該如何解決,那就用發明一輛可以擁有更快速度的“汽車”去滿足客戶的需求。思考一下用戶背后的訴求,不光光聽他在說什么,是速度還是馬。
*用戶“好”的需求、目標*
什么是好的需求、目標呢?它應該是SMART的: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舉個好的目標實例:
我們計劃6月份為小譜咖啡店招募20名出資5000元的品牌合伙人,以推廣和分享小譜咖啡的理念。這樣的目標,很清晰,可度量,也有時限,同時它是現實可實現的的。
Who,用戶或角色
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后就是這么目標會影響到誰?誰能產生需要的效果?誰會阻礙它?誰是產品的消費者或用戶?誰會被它影響?也就是那些會影響結果的角色。
考慮涉及到的這些決策者、用戶群和生態系統,注意角色同樣有優先級,優先考慮最重要的角色。角色定義應該明確,避免泛化,可以參考用戶畫像Persona的方式進行定義。
這里提到一個干系人角色的概念:
1)主要角色:實現目標的人;
2)次要角色:產品/服務提供者;
3)場外角色:有利益涉及但不直接的人;
以“計劃6月份為小譜咖啡店招募20名出資5000元的品牌合伙人,以推廣和分享小譜咖啡的理念”為Why,我們來看一下Who:
主要角色:潛在的品牌合伙人,這些潛在的合伙人付出5000元以完成20名的數額指標;
次要角色:小譜的品牌合伙人推廣人員,如何找到至少大于20名以上的潛在合伙人,并嘗試說服他;小譜的咖啡店面服務人員,他們良好的品牌和服務形象會加大說服合伙人投出5000塊的幾率。
場外角色:合同簽訂人員,他們需要準備合伙人加盟的流程手續,會有利益涉及,但不直接影響20人的簽約率。
How,影響,方式
為了達到目標,我們根據用戶或角色,需要用怎么樣的方式來完成。
考慮角色行為如何幫助或妨礙我們達成目標?我們期望見到的影響。只列出對接近目標有幫助的影響,而不是試圖列出所有角色想達成的事。影響是角色的活動,不是功能。理想情況下應展現角色行為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行為本身。
注意:
How需要進行優先級排序,提供價值的維度較多,考慮效率最優的How,而不是下一個環節What進行優先級排序。
What,做法
我們可以做什么來支持How的實現?包含:交付內容,功能、服務、活動等。What是最不重要的一個環節,避免試圖一開始就將它完整設計羅列,而應該在迭代過程中逐步完善。同時注意,不是所有列出來的東西都是需要交付的,它們只是當它是優先級較高時需要設計。
“永遠不要試圖實現整個影響地圖,而是要在地圖上找到到達目標的最小&優路徑。”
影像地圖實戰技巧
**影響地圖實戰**
對業務進行影響地圖設計可以分為2次:
第1次定義預期的業務目標和衡量成敗的標準,就是Why;
第2次來完成影響地圖。
**參與人員**
需要有決策者參與,包括:商業設計、技術實現、銷售/營銷。
參與人數建議為4-6人。
**思考模版**
作為一個Who,我希望What,以便于How。
**拆解現階段業務的影響地圖**
每次討論處理少量的目標,不要討論太大的目標,比如讓我們1年內獲得100億營業額,建議一次只處理1個可以在1小時左右完成討論的目標,如果覺得討論不完,再拆小。
**如何防止思維蔓延,地圖擴張**
先發散再收斂,大家基于同一個目標,設計的影響地圖會各具特色而發散,最終需要引導將發散的思考進行收斂,在此過程中,會發現更好的實現或是新的假設導出,最終得到成型的影響地圖。具體引導方法可以參考“頭腦風暴”系列。
**什么時候結束**
“當關鍵想法已經出現在地圖上”,當已經達成目標,并且確定最快/小路徑,暫時也想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時,就可以結束。建議設定嚴格的時間盒,一旦出現時間點超時,或者是團隊陷入太過細節的討論,或是沒有找對合適的人,缺乏合適的決策者,就可以先結束。或者大家腦子已經疲勞了。
**影響地圖可以在哪些場景**
個人認為影響地圖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是普遍適用的,因此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諸如設計項目計劃、個人減肥,家庭教育,個人學習計劃,1次活動運營等場景皆可適用,不一定是宏偉的戰略目標。
反思
1、嘗試拆解并設計目標為“1次令人難忘的1天容納20人的影響地圖培訓課程”的影響地圖
2、你有什么個人技巧來界定和分辨“How”和“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