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再一次接觸到Eyal Dadon這位以色列年輕的舞蹈家和他去年建立的嗖舞團SOL Dance Company 的表演,創新表現依舊沒有讓我失望。第一次接觸艾姚·達東極富個性的創作手段也是在不久前欣賞到的《大甩賣》:如今物欲縱橫的消費主義,有時候人大甩賣的不止是貨物,是人的尊嚴…《大甩賣》結束后,達東的編導風格吸引我查閱著其背景。這次在次接觸到他的作品《共生》讓我不禁感嘆這位年輕藝術家無限的才能。
? ? 以色列文化是由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 具有來自全世界六大洲上百個國家的各式移民,以色列社會相當的豐富多元,也極具藝術創造力,國家重視藝術家的發展并予以平臺。編導的國家背景也讓我解惑了:為什么一位從未出國學習的編舞家能有如此多元的創作風格。而《共·生》的舞臺上正表現出這兩個國家底蘊深厚的文化異同,其編排靈感來自達東的西安之旅,一個以四千名長埋于地下的兵馬俑機器文化魁寶聞名于世的城市。
? ? 舞蹈開頭以獨舞頭后戴兵馬俑面具,似靜止的動作狀態合著音樂體現出兵馬俑嚴肅氣氛,最后面具抽離瞬間打破畫風,散落成一地的輕快節奏。開頭兩段風格的瞬間轉變開始體現達東的創作風格。劇中“勝利”的手勢與一臉傻笑成為劇中典型造型,卻跟兵馬俑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在我看來,這是現代社會人類與古代士兵形象的共同平臺。12位舞者舞臺上的不同空間位置、動作、隊形流動是兩個時代人物的體現:右邊舞者們呈兩列背手相對而站,之間調換位置但始終保持隊形的整齊,左邊舞者反復動作節奏沒有任何變化,中間獨舞卻大幅度的“發泄”肢體動作。這種形式的表達多次出現,我把它理解為舞臺上兩個時代的“生”。通過音樂遞進、動作加強、形式上的反復分合,12位舞者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最后的“共”。在后段融合中艾姚·達東的風格可以從硬朗帥氣一下變成慵懶舒適,又從舒適中跳到滑稽可笑的姿態中。達東的思維尋常人捉摸不透,情感被他的風格所牽引。但正是這種捉摸不透的風格,讓觀眾為之喜歡。而達東編舞中所體現出的幽默生活態度、想法來源于生活,真實自我表現的狀態是最為吸引我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