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周易的預斷原理】11-20

【周易的預斷原理】(11) 什么是“大君有命”?

? ——周易預斷事例之七

師卦上爻講“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什么是“大君有命”呢?這里我們先談談什么是“大君”。

周易所反映的政治體制,可以說是“家天下”、“天子立憲”和“聯邦制”的封建國家。“家天下”是說在這個國家當中,有一個“家長”,這個“家長”在經文中被稱做“主”、“父”、“王”、“宗”、“天子”、“帝”、“公”等等,它有祭祀權,“居廟權”,或許還有加冕權等,但一般不親政,它就是天元甲。與天元甲相對待的就是地元己,己在經文中也被稱做“主人”、“王”、“公”、“祖”、“宗”、“王母”等,只是不叫“天子”或“帝”,也沒有“居廟權”,一般也不親政,由于這是一個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國家,也由于這兩個爻的特殊地位,所以我們把這個國家叫“家天下”。由于天元甲和地元己一般不親政,但在親政的乾卦與坤卦中建立起一整套法則,例如“君子之道”等等,這些法則為后來者所遵循,成了辨別是非的標準,所以我們把這個國家的制度也叫“天子立憲”。除了天元甲和地元己,其它每個爻都是邦國,有自己的“國君”,而處于執政地位的“國君”就是“大君”。“大君”一辭在經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師上,第二次是履卦三爻的“武人為于大君”,第三次就是臨卦五爻的“大君之宜”。“大君”這個辭雖然出現在上爻、三爻與五爻,但都是指的原筮卦初爻這個爻位,換句話說,原筮卦初爻這個爻位就是“君位”,居住在這個爻位上的爻就是“大君”。“大君”與其它爻的區別就在于“執政”,即起著支撐卦體的任務,承擔著上面諸爻的“壓力”,或者還有對其它爻“錫之鞶帶”以及褫奪的權利。“復筮卦”的初爻也有支撐卦體的任務,有凝聚諸爻的功能,但沒有封建諸侯的權利,因此我們把“復筮卦”的初爻叫臨時執政,或者是“大君”的“換位思考”。據此我們把這樣的統一國家也叫“聯邦制”的封建國家。

“大君”是怎樣產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如果簡單說,也可以說是“有命”,是“命”造成了一代又一代或一個又一個的“大君”,其它當不了“大君”的爻只能說沒有這個“命”。

但是“命”也分“天命”、“王命”和“自命”三種。“天命”就是“上天的意旨”,是先天注定,不可抗拒。乾卦初爻是個“大君”,這個“大君”是怎么產生的呢?這是一個不可致詰的問題,只能說是“天命”。有些人否認“天命”是不對的,有許多事情,在人們對它有能力起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定了,比如一個人的出身,就沒有個人選擇的自由,這還不是“天命”嗎?

但是,僅僅把“命”歸結為“天命”一種也是不對的,“命”還有第二種,那就是“王命”,經文中就有“王命”一說,如“王三錫命”。什么是“王命”呢?就是由“王”來決定和頒布意旨,任命某個爻為“大君”,這也好比我們現在的一些干部,就是由上級指派、任命。能夠得到“王命”自然是合法,但這里除了自身的條件外,很大程度還要看“王”的權威,如果“王”的權威很大,那么其它邦國不服從也得服從,如果“王”的權威不大,那么即便有“王命”在身,也是枉然。訟卦四爻講“復即命”,這個“命”當指“王命”,訟四接到“王命”,當上了師卦的“大君”,這是繼甲和乙以后的第三代“大君”,所以是“王三錫命”。但是這個“大君”的好景不長,因為接下來就是又一個“大君”即將誕生,這就是師上。

探討師上成為“大君”的原因,不能不說說人道。自從屯卦開始,天道與人道發生了錯亂,不論是“原筮卦”還是“復筮卦”,初爻的人道走向成了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屯初是“磐桓”,盡管至二是“匪寇婚媾”,但卻是一件不幸的婚姻。蒙初是“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可以想見這個爻的被動與無奈。需初是“利用恒,無咎。”人道上是沒有出路,要行動只有為“寇”。訟初是“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出路的爻,只有讓位,“終吉”是推卸責任的一個結果。從這幾個卦看出,初爻在人道上幾乎不能行進,這可以說是“人道上的災難”。訟四的“復即命”或者就是為了克服“人道上的災難”,因為這總比二爻進占初爻要好。但是訟四進占初位變成師卦的“大君”以后,面臨的是一個更大的“人道上的災難”,這就是“師出以律,否臧兇。”師二乙是一個無比強大的陽爻,師二至初既合天道,也合地道,天道與地道的合一就是“律”,阻擋這個“律”就叫“否臧”,師初這個“大君”不要說號令天下,就連自身的性命都難保,在這種情況下,師初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初位堅持,另一個是讓位于二。堅持就是卦辭上講的“貞,丈人吉”,讓位就開創一個二爻進占初位的先例,師二的選擇也不是只有初,它還有兩個選擇,一是堅持人道至三,二是不動,如果是師二至三,或者是不動,這就等于化解了初爻在人道上的“災難”,也可以說是人道上一個勝利。

師初好比“弱主”,師二好比“強臣”,強臣欺主的事在歷史上并不罕見,更何況師二還是軍隊的統帥。但是也不能排除師二是個“忠君”的統帥,它沒有篡位的圖謀,這樣師初也就可以在初位堅守。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堅守其實也是一個過渡,當“大君”是不可能了。這樣一個新的“大君”便應運而生,這個新的“大君”就是師上。

一個卦不能同時有兩個“大君”,既然師初是個得到“王命”的“大君”,師上這個“有命”的“大君”就只能是“自命”,“自命”的“大君”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君”,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君”還必須得到“王命”,不過從“自命”到“王命”只是一個程序問題,實質性的問題是在師卦這樣的態勢下,初爻不堪重任,也就有個誰更合適的問題,什么叫更合適,不違反人道當然是一條。師上雖然不能立即接替師初,但經過比卦到了小畜就來到初位,師上講“小人勿用”,“小人”具體所指是師二,師二如果占據初位就是“小人”;師上如果追隨師二也是“小人”,只有在原位堅持等待,才能由“自命”變成“王命”,成為“開國承家”的“大君”。

師上成為“大君”,主要是客觀環境使然,是師二堅持人道的一個結果。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師上也不是沒有這個資格。師上的前身,在乾卦就是“飛龍在天”的那一位。幾千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它就是“天子”、“皇帝”,其實它只是一個邦國的“國君”,只不過在乾卦中也同乾二一樣處在轉折時期,又和地元己過從緊密,所以在屯卦中就成了一個“屯其膏”的大款,一度還威脅到“大君”的執政地位。到了蒙卦則是“克家”之子,再到訟卦時與四爻爭訟,落了個“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在屯、蒙、需、訟這幾個卦中,這個爻一直是個強爻,只是在訟卦中遭訟上所褫奪,變成了師上,據此我們說師上一度富強也好,或者說早有圖謀也好,這個爻出任“大君”也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了。

【周易的預斷原理】(12)? 比卦的“不寧方來,後夫兇”是怎么回事?

? ——周易預斷事例之八

比卦辭講“不寧方來,後夫兇”,對這句卦辭,一般的解釋是,“不寧”為不安分,不安分的諸侯朝拜君主,后至者兇險,君王指的五爻,后至者是上爻。其實這個解釋是不對的,比卦的“君主”不是五爻,而是上爻,比上正是師上預斷的那個“有命”的“大君”,只不過比卦是個“復筮卦”,初爻臨時“執政”。對比初而言,上爻確實是個“后來者”,但上爻的兇險也不單因為是個“后來者”還因為“比之無首”,這個“首”不是上爻,也不是初爻,而是二爻。

比卦是個嚴重失衡卦,最能感受到危險的是初爻,但是比卦初五之間是個“天地相悖”,所以比卦又是一個動態平衡卦,從師卦的動態失衡到比卦的動態平衡,一方面是師二堅持人道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師初抗爭的結果,隨著時間的變化,師初也即比初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得到了終多陰爻的支持或親輔。卦辭“原筮元永貞”是說師卦是比卦的“原筮”,師卦初爻是“人元”,這個“元”的位置保持不動,只是改變時間與運行的方向,這樣原來對師初造成巨大威脅的師二,就變成了比五。從卦體失衡的角度看,比五還是壓迫初爻,這種壓迫才是“不寧”,與“不安分”或“不寧侯”沒有關系,它是指的卦體或社會的不安定。對初爻來說,“有孚比之”就能保證“無咎”,但是服從者的到來也有個限度,超出了限度,也是一個災難,這就象是往罐子里注水,注得多了也會溢出,幸虧這時比五出現,平衡了陰爻的量,這也就是比初辭講的“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這個“他”就是比五。

一方面是比五給初爻以壓力,另一方面又是“終來有他吉”,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就是因為比初為壬,比五為癸,癸的勢力再大,也不會對壬造成傷害,所以比五辭才有“邑人不誡”之說。不過這只是在一定時間限度內,如果比五由癸變乙,比初就會由壬變丙,在這種情況下,比初還是要面臨被驅逐的局面。

比卦中的“王”是比二己,所謂“王用三驅,失前禽”,說的就是比二己試圖通過庚、辛、壬這三個爻來消滅比五這個“禽”,只是鞭長莫及。一個是比三辛原本應當與初爻壬親輔,結果受五爻的影響被撬向上,這就成了“比之匪人”。另一個就是上爻庚應當得到二爻己的支持,但二與四相互平衡,二爻也就缺少向上的動力,上爻既得不到二爻己的接濟與支持,也不能驅使三爻至初,從不能至初這一點看它是“后來者”,從不能得到二爻己的接濟這一點上說它是“比之無首”,在這種情況下,上爻的兇險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比上終歸是個即將登基的“大君”,負有“開國承家”的使命,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雖面臨兇險,但吉人自有天相,比卦的“吉人”就是比五,比卦初五是主要矛盾,比五是這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有問題的解決都要看這個爻,比五在師卦中失去君位,促成訟四在師卦登基,現在又協助比上,在小畜卦登基,它還使絕大部分爻由陰變陽,這意味著由貧變富,由弱變強,不管它是自愿也好,還是形勢所迫也好,這個曾經被父母稱做“禽”的爻,其功過是非,的確難以評說。

師比兩卦,從大的方面講可以說是從戰爭(或戰爭的邊緣)向和平的轉化,這里既有執政者的變化,也有環境的變化。傳統易學以為,師與比的關系是“覆卦”,師倒過來為比,比倒過來為師,其實是大錯特錯。師與比的關系可以叫“同元不同方”,“同元”指的是兩卦的初爻是同一個爻位,“不同方”指的是運行方向不一樣。師比集中地反映的“人道的災難”,而這“人道的災難”同時又是“人道的勝利”。老子講“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也許就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示。

在對師比兩卦的關系,在對諸爻的性質、地位與作用全然不了解的情況下,怎么能夠運用它們去預測呢?假設有一個人請算命先生算卦,先生不論用什么樣的起卦方法,得到一個師卦上爻(這是可能的),打開周易一看,是“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這位先生是說來算卦的人是個“有命”的“大君”呢?還是說別的什么“上上大吉”、“天機不可泄露”?我們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但這個“君”不是誰都可以擔當的。再假定來算卦的人真的相信了算命先生的話,結果怎么樣還真讓人提心吊膽。

【周易的預斷原理】(13)? 小畜上為什么“君子征兇”?

? ——周易預斷事例之九

小畜卦上爻講“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這里我們重點探討一下“君子征兇”問題。

“君子”一辭的“初筮告”是乾三,乾三講“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我們說乾卦不是兩個三爻卦的重疊,而是“天生”就是六爻,六爻分據上下前后左右,在靜態條件下,每一個爻在方向上都有四個選擇,在動態條件下,一般則有三種,即左、中、右。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兩條道統一于卦體的下前右后左上,這是一個“拐子”的形狀。由于乾卦的天道與人道是一條道,所以我們也叫“天人合一”。乾三的“君子終日乾乾”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它就是要求人們要效法天道,與時偕行,是“人法天”,這就需要勤勉不懈,《象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還是正確的。由此我們的得到的啟示就是,“君子”的本義就是與時偕行。

“君子”一辭的第二次出現是在坤卦,坤卦辭講“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坤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兩條道也統一于卦體的下前右后左上,只因為坤是倒過來的乾,所以坤的運行方向與乾正好相反。坤的運行也是與時偕行,所以不失為“君子”,但方向相反,所以“先迷”,最后復歸于甲,所以是“后得主”。

“君子”一辭的第三次出現是在屯卦,屯三講“君子幾不如舍”,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從屯卦開始,天道與人道發生了錯亂,人道固守著下前右后左上這個“拐子”,天道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這個“拐子”卻拐來拐去,難以捉摸,在這種情況下,“君子”也就不是單純地與時偕行,而是堅持人道,屯三的“君子幾不如舍”,就是舍棄別的路線,堅持至四。由此,人道就成了判別“君子”與“小人”或“寇”的一個標準,一般情況下,人道也就成了“君子之道”。

人道就是初二三四五上這樣一個順序,初爻是開端,上爻是終結,如果是按照人道,卦爻的運行抵達上爻,也就到了終結階段,也就不會再有今后的問題。但是人道的順序只是一個觀察的順序,敘述的順序,并非就是事物運動、發展與變化的順序,所以初爻也就不一定就是事物真正的開端,上爻也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正終結,它們很可能是事物發展的中間階段,還有一個繼續運行的問題。具體到小畜卦,真正的開端是三爻,終結是五爻,上爻只是過程的第三階段。這樣上爻就有個運動方向問題,能不能繼續運動的問題。上爻也同其它爻一樣,從靜態看在方向上有四個選擇,即二、三、四、五,從動態上是左、中、右,上爻究竟是朝著什么方向運行才符合人道?才是“君子”?原來上爻的人道方向就是“反身至五”,上爻“反身至五”就是“君子之行”。

什么叫“反身”呢?我們知道,天道的運行是單線的、一維的,甲要運行必須至乙,乙要運行必須至丙,如此等等,由于乾坤兩卦合并是一個周期,所以每一個爻都有一個“反身”的問題,只不過有的爻“反身”時間有長有短,比如甲和己,“反身”的時間就很短,是說變就變,經文上叫“虎變”或“改命”;有的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說乙要“反身”就只能變癸,從乙到癸,需要八個時間單位,經文上把這樣的變化就叫“豹變”。小畜上爻為丙,丙要“反身”只能變壬,由丙變壬需要六個時間單位。小畜上爻變壬以后再向五爻方向運動,這就是“君子之行”。

現在我們知道了上爻的“君子之行”,我們就可以探討為什么小畜上要說“君子征兇”了。小畜卦是個失衡卦,上爻處在“三道分途”當中,依照天道當至四,依照地道當至二,依照人道那就是“反身至五”。上陽四陰,上丙四丁,這里有一個陰陽和合的機會,只因為不合地道與人道,爻辭把這種情況叫做“既雨既處,尚德載婦”,這是一個矛盾的狀態,也可以說是個尷尬的狀態,由于天道與地道相背,接近下雨,卻又停頓下來,擔負著諸爻通達的崇高使命,卻不能明媒正娶一個女人。上爻有一定實力,又是高屋建瓴,征伐五爻,說得上是正義之師,但有三點不利,一是上爻如果征伐五爻,將是孤軍奮戰,因為這得不到其它任何爻的援助;二是五爻與三爻互衡,上爻除了居高以外,沒有多少地利可借;三是上爻“反身”后為壬,五爻為己,自壬至己需要七個時間單位,所以上爻也就不可能戰勝五爻,因此爻辭斷為“君子征兇”。

“君子征兇”這句爻辭對我們的啟示是,正義戰爭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勝利,贏得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天時、地利與人和等等條件,正義只是諸多條件當中的一個,以為只要是“君子”,只要是正義戰爭,就一定能夠勝利,顯然是不對的,小畜上如果一意孤行,發動戰爭,其結果必定是失敗。

“君子征兇”是建立在對客觀形勢分析把握的基礎上所做的判斷,不單從主觀愿望,也不是憑空想象。如果一個軍隊的統帥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只是依靠算命先生的占卜來指揮戰爭,其兇險程度,那就可想而知了。

【周易的預斷原理】(14)? 履三的“武人為于大君”是怎么回事?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

履卦三爻講“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對于“武人為于大君”這句辭,一般的解釋是,登上國王寶座以凌駕于眾人。其實這是一個成功的預斷,表明這個爻將要成為“大君”。“大君”一辭最先出現在師上,我們說“大君”就是“原筮卦”的初爻,其政治身份相當于執政,但還不是“王”。“武人”一辭于此首出,意思是剛武之人。

一般說來,判斷一個卦中哪個爻最強?或者哪個爻最弱?這是不容易的,比如說屯卦,我們可以說初、五兩個陽爻強,其它四個陰爻弱,但是初、五兩個陽爻中哪個最強?或者說四個陰爻中哪個陰爻最弱?這是不好回答的。不過有些卦可以回答,比如說師卦與比卦,我們就可以說這兩個卦中的陽爻最強,沒有哪個爻比它更強。履卦中的三爻最弱,沒有哪個爻比它更弱,這是肯定的。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最弱的一個爻竟有“大君”的“命”呢?這還是離不開對履卦態勢的分析。

履卦是個失衡卦,其天道為壬己辛甲癸庚。三爻辛雖然是個最弱的爻,但在卦體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履三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有三點,一是便于履卦的運動,這就是“跛能履”。對“跛能履”的解釋有人以為是瘸一條腿也能走路,其實它的意思是只有打破平衡才能運動,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唯跛能履”。二是便于對履卦的觀察,這就是“眇能視”。對“眇能視”的解釋有人認為是瞎一只眼也能看,其實它的意思是講觀察必須在明暗對比當中才能進行,在絕對光明或者絕對黑暗中是什么也看不到的。三是對初爻構成威脅,這就是“咥人兇”,履初周邊有三個陽爻與一個陰爻,其中二爻與四爻互衡,二爻是履卦在天道上的開始階段,它只是阻塞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但威脅不到初爻的地位,所以爻辭講“幽人貞吉”,“幽人”就是把初爻壬給幽禁起來。四爻是履卦的終結階段,爻辭以“虎尾”為喻,它對初爻也沒有威脅。從現象上看,對初爻有威脅的是五爻,五爻給初爻以“壓力”,但是履卦的初五之間是個“天地相悖”,這也同比卦一樣,是個“邑人不誡”。真正威脅初爻的就是履三,履三雖弱,但占有天時,三爻的一個可能是循規蹈矩,依照人道待時至四,這就是“履虎尾”,另一個可能就是“窮則思變”,如果三爻“發狠”,拼死一博,也未必沒有勝算,這也就是爻辭上說的“武人為于大君”。

除了上面說的履三的三個作用以外,履三的最大作用還在于它是履卦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無論是天道還是人道,都是無法繞過去的,如果不解決它的貧困,履卦也就不會安定,諸爻也難以通達,所以“圖強”不只是三爻一個爻的愿望,也是整個履卦的需要。“咥人”對人來說無疑是災難,對虎來說便是生存的需求。

說到履三,我們還可以看看它的“前世”,此爻在乾為四,在坤為三,在屯為上,在蒙為初,在需為上,在訟為初,在師為四,在比為三,在小畜為四。不說它在這些卦中的境遇,只從陰陽上看,這個爻從坤卦開始到履卦,一直就是個陰爻,它可以說是太窮了,太苦了,與其這樣一直窮苦下去,就不如當個“武人”,發發虎威。

履卦變泰卦是一次特殊的卦變,履三由陰變陽成了泰三,泰三辭為“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這可以認為是履三的時來運轉,起碼是吃上了飽飯。到了否卦這個爻變成否四,否四辭講“有命無咎,疇離祉。”這可以說是接到了“王命”,再到同人就變成了初爻,這個履卦中的“武人”,終于登上了寶座,成了一代“大君”。

從履三的“經歷”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一個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一個單位、地區或一個國家也是這樣,窮可以變富,弱可以變強。命運并非都是“天命”,還有“王命”與“自命”。“天命”不可違,但“王命”與“自命”是可以改變的,命運的改變需要條件,而個人的奮斗是重要條件之一,若夫履三怯弱卑微,茍且于世,不要說成為“大君”,恐怕連吃飽肚子的福分也沒有,這就是“武”與“不武”的區別。

【周易的預斷原理】(15)? 泰初為什么說“征吉”?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一

前面我們探討了小畜上爻的“君子征兇”,指出贏得戰爭勝利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天時、地利與人和等等條件,正義只是諸多條件當中的一個,以為只要是“君子”,只要是正義戰爭,就一定能夠勝利,顯然是不對的,小畜上如果一意孤行,發動戰爭,其結果必定是失敗。現在我們再探討一個適宜發動戰爭的判斷,這就是泰卦初爻,泰初講“拔茅茹以其匯,征吉。”泰初這個“征吉”的判斷,是根據什么做出的呢?我們說這個判斷同樣也根據卦體的態勢做出來的。

泰卦是一個整體失衡卦,兩個“蹺蹺板”都發生了傾斜。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三爻至初是個“天地皆合”,所以泰卦還是個動態失衡卦。泰卦的主要矛盾是初與三,換句話說,對初爻這個“大君”威脅最大的就是三爻,這就是泰卦的總體態勢。

在泰卦的總體態勢下,泰初是個什么處境呢?我們先說說對泰初不利的方面,泰初依照人道是至二,但是初為戊,二為甲,其間隔著六個時間單位,且二四失衡,二爻有迫初之勢,這就是說初爻不可能踐履人道。初爻的天道走向是四,初爻至四還合乎地道,但是這就與人道相背。初爻至五合乎地道,但不合人道,也不合時宜,因為由戊至乙需要七個時間單位。初爻如果至三,那就與天道和地道犯頂。這就是泰初的境遇,從這個境遇上看,泰初實際上是個陷入困境的爻,除了被人“吃掉”或讓位以外,幾乎沒有出路。泰初有利的條件是什么呢?我們也看看泰初周邊的幾個爻。二爻雖有迫初之勢,阻塞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但是這是一個“三道分途”的爻,依照人道當至三,依照天道當至五,依照地道當至初,這就是說泰二的選擇面很大,當然最佳的選擇是至五,這可以減輕對初爻的壓力,有利于卦體的穩定,這就是爻辭上講的“包荒,用馮河”。除了天道、地道與人道,泰二還有個選擇是至上,這不僅減輕對初爻的壓力,還有提攜初爻的意思,這就是爻辭上說的“得尚于中行”,二爻的“中行”就是至上。四爻是泰卦的終結階段,沒有活力,但有吸納能力,初爻至四是個“天地皆合”,所以初爻如果被迫讓位,最有可能去的地方是四爻,但是四爻有這樣一個性質,那就是一旦激活,立刻就會由“只入不出”變成“只出不入”,在這時候它就成了初爻的支持者。初爻與五爻之間有一個巨大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使得初爻不可能至五,這也就等于支持初爻在初位固守。在初與三這個主要矛盾中,三明顯占有天時與地利上的優勢,三爻辭講的“于食有福”有兩個內容,一個是依照人道“吃”四,一個是依照天道與地道“吃”初。但是三爻的這個優勢是有時間的,一旦初爻戊變成庚,三爻丁就會變成辛,那時三爻再要“吃”初,就成了“天地相悖”,初爻再至三就由三道不合變成不合人道與地道但合乎天道,正因為泰初周邊幾個爻存在著對初爻有利的一面,特別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一些不利因素會轉化為有利因素,須知這個時間變化并不是很長,因為由戊變庚只需兩個時間單位,再加上初爻本身就是一個強爻,所以發動對三爻的戰爭勝算較大。泰初對三爻的戰爭不合人道,因此不能算是“君子”,但它具有反壓迫、反篡位的性質,目的一是保持自己的執政地位,二是有利于整個卦體的穩定,所以是“征吉”。

泰初“征吉”給我們的啟示是,決定戰與不戰,一定要客觀地全面地把握態勢,權衡利弊,這種把握與權衡,是對多種因素綜合考查分析的結果,不是占卜者一看到這個爻的爻辭上有“征吉”二字,就以為應當開戰,如果是這樣,那指揮員們倒也省事了。

傳統易學不了解真實的卦體與易道,當然也就更不了解泰卦的態勢。比如說《彖》傳以為:“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象》傳以為:“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他們以為,泰卦是由兩個三爻卦構成的,下面三個陽爻為乾,象征“天”、“健”、“君子”,上面三個陰爻為坤,象征“地”、“順”、“小人”。由于“天”的本性是向上,“地”的本性是向下,于是有了什么“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還有什么“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類,聽起來好象蠻有道理,其實滿不是這么回事。六爻卦不是兩個三爻卦的疊加。三爻卦根本不是卦,所以什么乾天坤地之類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三爻卦的乾不是什么“君子”,坤也不是什么“小人”。為什么說三爻卦根本不是卦呢?不要說從六十四卦中我們看不出六爻卦是三爻卦“相摩”、“相蕩”的結果,就從泰卦和否卦的“拔茅茹以其匯”可以看出這個問題,泰初與否初都講“拔茅茹以其匯”,說明在“拔茅茹以其匯”這一點上,三爻卦的乾與三爻卦的坤沒有任何差別,既沒有“天”與“地”的差別,也沒有“君子”與“小人”的差別。那么“拔茅茹以其匯”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就是說這三個爻就象“茅茹”那樣,貌似匯聚,扯動一個,牽動其余,但又是各有各的根脈,這就是說,三個爻并不是個不可分離的“鐵疙瘩”,最多也就是個“朋”的關系,也可能還是敵對關系,比如泰三就是把初、四當做“食物”,初爻的征伐也是針對的三爻。至于“君子”更是與初爻無關,因為它不可能至二,也就是不可能踐履人道,如果是泰初征二,雖然是“君子”,但結果也一定是“君子征兇”。倒是泰五這個陰爻稱得上是個“君子”,因為泰五至上,是個三道皆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三爻卦理論或者說是八卦學說,至今還有巨大的影響,被當作學易的入門,易學的基礎。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傳統易學,又怎么能夠把握卦的態勢?預測卦爻的未來?

【周易的預斷原理】(16)? 否四為什么說“有命無咎”?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二

“否”字通解為閉塞、不通,否卦是一個閉塞的卦,《彖》傳講“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象》傳講“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這就是說,按照八卦的理論,否的上卦代表天,下卦代表地;內卦代表小人,外卦代表君子,否的卦象就是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上下不交,天下無邦,小人道長,君子道消,這是多么可怕的一種景象啊!

其實不通的不是否卦,而是《彖》、《象》的作者,是秉承了這些說法的傳統易學。六十四卦要說哪個最通暢,那一定就是否卦,再沒有哪個卦象否這樣通暢的了。

否卦是一個整體失衡卦,是一個微妙失衡卦,又是一個動態失衡卦,單從這幾點上看,就可知否卦的通暢程度了。或問,既然否卦這么通暢,為什么卦名叫“否”,否難道不是閉塞的意思嗎?我們說否確實是閉塞的意思,卦也有通暢與閉塞的區別。但是通暢與閉塞是相對的,通暢的卦中有閉塞了的爻,閉塞的卦中也有通暢的爻。通暢與閉塞還有一個從什么角度去看的問題,具體到否卦,如果從人道上看,確實在某些爻之間存在著閉塞問題,比如二爻至三、三爻至四、四爻至五、五爻至上,這都可以說是不通,其原因除了有個由弱至強的問題以外,主要還是天道,是不合時宜。從天道上看也不是都通暢,例如作為開端的三爻是個弱爻,承接它的上爻是個陽爻,兩個爻既強弱有別,又不在同一個層次上,這是一種比較難以建立的包承關系,所以說在否卦中存在著閉塞的情況也是個事實。但是從總體上看,特別是從發展的角度上看,否卦又是個極通暢的卦,這主要表現在初爻至二是個“三道合一”,就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還合人道,這種“三道合一”的情況,除了泰五至上以外,在六十四卦中再也找不出第三例。

否卦并不是所有的爻都閉塞,這一點卦辭與爻辭說的明白,否卦辭講“否之匪人”,這就是說,否卦中閉塞的不是“人”,換句話說,“人”在否卦中是不閉塞的。否卦辭還講“不利君子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利于“君子”保持穩定,換句話說就是適宜“君子”行動。在否卦初爻與二爻的爻辭上還有一個“亨”字,“亨”的意思就是通達,象這樣在爻辭中有“亨”字的情形也是不多見的。

否卦辭中說的“人”和“君子”不是別人,它就是否卦初爻壬,為什么說“否之匪人”?就是因為它處在非常通暢的狀態下;為什么說“不利君子貞”?因為初爻的運動方向是二,初爻至二合乎人道,所以是“君子”,“貞”字不是什么占卜,而是保持穩定或靜止的意思。當然,從保持卦體穩定的角度考慮,初爻是不宜行動的,動則難免失位,造成卦體的傾覆,所以否初辭又講“貞吉”。

否卦的態勢,決定了一些爻的通達,也決定了一些爻的閉塞。否卦是一個面臨特殊變化的卦,變化以后,原來閉塞的爻可能變得通達,原來通達的爻可能變得閉塞。比如否上原來處在閉塞狀態,既無來龍,也無去脈,如果是這個爻來到四位,那么它就和三爻處在同一個層次,由三至四就會出現一個“天人合一”,所以否上辭講“傾否,先否後喜。”否二為癸,五為甲,兩爻處在同一個層次上,雖然是二陰五陽,但不能說不通達,如果是二爻來到上位,它將和甲不在一個層次,并且五上之間會出現一個“天人相悖”,所以五爻辭講“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休否,大人吉”是五爻的現狀,“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這個爻的未來,這就是由通達到閉塞直至死亡。

現在我們還是說說什么是“有命無咎,疇離祉”吧。否卦四爻的前身是泰三,泰三的前身是履三,履三辭是“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武人為于大君”是一個長期預斷,因為在泰卦中只是由陰變陽,并沒有登上初位這個寶座。到了否卦,否初不堪重任,離位去當他的“君子”,否四則當仁不讓,進入初位,變成同人卦的初爻,成了一代“大君”,實現了履三的愿望。否三辭講“有命無咎”,就是說否三的接班是時事使然,是順天應地,沒有什么災難,“疇離祉”是說它與“君位”是山水相連,沒有關山的阻隔。周易中特殊卦變,除了兩例屬于內部調整、理順關系以外,絕大部分屬于“改朝換代”。前面我們已經談了坤五的“黃裳,元吉”、訟四的“復即命”、師上的“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其中有和平的交接,也有形勢的逼迫。后面甚至還有武裝兵變,但象否初這樣體面的離位、否四順利的登基,這還是比較少見的。當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否初不是“大君”,只是一個臨時執政。但這個臨時執政離位,也就意味著否上這個“大君”的下野。否上下野也有自愿性質,與其在小畜中受人牽制,在泰卦中還有戰爭,在否上先是閉塞,倒不如下野落得個后喜。

否四辛變丁需要六個時間單位,超過了四個時間單位,所以對它的登基,也是一個長期預斷。

【周易的預斷原理】(17)? 同人三為什么“三歲不興”?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三

同人卦三爻辭講“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單從爻辭上看,這里發生了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失敗了的戰爭。這句爻辭描述了這場戰爭畫面,也可以認為是一個近期預斷,戰爭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看到了失敗。究竟是誰與誰開戰?為什么開戰?戰爭的結局為什么是“三歲不興”?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就必須了解同人卦的態勢,了解三道的交織情況。

同人是一個新建元的卦,或者是是一位新君剛剛執政的卦,從卦體有五個陽爻和一個陰爻的情況看,也可以說是一個普遍富裕的社會,或者說是一個貧富差別不大的社會。既然是貧富差別不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暴力發生呢?原來同人卦是個失衡卦,四爻有壓迫初爻之勢,這個壓迫,一方面有利于初爻踐履人道,但也容易動而失位,好在初二之間隔著七個時間單位,所以卦辭斷為“利君子貞”。但是不管怎么說,對于初爻來說,四爻終歸是一個心腹之患,消除這個隱患,也就成了初爻執政后的首要任務。同人卦的主要矛盾是初與四,但是這兩個爻并沒有發生正面沖突,而是各自糾集力量,“同人”二字就是結盟的意思,初四雙方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同情者,這樣同人卦的六爻也就形成了兩個集團,戰爭也就在三爻與四爻之間展開。

戰爭的原因可以說是初爻為了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也可以說是三爻執行初爻的指示,踐履人道,對四爻實行討伐。從三爻發動的這場戰爭的性質上看,三爻的行動合乎人道,可以認為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但是三爻是攻擊戰,消耗戰;四爻則是防御戰,又有強大的后援,所以三爻的“三歲不興”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而四爻則是“乘其墉,弗克攻,吉。”初爻原本依靠三爻消除四爻這個隱患,及至久戰不勝,又開始與四爻的后援五爻握手言和,這就是五爻辭講的“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說到戰爭的原因,我們說是初爻為了鞏固自身的執政地位,但把初爻鞏固自身地位僅僅看做是消除四爻這個隱患也是不全面的。同人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從這個天道可以看出,威脅初爻執政地位的不只是四爻,還有三爻,四爻對初爻的威脅是潛在的,因為由己到丁需要八個時間單位,而三爻對初爻的威脅是現實的,只是由于三爻與五爻互衡,三爻只不過占有天時上的優勢而已。對初爻而言,把三爻這個“禍水”引向四爻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也可以說是一箭雙雕,無論誰勝誰負,對自身都沒有壞處。也正是從自身的執政地位考慮,這才有了后來的與五爻言和的問題。三爻除了攻四,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如果至初,勝算難料,而謀權篡位的“小人”,這個名聲是推不掉的。

為了進一步了解同人三失敗的原因,我們不妨把同人與革卦做個比較。革卦與同人的天道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同人上為陽,革上為陰。就是這么一點不同,兩卦的態勢也就有了很大差別。在同人卦中,天元甲是唯一的一個陰爻,周邊都是陽爻,爻辭講“同人于宗,吝。”這一方面說明它是“宗”,另一方面也說明它的艱難。在革卦中,由于上爻變陰,這就給二爻一個施展的機會,所以爻辭講“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這就是說,四爻己到己日才能發揮作用,現在征伐吉祥,沒有災禍。在同人卦中,上爻實際上是三爻的支持者,爻辭說是“同人于郊,無悔。”在革卦中,上爻不僅自身柔弱,還受到二爻的征伐,只求自保,也就沒有能力支援三爻。在這種情況下,革三的處境還不如同人三,同人三好歹還能一戰,革三未戰就已經知道“征兇”了。

我們再把同人與既濟卦再做個比較。既濟與同人的天道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同人上、四為陽,既濟上、四為陰。再有就是兩卦的態勢不一樣,同人是失衡卦,既濟是平衡卦。在平衡卦中,地道的作用不明顯,主要是天道與人道起作用,由于四爻變弱,三爻攻四,既不象同人三那樣“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也不象革三那樣“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而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高宗”是指既濟初,三爻奉初之命,“鬼方”則是四爻,“小人”是擔心三爻篡位。既濟三爻討伐四爻,不僅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也是一場勝利的戰爭。

以上可以看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許多,其中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是個關鍵,如果沒有對雙方力量的分析,沒有對客觀形勢的把握,只憑所謂的占卜,怎么能夠對戰爭做出準確的判斷!

【周易的預斷原理】(18)? 大有上的“自天佑之”是怎么回事?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四

大有卦上爻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什么是“自天佑之”?為什么大有上要說“自天佑之”?這是一個應當搞清楚的問題。

“天”的意思無論是在傳統易學當中,還是在傳統文化當中,都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關于“天”的說法很多,大體上有兩類,一是認為“天”是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最高的神靈。冥冥當中,自有天意。一是認為“天”即自然之天,是物質實體,無所謂人格意志。由此分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樣兩大派別。周易中所說的“天”是什么呢?原來就是“上”,在六爻當中,上爻象“天”,初爻象“地”,周易中的“天”就是這么簡單。

何以證明周易所說的“天”就是指“上”呢?最典型的就是明夷卦的上爻辭講“初登于天,後入于地。”明夷是晉卦所變,明夷與晉的關系是“覆卦”,是晉初變成了明夷上,明夷變家人是個“原始反終”,是明夷卦上變成家人初爻,這種由初變上,再由上變初,就叫“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在上爻的爻辭中,還有兩處談到“天”字,一是大畜上講“何天之衢”,一是中孚上講“翰音登于天”。這兩處的共性是都是說的上爻,不同的地方是,大畜上爻至二是個“天地皆合”,“何天之衢”是形容這個爻的行動沒有阻隔;中孚二是以“鳴鶴”取象,中孚二的天道走向是上,“翰音登于天”的意思是鶴鳴之聲直達云天。這兩處也是把上爻比做“天”。

當然,也有一些有“天”字的爻辭不在上爻,比如乾五是“飛龍在天”,睽三是“其人天且劓”,姤五是“有隕自天”。這幾處的“天”字雖不在上爻,但都與上爻有關。比如睽三為壬,上為癸,依照天道是睽三至上,但睽是個平衡卦,三為陰,上為陽,三爻的行動是很艱難的,“其人天且劓”就是形容三爻上行的艱難程度。再比如姤卦是個平衡卦,姤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五爻己是個由天數與地數輪流定位的爻,假定這個爻原來是天數在崗,現在要換上一個地數,那么這個爻的爻量就會減少,五爻的爻量減少,三與五的平衡就遭到破壞,上爻再至三就成了“天地皆合”,“有隕自天”就是形容上爻的這種運動趨勢。

乾五的“飛龍在天”與上面的情況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乾五按照天道與人道應當至上,在這個意義上說,乾五的“飛龍在天”也是指上,但是,另一方面那就是“天地本無界”,比如說“云”是天上的事物,“山”是地上的事物,一般的情況是天上地下,云上山下,但是在山頂之上,人們也常常看到腳下的云彩。乾卦把二叫做“田”,把“五”叫做“天”,其實在卦體上,五爻與二爻處在同一個層面上,無所謂誰高誰低,在這種情況下,乾卦把初確定為“淵”,把上說成是“亢”,中間的爻是“天地未分”,所以五爻也可以叫“天”。

總之,在卦體上,上爻就表示“天”,“天”也表示上。當然上爻也不是單用“天”來表示,比如頂、首、輔、頰、舌、角、高墉、臲卼、玉鉉、巢等等,一切可以表示高、上的事物,都可以用來形容上爻,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需卦,這個卦的一個特點是用陽表示高,用陰表示低,四與上是兩個陰爻,爻辭就用“穴”來表示。

以上可以看出,周易中的“天”一點也不神秘,它就是表示高、上,“初登于天,後入于地”,也可以說是“城復于隍”,無非就是說從高處來到低處而已。

我們知道了“天”的意義,也就知道了“自天佑之”是什么意思了,原來它不是說什么有老天爺保佑,而是說得益與高處。是高處給這個爻帶來吉祥,使這個爻“無不利”。

為什么大有上得益于高處呢?這也需要了解大有的態勢,大有卦是個失衡卦,大有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五爻甲是卦中唯一的一個陰爻,但卻是大有卦的終結階段。我們看有哪個爻會威脅到上爻呢?二爻庚的天道走向是上,爻辭用“大車以載”來形容,這是因為二上四初的順序為庚辛壬癸,其狀如輪如車,但是二與四互衡,二爻與四爻都不可能給上爻造成傷害;三爻的天道走向是二,地道走向是初,人道走向是四,三爻也不能給上爻造成傷害;五爻的人道與地道走向是上,但五爻是個“死爻”,只有吸納能力,沒有進取能力,即便是被激活,它與上爻還有時間上的間隔。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沒有哪個爻傷害上爻,所以上爻處在吉祥狀態。

上爻的優勢在哪里呢?那就是在同等條件下,上爻有著比其它爻更大的勢能。大有上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四,依照地道是至三,依照人道是“反身”至五,這三條道都可選擇,對自身都沒有害處,所以又是“無不利”。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就是這么回事,與上帝、老天爺沒有一點關系。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有這么一個良好的處境,如果是抽簽抽到這么個簽,說不定還會欣喜若狂。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登高”的好處是盡人皆知的。但是“人心惟危”,還有個“道心惟微”。大有上的“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只是一時的情況,因為接下來是這個爻變成了謙初,周圍的環境也起了變化,謙初辭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通常認為這句爻辭是對“君子”的溢美、褒獎,哪里知道這是一個被迫離位的君主,一個被驅逐的君主,若說好處,也就是還有路可逃而已。

【周易的預斷原理】(19)? 謙卦初的“用涉大川”是怎么回事?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五

“謙”字,一般的解釋是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如謙下、謙讓、謙虛、謙和、謙卑、謙厚、謙遜、謙恭等等。六十四卦中專有一個謙卦,有人以為就是專講謙虛的,對于初爻辭講的“謙謙君子”,據說是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用涉大川”是徒步涉渡大河,抱有謙虛的態度,雖犯難冒險,也會吉祥。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謙虛是一種美德,“謙謙君子”是道德的典范。儒家所提倡待人接物的五個準則,即溫、良、恭、儉、讓,差不多都與“謙”有關。

“謙謙君子”真的是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嗎?“用涉大川”就是徒步涉渡大河嗎?這樣的解釋符合謙卦的本意嗎?這些問題,只有結合卦體和易道才能弄明白。

“君子”一辭最先出現在乾卦,我們說判斷一個爻是不是“君子”,就看是不是堅持人道,堅持人道就是“君子”,否則就可能是“寇”或者“小人”。但六十四卦中有兩個例外,一個是謙初,再一個是解五。這兩個爻都脫離了人道,脫離的情況有所不同,但易作者卻認為它們是“君子”,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先看看謙初。

謙卦是一個嚴重失衡卦,也是一個動態失衡卦,謙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主要矛盾是初與三,三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了解了上述情況,也就知道初爻為什么不能踐履人道了。受三爻的壓迫,初爻至五是個“天地皆合”,即便沒有三爻這個壓力,初爻至二也需七個時間單位,這就是說,謙初沒有至二的可能,連在原位堅守的可能性都很小,最佳的選擇是至五。既然初爻不能堅持人道,為什么還要說它是“君子”呢?原來這里有一個主動與被動的區別,表面上是初爻自愿選擇至五,其實是一種被逼無奈的選擇。如果初爻在初位堅持,情況可能比師初更糟,師初的命運取決于師二,但師二如果至初,那是正與人道犯頂,謙三如果至初,頂多是“小人行徑”,但還不是正與人道犯頂。在強大的三爻壓迫下,初爻選擇至五,避禍他鄉,不失為一種明智。但作為一代“大君”,一味謙讓,如伯夷、叔齊,也是對國家和人民的不負責任。

這里我們還可以看看解五那位“君子”,解五按照人道是至上,但其天道是至四,解卦是一個平衡卦,一個陷入僵局的卦,由于解四占據初位才打破這個僵局。解五沒有至上,而是服從了四爻,所以爻辭講“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這就是說,解五沒有堅持人道,而是協助四爻篡位,從打破僵局這個角度看,解五也不失為“君子”,但它仍認為解四是“小人”,自己只不過是個被脅從者而已。

以上可以看出,除了被迫脅從或顧全大局以外,周易中凡言“君子”的地方,都是指堅持人道,但人道表面上是一條道,其實是兩條,既乾道與坤道,堅持乾道是“君子”,堅持坤道也是“君子”,由于乾道與坤道是方向正好相反的兩條道,在“原筮卦”中的“君子”,到了“復筮卦”就變成了“小人”,在“復筮卦”中的“君子”,在“原筮卦”就是“小人”,所以“君子”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若說“統一”,那就是“忠君”,誰是“君主”就忠于誰,這才是“君子”的本質。儒家曲解周易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掩蓋“君子”的本質,把一個階級的道德標準,虛偽地說成是具有普世價值的道德標準。

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謙謙君子”,那么“用涉大川”又是什么意思呢?“涉大川”就是涉渡大河,這是沒有錯的。但在經文中,出現比較多的辭句是“利涉大川”,而不是“用涉大川”,“用涉大川”只是在謙卦中出現了一次。“利涉大川”的“初筮告”是需卦,需卦辭講“利涉大川”,我們說這個“利涉大川”就是指的三爻直接至上,這有利于爻與爻之間的交流,由于三爻直接至上不合人道,或者說是在人道上“抄了近道”,所以用“折大川”做比喻,這個“涉”可能是泅渡,也可能是乘舟,不能肯定就是徒步,更不能肯定是犯難冒險。訟卦辭講“不利涉大川”,這個“涉大川”是指的上爻至三,因為這不利于卦體的穩定。總之,“涉大川”就是“抄近道”,三爻至上是“抄近道”,上爻至三也是“抄近道”,至于謙初的“涉大川”則是由初至五。為什么其它的“涉川”都是“利”或“不利”,而謙初則是“用”,原來這里的區別就是有個主動與被動地區別。

謙初到底有沒有“涉大川”呢?其實是沒有,我們說謙初選擇至五是個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謙三手里,謙三如果至初,那謙初就只能至五,但謙三還有個選擇是至四,由三至四合乎人道,這是君子之行,當然此行也不是很順暢,一是有初位的“誘惑”,二是由三至四隔著三個時間單位,所以爻辭把這叫做“勞謙”,此行雖“勞”,但也有個好處,那就是“君子有終,吉”,四爻是謙卦在天道上的終結,這可以叫“善終”,如果是三爻至初,它就再也難至四,那就成了“無終”或“不終”,成了“小人”。所以要講真正的“不自高自大”是這個爻,確切說是這個爻堅持人道。其它爻的“鳴謙”、“撝謙”,不過是對三爻的譴責或安撫。如果三爻選擇的是至四,則初爻也就不必“涉大川”了。

“用涉大川”是一個或然判斷,是說有這種可能,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易的預測并非都是肯定的判斷,更多的是根據卦爻的態勢,指出種種變化的可能。

【周易的預斷原理】(20)? “介于石,不終日”是怎么回事?

? ——周易預斷事例之十六

豫卦二爻辭講“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于石,不終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個爻說“貞吉”?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一些問題。

豫是謙的“覆卦”,與謙一樣,是個嚴重的動態失衡卦,不同的是,謙的主要矛盾是初與三,豫的主要矛盾是初與四;謙初至五是個“天地皆合”,只是不合人道,豫初至二合乎人道與地道,但在時間上隔著七個時間單位。豫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四爻壬是唯一的一個陽爻。在卦體上,四爻是直接看不到的,這樣在六十四卦中就有兩個卦的卦象比較特殊,一個是小畜,小畜四為陰也是直接看不到,如果把小畜比做一輪滿月的話,那么豫卦就好比是“日全食”。

豫卦的態勢就是強大的四爻給初爻造成巨大壓力,四爻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圍繞著四爻的行止,展現了其它爻的態度。

現在我們就說說什么是“介于石”這個問題,“介”為間隔、隔開,“介于石”的意思就是為石頭所阻隔。豫卦二三之間是個“天人相悖”,三爻雖然是個弱爻,但卻是豫卦在時間上的開端,有著“只出不入”的性質,這種“不可入”就好象是堅硬的石頭。“石”字在經文中還有一處,那就是困卦三爻講“困于石”,困三也是己,與豫不同的是己在困卦中為終結階段,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質,為什么這個“不可出”也好象是堅硬的石頭呢?原來困卦三四之間也是一個“天人相悖”。所以困三也就得不到任何接濟,這是比喻這個爻與外世隔絕。

什么是“不終日”呢?原來在卦體上唯一一個能夠完全看到的爻就是二爻,從完全可見的角度上說,二爻就好比如日當空,經文上也叫“日中”,這里的“日中”只是從位置上說,是不論陰陽的,好比我們說“中午”,晴天的這個特定時間叫“中午”,陰天的這個時間也叫“中午”,“中午”不是根據陰晴確定的。二爻如果為“中午”,則三爻就是“傍晚”。乾三講“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這里的“終日”也就是傍晚或“夕”的意思。但是,乾卦是個“天人合一”的卦,二為乙,三為丙,“午”在前,“夕”在后。豫卦二三之間是個“天人相悖”,二為庚,三為己,設庚為“午”,則己便是“晨”。知道了這種情況,對于豫二為什么“不終日”也就不難理解了。

或問,豫二為“日中”,為“午”,難道這個“午”就沒有傍晚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豫卦的傍晚不是三爻,而是上爻,上爻講“冥豫”,這個“冥”字就是傍晚并向黑夜過渡的意思。

時間的運行不受爻的限制,但爻的行止并不完全依照時間。豫卦的問題是四爻有顛覆卦體之勢,在豫卦中,能夠制約四爻的有兩個,一個是初,另一個就是二。初爻可以憑借的就是與二爻在時間上的間隔,這個間隔,一方面是阻擋四爻占據初位的一種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初爻兇險的原因,所以初爻辭講“鳴豫,兇。”這個“鳴”字不是歌唱,而是無可奈何的悲鳴。二爻與四爻處在對立位置,四爻的行止對二爻沒有直接的傷害。但是二爻的行止會對四爻產生影響,假定二爻上行,那就是在幫助四爻至初,假定二爻不動,四爻就受到制衡。從維護卦體的穩定考慮,二爻以不動為好,這就是“貞吉”的原因。

但是,畢竟豫四太強大了,卦辭講“利建侯,行師。”說的就是這個爻,四爻辭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也說這個爻具備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條件,此時不得,更待何時?于是一場改朝換代就又開始了。這次的改朝換代與前幾次有所不同,一是沒有得到“王命”,爻辭只說“成有渝”、“官有渝”,這可以理解為“自命”。二是以武力奪取政權,所以卦辭中有“行師”二字。縱觀豫卦,它展現的是一路強大的諸侯,以武力奪取政權的畫面。因此“豫”字也就不是傳統易學所說的“喜豫說樂之貌也”,而是猶豫不決,反映的是奪權者的一種心態。

傳統易學根本不了解豫卦的態勢與主旨,卻胡亂猜測,比如《象》傳就說什么“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對于“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則說什么“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其實說二爻居中是可以的,因為正面看去,二爻就在卦體的中央,但要說“正”則不可以,因為卦體的“正”與“不正”就看是不是平衡,豫是一個嚴重失衡卦,二爻處在“蹺蹺板”的一端,怎么能說“正”呢?

說到“介于石,不終日”。我們不妨摘錄一段文字:

蔣母領著孝清來到綠羅裙茶園,見主人正在讀《周易》,不敢打憂。只聽園主高聲朗讀:“介于石,以中正。君為輕,民為重。”讀完,分咐書童:“送客!”,蔣母說:“先生,我們孤兒寡母不遠千里,只求恩賜祥名……”話音未落,書童已連說了三個請字。蔣母無奈,只得領了兒子謝恩而出,回到家鄉,跟師爺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師爺聽罷,大驚,連忙恭喜:“白老先生對令郎寄予厚望:介于石,以中正,是《周易》中的句子,配得上這六個字的,數千年來,只有綠羅裙茶,長在高山巖石間,以匯集乾坤中正之氣。君為輕,民為重,隱含更高的期望,但天機不可泄露,希望夫人修德養性,能否真能如白老先生所愿,就看令郎的造化了。”后來,孝清果真名介石,字中正。可事情的發展卻大出師爺所料,這位孝清不但沒走上正路,反而墮落黑幫,幫主嫌黑字不雅,就自稱青幫。孝清感嘆自已而立之年仍然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就回味白老先生的話,原來全是勸勉之辭,不得已,再次與母親來到綠羅裙茶園,茶園主人這次則是和顏悅色:“什么年頭了?還信這個?”說著,采下一株綠羅裙茶,嗅了嗅:“成不離川,敗不離灣。綠羅裙茶,保你平安。”說完,把茶芽遞給了孝清。孝清前思后想,不解其意。等到全解其意的時候,什么都已經晚了,因為那畢竟是三十年后的事了。

三十年后,從海外歸來一位長須老人,把一幅《高山流水圖》送給白老先生,上而飄逸著如下文字:

白云悠悠繞翠巒,

問凱旋,

是何年?

芳草連天,

綿延到家園。

家園深在叢林中:

葉正茂,

枝正繁。

鮮花朵朵帶笑顏。

情纏纏,

意綿綿。

以詩會友,

座中多圣賢。

忽聞山澗水流聲:

興正濃,

酒正酣。

? ? ? ? ? 落款:玉嬌龍字、玉玲瓏畫,敬贈恩師之恩師。

原來,玉嬌龍就蔣介石,玉玲瓏就是宋美玲,恩師,就是眼前這位長須老人張大千先生,恩師之恩師,就是茶園主人白老先生。蔣介石畢竟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白老先生的吉言中:“介于石,以中正”。他無顏再見恩師之恩師的最大罪責是當年炸開黃河,使數千萬百姓無家可歸,違背了“君為輕,民為重”的勸諭。“勝不離川,敗不離灣。”是告訴他抗戰勝利后不要離開四川,如果事情失敗,千萬不能離開臺灣。可惜,蔣介石對茶園主人的兩次勸諭,都是只聽了一半。前半生,聽了前次勸諭的前一半;后半后,聽了后次勸諭的后一半。正好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但無論如何,總比反其道而行之要好得多。

今天,走進綠羅裙茶園的辦公室,還可以有緣一睹那幅周游過世界各地,最終魂歸綠羅裙茶園的《高山流水圖》。

——摘自茶恩娜《綠羅裙》

? ? 白老先生如何掌握的“天機”,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對“介于石,不終日”的理解來看,可以說是與辭義風馬牛不相及,在“介于石”中,根本沒有“君為輕,民為重”的思想。更可笑的是那位名“介石”字“中正”的先生,糟踐了周易,也糟踐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知道“介于石”是因為“天人相悖”,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不終日”就是沒有善果,特別是豫二變隨上,隨上是個被“拘系之,乃從維之”的爻,想必當初他說什么也不會給自己起這么個倒霉的名字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0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82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4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2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0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94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3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6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2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