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信,是樂觀主義產生的先決條件;自卑,是悲觀主義生成的肥沃土壤。
(二)對生命的敬畏,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壓艙石;對生命的珍愛,是人類道德和良知的孵化器。
(三)只要人類的道德倫理得不到有序的規范與遵循,就很難獲得自己想要的進步。
(四)文化的危機,主要表現為文化的根基受損后產生的左右搖擺。
(五)如果遠離了對社會、對群體、對他人、對自己應有的責任擔當,生命的茍且便無處不在。
(六)世界走向沉淪,是因為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視和踐踏;精神變得懈怠,是因為教育背離了自主運行的基本規律和本該獨有的特殊想象。
(七)有能力讓他人的思想與自己的思想隨時隨地發生碰撞,并從中提煉出真正有價值的、而且是能夠讓更多的人不斷受益的真知灼見,就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思想者。
(八)是生命觀成就了世界觀,因而世界觀的任務,就是要及時把生命的生存能力與生存狀態反映出來。
(九)生命所表現出來的最高沖動形式,是通過不斷加深對世界的認知,來最大限度提高并滿足自身的生命意志。
(十)對生命價值的重新思考,總是能夠更加有效地矯正人們前行的方向。
(十一)當更多人懂得思考生命的意義,相信人們前行路上遇到的阻力和障礙就會少得多得多。
(十二)只要我們不賦予自己乃至自身周圍生命以進步的意義和行動的自覺,我們便很難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
(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