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五,早和朋友約好,說了很久的潮汕火鍋,于是,一到點,收拾下就和大家打招呼先走了。
公交車上,正計算著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突然看到領導發來的信息:那個過期了,沒下線處理?
我:今晚回家處理可以嗎?+表情(捂臉哭)
發出后,覺得還不對,我馬上找同事幫忙補鍋。
同事回復:領導剛剛回來辦公室,他可能自己處理。
果然,再過2分鐘,收到領導信息:這樣的錯誤不要再發生了,最后一次。
領導生氣了。。我情緒有點低落,這個問題,確實反復強調好幾次,但是在這次之前我也好久沒犯這個錯誤了。。
但我很快就調整過來,告訴自己:錯了就錯了,確實是自己沒做到位。這就是事實。
那我如何認錯,讓領導不那么生氣,甚至可稍微修復這次的印象呢?
想了想,我最終回復:
后來領導回:
感受到領導的語氣緩了些,我也調整好情緒去吃飯。?
這件事情算是解決了,但有句話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會思考+總結經驗。
在某次水菱老師的課上,水菱老師介紹了結合法和抽離法。我才知道,為什么我被領導訓了以后,可以及時調整情緒,并且往積極的方向處理。
原來,我是運用了老師說的抽離法。
一 “結合法”和“抽離法”分別是什么?
回想最近和一位同事的談話,在這次談話的時候,注意下你回想起來的畫面,你視野里看到的是你同事的臉,他說話的神情,還有他的動作?
還是你已經跳出了自己身體的體驗,自己是作為第3個旁觀者的身份,看到2個人(你和你同事)在對話?
簡單說,
結合:是在自己身體內的物理體驗;
抽離:是在自己身體以外的物理體驗。
舉個栗子:
“舉杯邀明月” 。把這詩句,分別以“結合”和“抽離”的角度畫出來,會有怎樣的不同??
“借問酒家何處有”
二 那我們如何運用“抽離法”和“結合法”呢??
處理帶來創傷的情況的感受時,需抽離;
完全體驗一種情景中的情緒和感覺,需結合。
舉個栗子1:
你回想上一次,你很難過的時候,你躺在床上哭,你難過得無法自已。。這樣的情景是否歷歷在目,你現在想起來,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難過?
那么,我們現在嘗試,抽離自己的身體,你站在床邊,看著躺在床上的自己,哭得那么難受。
站在床邊的你,還會覺得那么難過嗎?
你看著外人一樣看著床上的自己,你不再那么難受,也許你還會思考,你為什么這么難過,你開始嘗試找出問題找到處理方法。
因此,難過的時候需要抽離出來,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情緒的控制。
栗子2:
前不久,我看電影《我的摔跤爸爸》,里面的笑點,淚點,我都無一錯過,電影中的父親,為了培養女兒,不善言辭卻堅定地付出的畫面,我多次忍不住酸了鼻子,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動。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把自己代入電影的情節,所以跟著故事情節感同身受,體會失落難過和幸福。
因此,“感同身受”就是“結合”。當我們開心的時候,可以使用“結合法”。
最后,回到我們的標題,當我們難過的無法自已的時候,需要2步:
1 使用抽離法,從難過的情緒中抽離出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再用結合法,讓自己回想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事情。
用水菱老師的4句話來總結 ,就是:
演員是結合,
導演是抽離;
開心需結合,
難過用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