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是覺得看完電影后有話要說——
嗯,這是廢話,沒話說還寫啥?
愛寫文章的人,私下的一面往往是話癆。
自從與佛法結緣,我幾乎是半隱居的狀態,
一年只進1、2次影院。
這兩天因為身邊突然多了個愛看電影的小伙伴,
拖著我連續三天里進了兩次影院,
一次是去踩《摔跤吧!爸爸》的尾巴,
一次就是《岡仁波齊》。
在影院買票看《爸爸》時
瞄到過一眼正在上映的《岡仁波齊》被歸類為“紀錄片”,
當時就覺得有點懵,
難道國內院線的口味居然也改了?
后來才知道,此片在該影院20號上映、23號下架
基本上一上線就得趕著去看掉,
也算是院線給張楊的面子吧...
這片子正經說起來算是套著紀錄片手法外皮的準故事片,
順帶著,它就把我今年的看片份額全部用完了。
我是12年第一次進藏時知道“岡仁波切”這座山的,
就是今天被影片翻譯成岡仁波齊這個名字的山。
“仁波切”在藏語里是指大活佛——
不是普通的活佛,是地位至高的活佛,
也就是漢傳里的高僧大德。
這座山被稱為“仁波切”自然是為了顯現它的尊貴:
它是印度教、藏傳佛教和苯教的三教圣山,
也被認為是地球的地理中心,
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廣為漢地人民深知的名字:須彌山。
據說佛祖是在一個馬年在岡仁波齊集結的,
所以馬年被定為岡仁波齊的本命年。
藏傳的說法是在本命年轉山可以獲12倍功德,
因而如影片中所述,2014成為岡仁波齊的轉山大熱年。
10年之前幾乎只有藏人和印度人的一些信徒去轉山,
而10年后的今天隨著戶外熱、西藏熱的進一步升溫,
越來越多的驢友都跑去轉山了。
作為非藏人、非教眾信徒去岡仁波齊轉山的諸位,
到底是去朝圣、去湊熱鬧、去徒步、去健身、去經歷?
還是去感動自己的呢?
/ 緣 起 /
世事皆從因緣生
影片的開篇交代了這只11人朝圣小分隊是如何形成的,
他們各自朝圣的緣起、初衷:
有為盡孝道的尼瑪;
有想在有生之年去圓夢的叔叔楊培;
有想在本命年多培福報的夫妻及其未出生的孩子;
有一做完工作就得喝醉麻木自己而想去贖今生罪業的屠夫;
還有因為蓋房而死去兩人想要尋求累世業力解脫的兩夫妻,
以及因為父母的出行而不得不懵懵懂懂的跟著的小女孩;
還有單純想借此離開家游歷一番的兩個小痞子男...
每個人、每件事都是因緣
有些人經歷了痛苦,怪自己因緣不好
一旦好事降臨,又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
這不是因緣。
因緣促成了每個當下在發生著的每件事,
這些事都是因為這樣那樣、這時那時的因而聯系在一起,
沒有一個事情是有一個獨立的“你”在推動的。
這11個人就這樣因緣合和而匯聚到一起,
為著一個共同認為神圣的事情或是目標而上路,
自自然然,沒有考慮過多,就這樣出發。
——摔跤吧!爸爸——
爸爸的夢想是為祖國拿得一塊國際金牌,
為此先是努力生男孩,未果。
然后發現兩個女兒的天賦,
認為可以培養她們成為摔跤選手。
而女兒們最初的夢想只是簡簡單單——
做個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兒該睡睡的普普通通的鄉村女孩兒,
直到當她們在14歲好友的婚禮上發現,
在印度,根本沒有普通女孩兒的“夢想”這回事兒;
身為普通的印度農村女孩,更是根本不允許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
而她們的父親,
看似為了實現他自己的夢想,
但正是這個與她們的天賦剛好相符合的“父親的夢想”,
讓她們可以真正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可以成就她們的人生。
所以,她們開始接受,接受父親的夢想,
也讓它成為自己的夢想,
跟父親一起上路。
/ 在 路 上 /
去過藏區的人,總是會被路邊磕長頭的信民們感動,
總覺得那是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神圣的事情。
灰塵彌漫、天氣詭異,
藏區的生存環境讓正常的行走都已經非常困難,
更何況還要一步一叩首?!
所以很多人來此,都會贊嘆信仰的力量,順便感嘆下漢地人對信仰的缺失。
其實,朝圣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只要你認可。
你覺得這種行為很匪夷所思,
只是因為你不相信他們所相信的。
這種信,說起來在藏民心里可能沒有“信仰”那么感動人,
它只是跟吃飯睡覺一樣存在于藏民信徒們的日常里,
是生命里普普通通的一部分,如此而已。
如果這件事是你生來就認為自己要做的事,
一如吃飯、睡覺,
你還會覺得它很神圣而不可思議嗎?
大拜其實也沒有看著那么困難。
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大拜中,
心無雜念,
慢慢的你的身體會越來越輕盈,拜起來也會越來越輕松,
甚至會有“可以一直拜下去”的感覺...
然后,不知不覺,10萬了。
當然,當你停下,
一些雜念出現,
色身的沉重和疲憊就會迎面而來。
佛法對于世間人來說總是看似不可思議,
但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
而不是停留在看、在想,
原來你也可以——眾生皆具佛性。
所以難的往往不是過程,是開始、是去做。
有人會誤解,
藏民們幾十年如一日的虔誠跪拜是為了祈求一個大富大貴的來生吧?
佛法的修行最終追求的是涅槃寂靜。
一片寂靜下又何來的“大富大貴”?
所以,修功德、培福報無外乎是為了繼續的修行。
“命好的當喇嘛,命不好的去遠方”,
佛教徒眼里莫大的福報就是出家,做喇嘛、做和尚,專業修行;
而在漢地,去遠方的往往能賺大錢,
因為差異意味著商機
而賺大錢意味著命好。
漢地缺失的不是信仰,
是依止正確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做、去修行。
——摔跤吧!爸爸——
兩個女兒在爸爸的指導下開始異常艱苦的訓練。
每天的基礎鍛煉以及技術訓練基本上跟世間普通女孩子的生活遠離甚遠。
甚至,老爸還剪去她們的長發、要求她們吃葷,
這在非常傳統保守的印度農村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而老爸第一次帶女兒出現在正式比賽場合挑戰男孩子時,
對傳統的挑戰達到了巔峰。
只有品嘗到極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嘗到極度的幸福—大仲馬。
有些人希望自己一生無礙、幸福完美,
可是如果你被給了一個無礙、幸福完美的人生
沒有經歷過谷底的你,如何判斷自己已到“完美”?
所以,無論世間諸事還是出世間修行,
必然需要付出看似非一般的代價。
這代價看似慘痛、不可思議,
但當你開始深入其中、親身體驗,
你會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做到!
每一個看似偉大都由無數普通而微小的瞬間構成。
/ 障 礙 /
然烏湖邊,很詭異地,
一位老大爺出現在還在一步一拜的朝圣小分隊旁邊,
很不滿意的說他們:女娃娃磕頭起來之后走的步數太多;
小伙子五體投地的時候頭沒有真正磕下去、腦門兒上包都沒起來。
言下之意是他們明顯偷工減料、太愛惜自己。
在老大爺的標準里,偷工減料、愛惜自己就是不夠虔誠,
不夠虔誠的朝圣是達不到效果的,
因為你的心會一直知道。
修行就是在路上一步一大拜,嚴格、標準的要求自己,
緩慢而不間斷的堅持。
中途可能會有風雨,你會被迫停歇;
因為體力或健康,你需要休息、需要整頓,
甚至可能因為一些意外的因緣而耽誤;
但你的心知道:
一步一拜往前走就是你當下要做的所有事情——純粹而沒有欺騙。
所以你不會被耽誤,會一如既往往前走。
雖然緩慢,但你知道始終有一天,你會到達,
也許不在這一世,
但你始終會到達。
你所要做的,就是記住你的方向和使命,
不管多慢,保持自律、保持前行。
——摔跤吧!爸爸——
大女兒在爸爸的指導下一路披荊斬棘,從挑戰男孩的鄉村比賽一直打到國家賽,
贏得了全國冠軍、進入了國家體育大學的集訓營。
然后,小姑娘以為已經長大到可以自己走自己的路;
不曾想正是這個時候,麻痹五蘊身心的貪、懶、嗔、癡一一顯現:
不再如小時候那般刻苦練基本功,
開始留長發、涂指甲油,
不再控制飲食,不再把父親的教導放在心里...
于是乎,障礙就這樣不建議的放松間出現了。
在國際級比賽上連連失利,
讓她不禁開始反思、
開始剪去長發、開始渴望起父親的指導...
觀影至此,我禁不住打趣身邊正在紅鸞星動中的小伙伴:
之前在山上修行時,
看著你們的狀態就是這位舍不得剪去頭發、舍不得不涂指甲的姑娘
——殊不知一點點的分神,亦或一點點跑偏了的起心動念,
就會干擾你的因緣、影響你的目標。
打比賽拿冠軍如是,修行亦如是。
繼而又自省,每每有師兄問起我還未出家的緣由,
總是以“父母不同意”、“最近又救助了一條狗”為抵擋。
捫心自問,
阻止我去出家、專業修行的障礙真的來自父母、來自外界么?
一切都是內心使然,
佛曰,心外無物。
/ 大 愿 /
還是然烏湖邊遇到的那位老人家,告訴他們:
朝圣要立大愿,
所以應該是為了天下眾生去拜、去朝圣,
而不是為了自己。
至此,朝圣小分隊開始脫胎換骨:
之前為著各自的因緣上路也算是很好的修行了;
但在這位老人家的開示下,
大家突然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更大的使命里:
我們要為眾生去朝圣。
大愿可以驅動大行。
所以,積水路面,朝拜過去;
滾石路段,也不再顧念自身安危;
拖拉機頭壞了,那就人工拖著行李車走,
哪怕拖一段還要回過頭去重新拜過來...
再也沒有偷工減料、再也不懼怕肉身受傷,
對自己的那個“執愛”開始慢慢蛻變成對眾生的“愛”,
在蛻變的過程里,
那個怕受傷、怕累的“我”也慢慢不見了,
只有眾生、只剩眾生。
——摔跤吧!爸爸——
一枚國際級比賽的金牌,
到底是爸爸的夢想?女兒的夢想還是整個國民的夢想?
女兒自然也是向往金牌的,
但一直也只是個人對著一些至高榮譽的渴求而已。
直到在決賽前跟父親的聊天,
女兒才明白,在父親心目中這枚金牌的意義
這是要為一直處在印度極弱勢地位的女性群體的發聲——
女性也拿到了摔跤國際金牌,
從此再不只限于鍋碗瓢盆的一生。
女兒明白了父親的良苦、明白了父親真正的心愿,
這場比賽于是乎升華到了另外一個層面。
大愿可以驅動大行。
修習佛法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里,
我一直很難理解佛法里發大愿、行大行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境界。
好像我們這一代從小都被教育要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
這是多么大的大愿,
不知道曾插入過多少小盆友的心里,
但大行呢?
我是通過一個非常具體的電影故事明白的大愿大行繼而大成就:
清末一個叫武訓的乞丐,目不識丁,被欺負得卑微到塵土里。
某天,又被欺負之后,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想要干一件事——建義學,
讓以后越來越少的人因為沒有文化而受欺負。
這之后,他所有的時間、所有的乞討行為都是為了蓋義學:
馬不停蹄穿村走鄉的乞討;
凡乞討來可用來換建材的東西通通換成材料,
自己只求一口溫飽。
他的一生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蓋學校,
也真的蓋了很多學校,
讓很多窮人孩子都可以念書識字、功德無量。
發自內心的真正大愿可以驅動大行。
當你下定決心死心塌地向著一個有利眾生的目標,
所有的行為都會朝向這個目標。
那個時候,你不會再有“我”的概念,
不再有我執,
所想、所行皆為眾生,是為行菩薩道。
**/ 輪 回 / **
朝圣小分隊順利到達了拉薩,
而后整頓兩個月仍然繼續向岡仁波齊進發,
哪怕是在發廊里頑劣如小混混的小哥也終究沒忘記自己的使命。
楊培死在了岡仁波齊轉山途中,
這對藏人來說是最好的歸宿,
對任何修行的人來說都是如此。
請來喇嘛做天葬,
轉身一隊人帶著路上出生的小嬰兒繼續上路,
仍然是出發時的那個人數。
身邊小伙伴說很驚訝電影就此戛然而止了。
我倒是覺得這是最好的結尾。
否則,不然呢?
一群人轉完山、達到目標然后班師回朝?
那個目標真的是轉完這座山嗎?“目標”這個東西是真的存在的嗎?
我曾經上過天葬臺,
有感于藏人對色身的了無執著。
佛法早已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起居、風俗習慣。
他們是真正的塵歸塵、土歸土、眾生歸眾生
不像漢人,死了還要抱個排位進廟堂。
輪回,不過是
轉過身,繼續走。
——摔跤吧!爸爸——
最后的金牌爭奪戰自然是整部影片最化重墨渲染的一段比賽。
姐姐在除了父親、家人誰都不看好的情況下,
讓大家都大跌眼鏡進入半決賽,
再到半決賽上依靠父親的英明指導的險勝,
最后哪怕看到爸爸不在,也在決賽上創造了5分奇跡拿下了金牌。
雖然電影有夸張渲染的部分,
但真心發大愿者,必然能突破自己獲得成長
世間事、世間人
往往都是知可為而為、知不可為而不為,
這兩種狀態下的堅持與放棄,
其實都蠻簡單的,是不是?
只有明知不可為而為,才是最難的。
修行沒有盡頭。
哪怕到達究竟圓滿之地了,佛菩薩還是折回來普度眾生,
哪怕心下了然:實無眾生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