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cosplay叫做戲曲
有一次我去參加漫展,看到coser在舞臺上表演。他們裝扮成《英雄聯盟》,《王者榮耀》,《海賊王》和其他的一些動漫中的角色,像是表演舞臺劇話劇和小品,根據扮演的角色和動漫劇情進行表演。二次元的觀眾大多看得津津有味,在臺下相互討論著,有的還會跟著動漫人物的經典對白念出聲來,但一些上了年紀不懂cosplay的人卻感到莫名其妙。
我突然聯想想到另一種表演:戲曲。
京劇、粵劇、川劇,不都類似于cosplay嗎?
劇情都是觀眾們早已熟知的經典歷史故事或神話故事。人們欣賞著演員們舉手投足間的各個細節,而那獨特的唱腔和舞韻,老戲迷更是深知其中門道,然而這種表演形式卻對外行卻沒有多少吸引力。這又有點類似于西方的舞臺劇和交響樂演出一樣,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只不過戲曲源遠流長,即使當代已經日漸式微,雖然可以憑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分讓人高瞻遠矚,但是單單論吸引力早已經被cosplay這種新新發展起來的表演形式所超越,我們每每看到個大漫展,秀場之中,圍觀cosplay的觀眾幾乎都是人滿為患。更不用說在互聯網上,二次元的動漫電影,番劇,音樂,圖片還有種類繁多的周邊配套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二次元文化顯現出蓬勃的活力。相較而言,我們傳統的戲曲就要顯得清冷許多,只有一些景區或公立私人的大型戲苑,還在進行著演出。幾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難找到戲曲的蹤影了。
想當初如此輝煌的國粹,已經開始步入沒落?
但是轉念一想,在香港,在臺灣,在東南亞甚至是歐美,戲曲也許都要比在我們大陸更加的欣欣向榮。無論是觀眾還是從業人員的比例都比我們這邊要高出不少。
當內地的年輕人追捧港臺電影的時候,香港人卻越來越愛傳統戲曲。
當內地的年輕人花巨資去日本體驗藝伎文化時,日本人卻將我們的戲曲演員請到日本進行表演和交流。
當內地的年輕人搶破頭顱去看一場歐美巨星的演唱會時,歐美人卻因戲曲開始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
誠然,戲曲自秦漢或者更久遠的時期萌芽到現在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已經經歷了世事的變遷,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生活娛樂的重要組成,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有著更加豐富多彩的娛樂選擇,戲曲保持多年來幾乎一成不變的形式似乎已經不被大眾所接受。有一位戲曲大師曾經說過:“欣賞戲曲,懂得戲曲是需要一定文化涵養與人生閱歷的。”的確,在這小鮮肉、小花泛濫的時代,人們物質文明及其豐富,卻又精神文明十分匱乏。例如無數的爛片一股腦兒地圍繞在我們周圍,同時生活的重壓之下我們早已經沒有太多機會和時間去靜下心來欣賞和思考何為真正的美。
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早已精疲力盡的我們有時候僅僅是看著這些毫無意義的電視電影綜藝想單純的打發時間,或一笑罷了,而不是欣賞需要費腦力來思考與揣摩,才能懂得的戲曲。
這是戲曲的悲劇,還是我們自身的悲劇呢?有人說是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浮躁不安的年代,人們急功近利,靈魂早已被飛奔去追求物質的人們遠遠落下。人們早已喪失了對丑與美的敏感。驀然回首夏、商、周、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我們的六藝、哲學思辨、賦、書畫、雕刻、詩詞、戲曲、小說無不是世間美學的極致。當我們在吹噓日本的壽司之神的匠人精神之時,卻一邊不屑我們傳承百年的嗩吶名曲《百鳥朝鳳》。當我們感嘆好萊塢大片震撼人心的特效時,卻一邊不愿用手一針一線來制作一件旗袍。當我們欣賞cosplay為我們帶來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時,卻一邊吐槽戲曲都是些陳腔濫調。
這一切我們不能將責任推給別人,想想著名的國產保護月吧,逃避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只有正視自我,按耐住驕躁不安的心,將靈魂沉靜下來。學習外來美的文化同時拾起傳承發揚并創造出今時今日屬于我們中華的美。
圖片來自網絡-這是我國最常見的大學和單位餐廳設計
作者:角兒年輪,一個愿和你一起成長的攝影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