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點開此文,就中了標題黨的詭計,如果你轉身離開,那么你的損失會更大。選擇權在你手中。
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你若認為只要多讀書,就能提高寫作能力,就很可怕了。所以怎么讀,特別重要。對我們大多數業余作者而言,可以用來閱讀的大塊時間其實是很有限的,如果不善加利用,必然事倍功半。
我結合自己的感悟,和春風老師的分享,做幾點闡述,興許能對大家有所裨益。
首先,我們厘清一下概念,什么叫寫作能力?我認為是一種準確傳達你思想的文字表達能力,包括標點符號運用、文字書寫、遣詞造句、語法掌握、文章結構設置以及中心思想把控。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提高這種能力,答案是少讀書。如果你還云里霧里,請接著往下看。
通常來講,閱讀分兩種:一種叫精讀,讀物數量一定要少,但要讀得深,細嚼慢咽,掰開了揉碎了,把文章讀爛;另一種叫泛讀,顧名思義,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讀物數量一定要多,題材范圍廣,閱讀形式多種多樣,但泛讀要想收獲滿滿,離不開深度思考。
精讀最極致的形式,莫過于中小學時,語文課堂上的學習。
平時在群里給大家修改文章,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有一類文章基本沒有什么毛病,作者基本功非常扎實,文章各方面接近完美,就是讀起來沒啥意思,味同嚼蠟。
另一類文章則恰恰相反,要么情真意切,要么思想深邃,見地獨到,常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絕,但文章小毛病一堆,漏洞百出,如同蛋糕上沾著許多蒼蠅,雖然可以輕易地撥弄掉,可心里留有陰影。
第三類文章基本綜合了上述兩類文章的所有優點,這樣的作者,要么已經簽約了,要么是各個征文獎牌榜的常客,要么是各公眾號爭搶的約稿對象。
和作者們細聊會發現,第一類人上學時,基本功夯實得非常到位,離開學校之后偶爾也翻一翻書,但僅限幾本自己喜歡的,泛讀基本沒有,思考基本停滯,身上僅存一絲不甘心的文藝氣息。說難聽點,這是一類浪費天賦的懶人,改過自新的話,會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可能會比較慢。
第二類人,基本功是不扎實的,有些是因為沒有遇到負責任的語文老師,有些可能是因為學習習慣不好,總之是沒有學好。但他們大多很勤奮,讀了不少書,看他們列的書單,禁不住會生出幾分敬意。
然而他們的閱讀是泛泛的,所讀作品,除了知道書名、作者、大概內容,其它方面一知半解。這是典型的泛讀,只這樣讀書,結果就是上文說到的樣子。不過這類人只要補好了基礎,特別容易出成績。
那到底該怎么樣讀書?選擇精讀,還是選擇泛讀?
從短時間提高寫作表達能力來說,一定要偏重于精讀。書不宜太多,1-2本即可,這個數量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只能精讀這幾本,而是一段時間內,著重啃這幾本,把書中的精華都變成自己的。
我的書架上書籍很多,但經常品讀的就三本——《宋詞三百首詳注》《紅樓夢》《玄想》(林清玄)。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經典,讀書就要讀經典。當然了,每個人選擇標準不一樣,春風老師講了,要選和自己投緣的書——自己看得進去的書。
接下來就要合理規劃閱讀進程,每天拿出相對完整的一塊時間,我一般會抽出30分鐘到1個小時,全神貫注地讀,以保證最好的吸收效果。這段時間手機調靜音,扔一邊,排除一切可能的外界干擾。
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做標記,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做摘抄,然后背誦,你沒看錯,要熟讀成誦!不要企圖當天就完全記住,而是定期拿出來讀背,建立語感。
春風老師提出的對著經典段落句子,練習仿寫的做法,我正在實踐,據說對新手快速提升寫作能力十分有效。
以散文舉例,說說精讀的流程。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個章節,除了琢磨作者寫了什么,寫得怎么樣之外,還要研究行文結構,即作者的寫作提綱、關注點,文章里的細節描寫(環境、肖像、語言、動作、心理),吸引我的點是什么,以及作者如何進行情與理的闡述和過渡。
如果是小說,則要著重揣摩作者的寫作主旨,起承轉合的設置與銜接,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危機布置和高潮的展現,揭露了人性的哪些陰暗面,歌頌了人性的哪些閃光點。
我讀得比較細,精讀一篇文章,通常連標點符號都要認真揣摩一番的。
精讀的特點就是慢,不過慢工出細活兒,猶如燉湯,武火加溫,文火才能確保熟透并入味。這也是精讀量不能過大的原因之所在,心急喝不了熱粥!
精讀千萬不能省,尤其在學校里沒有把基礎打牢固的文友們,欠下的債不補上,做出的蛋糕,總會粘著蒼蠅。
精讀重要,泛讀同樣重要
渴望在小說領域有一番建樹的小伙伴兒,更要學會泛讀。寫小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比拼的是資訊、閱歷和感悟的整合能力。通常思想更成熟,知識更廣博,閱歷更豐富的作者,更可能寫出精彩而有深度的小說。
泛讀過程中,很多書是用不著細看的,甚至看個目錄簡介就已足夠。去逛圖書大廈的時候,我常會泛讀一下當下的暢銷書,是為了解流行文化的脈動。
需要強調的是,泛讀不應該僅局限于書本,一切可以獲取信息的方式都可以稱為泛讀。從手機上瀏覽公眾號,看新聞、評論,上街看廣告牌,看標語,上公廁可以欣賞“同志”的求偶留言……最后,不要忽略紙媒——報紙、雜志等等。泛讀的最大好處,是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
在獲取資訊方面,我推薦看原始資訊,然后加入自己的思考,盡量不要去消化別人炒過的現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開放心態,不要去評判。小說家不是政治家,要把鮮明的立場昭告天下,而是要盡可能走近現場,走進人物內心。
除此之外,還要讀社會,讀人生,讀人性,讀人情世故,讀世間百態,讀人間冷暖,讀世態炎涼。
泛讀要有收獲,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多思考現象背后的根源,多尋找意向之間的關聯性,以后的寫作才可能文思泉涌。
比如,站在天橋上看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不要僅僅只看到車輛,你可以聯想到血液流動,想到消化系統,想到生命的傳承,想到明日復明日的歷史長河……
在泛讀消化的時候,如果腦子里出現一些靈感金句,請務必及時記錄下來,那真是一閃而過的無價寶貝,失去就不會再回來。可能在未來的某一篇文章里,這些句子就是文眼,是閃光點。
泛讀之所以被很多人詬病,在于很多人誤認為,泛泛而讀,根本記不住!這實在是冤枉了你的大腦,其實,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注意過的事物,都會在你的大腦皮層留下印跡,只是有深淺之別,某一天你頭腦風暴的時候,這些記憶就會脈沖式閃現。
真相是,你的大腦絕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不要舍不得用。大牛人愛因斯坦的大腦,窮其一生,也才被開發了10%而已。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血和肉。”泛讀的意義,大抵如此!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精讀和泛讀,缺一不可!但對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的新人來說,可以先少讀一些書,求甚解,練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