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把沈復的《浮生六記》看完了。恰如李白詩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浮生”二字真是取得妙。我們蕓蕓眾生,誰人還不是一個飄渺虛幻的迷夢,既然是夢,為什么要計較那么多呢,快快樂樂地度過就好了。我看完后最大的感觸是沈復夫婦雖然生活清貧寒苦,但是仍能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當然這其中,我覺得有部分原因是,古人的娛樂生活沒有那么豐富多彩,觀景飲酒就是幸事、妙事了,不過這更加考驗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也不失為一種苦中作樂吧,不過最妙的苦中作樂法不就是不覺得苦嗎?
記得小時候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是學過一段《浮生六記》的,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選自《閑情記趣篇》的開頭,非常好地體現了沈復對生活的態度。“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通過描寫,我眼前浮現出栩栩如生的一幅畫面。用一雙微觀的眼睛看世界,在那素色的蒼穹里,陣陣青煙徐徐,引得群鶴在這縹緲的境地里飛來舞去,真是妙趣極了。能把蚊帳里的蚊蟲比作群鶴,也就是沈三白了。可能孩提時代的我們,都自有這樣一些妙法,可以一個“心之所向”,就把最普通平常的生活瑣事變得有趣起來。這一章節里,沈復還寫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小事,卻都因為不同尋常的角度,而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機。但其實還是因為對生活的態度,才能生長出這樣積極樂觀的角度。把尋常的每一天都變得多姿多彩。并非只有取得巨大的事業成功,或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發生(比如結婚生子),這一天才有意義。生活的意義是每個人自己賦予自己的。畢竟,有一點古人和現代人是一樣的,那就是,你若認真生活,生活總是會回報你的。
另外,沈復得一妙女陳蕓真是他人生一大美事。沈復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婚后夫妻倆舉案齊眉,相愛甚篤,然而命途多舛,常常事與愿違。二人的生活一直拮據艱難,但是兩個都是不落俗套的人,都懂得苦中作樂。陳蕓最擅長的就是在清苦的日子里,發現美好的事物,還常常有一些生活小智慧。用現代人的說法,陳蕓就像是一個生活家,她把自己的小家打點得井井有條,懂得廢物利用,懂得一物多用,還懂得那么一點生活情趣。和這樣的女子生活,沈復覺得自己簡直是撿到寶了。他能做的就是把妻子的這些美用筆記錄下來,絕不刻意造作,充滿真情實意。正是這份真誠,才使得《浮生六記》這么備受推崇吧。
耳鬢廝磨二十三年后,陳蕓因患病身故,空留沈復一人于世。后來,沈復離家漫游,寫了《浮生六記》,表達對妻子的一片緬懷之情。神仙眷侶讓人羨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心愛之人的離開。也許可以內心小小珍藏,畢竟心里最柔軟的地方只有“他/她”可以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