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幾日,天氣出奇的好,那天清晨,依舊是春風拂面,陽光和煦;天亮的很早,不到七點,趕上逢集,小街楊店已是人流熙攘。
橋頭邱家的爐子已出了好幾爐的肉餅,香氣在街頭彌漫,各家店鋪陸續開門,各自整理貨品、擺賣商品,開始新的逢集生意。
這原本應是一個平淡而美好的春日鄉村集市。
一位60左右的農民從南街緩緩走來,他手提一透明的白塑料袋,里面裝著新炒好的茶葉,約有兩三斤,這是這個季節逢集最常見的趕集人,都是來街上售賣自己剛剛采摘制作的茶葉。
南楊店一帶不是豫南茶葉的主產區,但附近依然有不少茶樹,尤以西邊張洼、前鋒任山、貓兒頭寨等地茶葉質量最高,這個月是這一帶茶農最忙的時候。
這位茶農就是任山的,上街就是賣手里的茶。他走路的腳步突然有些歪斜,邊上在擺攤的大娘連忙問他咋地的?回答說,有些頭暈,大娘忙轉身回店里,要搬個凳子讓他坐下來休息一下
誰知,凳子還沒搬來,冷不防的,但見他直挺挺的一頭栽到了地上,手中的一袋茶葉滾到一邊,周遭的人群發出驚呼,由于是硬生生的倒下去,老人臉上立即擦出了傷口,血染紅了額頭……
突如其來的一幕,驚到了周遭忙碌的人,有人很快認出了倒地的茶農,街上的自家人也急忙趕來,有人喊來邊上診所的醫生,他仔細的把了下脈搏、聽了下呼吸,有些無奈的說:不用打120了,已經沒有呼吸了……
這是幾天前發生在楊店街頭真實的一幕,逝者就是趕集上街售賣茶葉的農民,初步推斷,可能是由于連續采茶、炒茶,晝夜忙碌,誘發可能本就處于亞健康的身體病癥,腦部出血,殞命街頭!
寄托哀思的清明,卻在街頭突發茶農暴斃的一幕,給這個日子平添了更多的哀傷!
清明前十天左右開始,是豫南農人一年第一個大忙日子——采茶季!
信陽地處淮河以南,出產上好的毛尖茶,但這里又幾乎是中國大片出產茶葉的最北的一個地方。
四川、湖南等地春節后不久,茶葉就開始大量開采,而信陽毛尖此時毫無動靜,所以這里的茶葉的開采,基本都集中在清明前十天到谷雨這段不到一個月的短暫的日子里。
因此,以茶作為一年重要經濟來源的茶區農民,在這20天時間里,用通宵達旦、夜以繼日的忙碌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清明前的茶葉,是新年茶樹的第一波嫩芽,上市越早價格越高,幾乎是一天一價,今天茶樹的長出的嫩葉,不及時開采,不兩天就會變成不值錢的樹葉子,俗稱“跑了”。
所以,茶農每天清早就會起身去采茶,頂著艷陽采到下午,回家就要立即炒制,經過殺青、甩條、復炕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將茶葉炒好,炒好的茶葉就要盡快銷售出去,因為越早越貴!
因此,你這個時候晚上到豫南如羅山朱堂鄉、浉河區東雙河、浉河港、李家寨等一帶的茶區集市,可以看到一個奇特的景象:這里深夜一改往日的寂靜漆黑,通街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熱鬧如白晝逢集,整條街都是賣茶買茶的人流
為什么茶市交易在了晚上?
原因就是在于茶農通宵達旦的勞作需求,白天采茶、炒茶,制好的茶又必須盡快出手,只有晚上才能上街賣茶,不耽誤第二天的采茶工作。
春光對于這一個月的茶農來說,用一寸光陰一寸金,絲毫不為過。
由于如今的茶葉采摘與制作,大部分都是老人在家打理,如此日日超負荷的運作,難免會給本已老弱的身體造成傷害,所以,就會有了文章開頭那悲傷的一幕。
姐姐的婆家在朱堂,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她最忙的時候,今年她說,現在夜市茶交易更提前了,以前都是凌晨3點,如今晚上8、9點就開始了,到凌晨基本就結束了。
這些上街販賣的,基本都是自己采摘、制作,然后上街銷售的茶農,自己采摘,節省了人工成本,才能賺一點辛苦錢。
而茶葉主產區,每家茶農有大片茶園,都必須雇傭采茶工才能確保一年的茶葉收成。
如今,人工費飆升,而采茶工卻是一年比一年難請,這些采茶工多是駐馬店等臨近地區的中老年女性,近年來采茶季,她們就成了香餑餑,茶農都需要千方百計的托人雇人,需要支付介紹費,到了之后,除了工資,吃住均由茶農負責。
據了解,現在采摘芽頭,活葉已達到80一斤,芽葉也要50一斤,而三斤活葉子才能制一斤茶,成本高企。
縱然如此,采茶工依然難請,時常發生爭搶工人的情況,而采茶婦女也動輒向茶農提出各種待遇要求,輕易也不能得罪她們,因為一旦沒有足夠的采茶工,每天的冒出的茶葉,只能眼睜睜的看它們老去,變得一文不值。
清明返鄉,我接觸了幾種圍繞茶葉忙碌的親友:老灣70多歲的伯父,帶著干糧翻山越嶺,每天滿山采茶,一部分自己喝,一部分上街售賣,換點零花錢;
在朱堂茶區雇傭了十幾人采茶的茶農,每天都要把買好的菜、日用品走十幾里山路送到茶場,在把當天炒好的茶葉拿下山售賣;
給別人采茶,每天曬得黢黑,腰酸背痛的大娘。還有就是那位累倒街頭的鄉親,都讓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茶農的不易。
而一個悲哀的現實是:作為揚名很早的中國十大名茶,信陽毛尖,如今依然局限在河南等很小的范圍銷售,接受人群很狹窄,我工作所在的江蘇,知道信陽毛尖的人不多,去購買飲用的就更罕見了,在超市,也難以見到。
更為要命的是,比信陽茶上市早、產量很大、成本的更低的川茶,冒充毛尖,大量充斥信陽茶葉市場,茶農的辛苦,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那天目睹了茶農街頭斃命,令人難過的一幕,幾日每每想起,不由覺得心酸。
除了寫了這些無用的文字,能幫助家鄉的,只有每次對外人介紹家鄉時,重點介紹家鄉的名茶,然后,和往常一樣,只會購買家鄉的茶葉,無論是送人還是自飲,從沒主動自己購買過其他茶葉,算是自己的綿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