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關閉了朋友圈功能。
看一下需要多長時間恢復,或者說,還需不需要恢復。
我突然覺得,越強大的軟件就越脆弱,比如,如果王思聰突然在微博上號召所有女粉絲們關閉朋友圈,那我覺得將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好像,突然跟大家說,關燈一小時吧,我們要拯救地球了。
對,我知道,都是然并卵。
選擇關閉朋友圈,大體上分了這么幾個步驟。第一階段,我先關閉了朋友圈的紅點提醒功能:就好像需要關閉iPhone手機的標記符號一樣,看到滿屏幕的1234我是肯定不能忍的偽處女座,那個階段覺得眼睛省心了很多,刷朋友圈的時間迅速減少;第二階段,就是進入功能這個菜單,刪除朋友圈這個功能,發現其實不看也沒什么。拿我一個朋友的話說,I do not wanna give anyone shit!這個世界發生什么事情不是必須要在朋友圈里才能知道,比如同樣的時間我們閱讀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遠遠沒有知乎里面的一個問題給我的東西要多。
關閉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個當然是我發現,朋友圈分享的文章還是碎片化的;雖然一開始微博的出現讓人們直呼,碎片化時代到來了,看不了長文章了;其實朋友圈的分享文章還是沒有什么讓我閱讀下去的營養價值;這不怪朋友圈,這是手機媒體的問題,一個iPhone6s的屏幕還是無法承載一整本書的信息量,這也是我長期看好kindle這種載體的一個理由。所有事情都是需要為閱讀服務的,都需要給腦子一個最舒服的方式接受信息,Retina屏幕還是刺眼,我們需要更加心平氣和的邊思考,邊閱讀。
其次,訂閱號。想獲得的信息從來不是廣度的問題,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謠言和誤解;我只想要比較客觀的視角和有附加價值的記錄。既然南方周末都辦到微信公眾號了,我想如果紙媒能夠抵抗造就會繼續負隅頑抗下去,顯然,就好像未來的報紙一定是哈利波特式的畫面結合的,未來的信息存在方式也必然是芯片化和數據化的,正因為信息的蕪雜,所以我們更需要加工信息的人,那么朋友給你的東西就不用考慮了,直接去看現有媒體的網絡版就好。
最后,當然是我不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了。領導的點贊也不需要了。一個人的生活,與別人接觸就很好,而不是需要告訴別人,我過的多好,看看別人過的多不好。我承認這是人類的基本隱私面,但時間還是留給自我宣泄(寫作),和逃離現世(讀書)這兩個方面對我個人的精神滿足感最大。我深深的記得去日本玩,新大谷酒店的早餐餐廳里,精致的和食早餐,偌大的餐廳里大家小聲而親密的講話,講究的食器,純粹的味覺,舒適的空氣,人們之間溝通沒有戾氣,日食早餐一小碟一小碟很容易的就擺放的工整美好,我看到兩個四十多歲的日本中年婦女,大概是出來結伴旅游,用一只小熊放在托盤里擺拍。前后左右,大概用了將近15分鐘的時間,恐怕是拍攝之后,又p圖數次,然后上載到推特上廣而告之。
吃飯,變得不是吃飯那么簡單了。
但我還是想簡單一些。
活得自我一些。
不觀察,不分享,過自己的日子,開始享受小范圍的,能接觸到的人際關系,用更大的精力,讀科幻小說,看看人類世界以外的其他事情,朋友圈,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