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表象思維
水在1℃~99℃之間形態不會發生變化,但到100℃就會氣化、沸騰,基于這種認知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形成一種觀念:
既然100℃才能使水沸騰,哪怕少一度
水都不會發生變化…
那么最后一度可是成敗的核心
一旦少了這一度,哪怕99℃也和1℃沒什么區別。
長期持有這種思維,我們的大腦將逐漸固化、眼光逐漸狹隘。
從此對關鍵與否漸漸失去直覺,輕重緩急失去分寸。
二、認知表象思維
這些荒謬的思維往往根植于我們的大腦:
1.第五塊餅是能吃飽的核心,其重要性遠超其他四塊
2.最后一度是沸騰核心,其重要性遠超其他99℃
3.最后一根草是壓死駱駝的核心,其重要性遠超其他貨物
4.演員是電影核心,其重要性遠超其他環節
5.掌權者是國家核心,國家的生死存亡主要取決于掌握者
可能最開始我們還能辨認這些思維的誤區
可隨著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們由衷覺得他們格外重要
三、剖析表象思維
1.第五塊餅
現象
吃了四塊餅的人,剛吃掉第五塊就飽了
于是吃餅人就格外重視這第五塊餅,認為之所以能吃飽全都歸功于這第五塊餅。甚至想著,早知如此我還吃那四塊餅干嘛,直接吃這第五塊不就得了
當然,我們知道這很荒謬:雖然在吃下第五塊餅之前還是餓的,但我們之所以能吃掉第五塊餅就飽了,可全都是因為我們已經吃過四塊餅了
公式
吃飽=前四塊餅+第五塊餅
第五塊餅=吃飽的五分之一
2.100℃沸騰
現象
99℃ 的水,剛升高至100℃? 就沸騰了
于是著眼于現象的人會格外重視這最后一度,認為之所以能沸騰理當歸功于這最后一度
這道題就會容易引起認知誤區了,尤其是當我們用看似邏輯的方式推理時:
你看,即便已經有99℃了,若沒這最后一度,還是不會沸騰呀。
所以對于水沸騰而言,這最后一度可是至關重要的,可謂是關乎成敗的關鍵所在!
可真是這樣嗎?
如果將沸點看作為吃餅
要吃飽 我們得吃100塊餅,誠然我們只吃99塊并不能飽,但我們之所以在吃第100塊的時候能飽,不正是因為在這之前吃的那99塊餅嗎。
同樣的,沸騰不正是前99℃和最后一度共同努力的結果嗎?我們有什么理由將最后一度的重要性凌駕于其他99℃之上呢?!
公式
沸騰=99℃+1℃
錯誤解:
已知? 沸騰=99℃+1℃
且? 沸騰≠99℃
得出? 1℃>99℃
正解:
最后一度=沸騰進度的百分之一=99℃的99分之一
3.壓死駱駝的草
現象:在載著貨物的駱駝身上放上了一根草,轟然一下駱駝倒地,被壓死了。
這道題看似容易分辨——在草的重量和駱駝能承受重量已知的情況下,我們一般不會認為主要是草是壓死駱駝的核心,但果真如此嗎?若是故事繼續往下發展呢?
? 駱駝的飼主將貨商們以及放稻草者——一個生性頑劣的富二代,一同告上了法庭要求獲得賠償。
貨商們
? 痛心疾首,表決自己的貨物完全是在駱駝承受的范圍內,是屬于安全操作。駱駝的死完全是因為富二代惡劣的行為:在已經達到載重負荷的駱駝上胡鬧的加上稻草
導致駱駝不堪重負,因此引發了這場悲劇
富二代
? 譏笑地陳述著:龐大的駱駝被一根稻草壓死,你這是是沒喂食呢,還是喂了藥故意訛人……以及為此事耽誤自己時間表示不滿
貨商們群起激憤,不僅對飼主表示同情,也描述著自己辛勤經商的不易,這次的事故也對各自造成了不小的虧損,云云…
如果你是法官,此時你會將事故責任如何分配?
? 你是否認為應當將大部分責任判給有能力承擔的富二代?如果是,那你請仔細想想了。“因為放上了稻草駱駝才被壓死的”這個觀念是否仍舊存留于你的腦內?我們明明知道以稻草的重量再虛弱的駱駝也能輕松背負,那怎么會是稻草壓死駱駝的呢?駱駝應當是背負的貨物+稻草壓死的,致死的原因是重量,而稻草的重量顯然微不足道。如果沒有人規則制止富二代繼續放稻草,那分配責任時,即便富二代態度再差也理應是責任最小一方。
公式:
駱駝的死因=貨物重量+草
其中區別只是草是最后放上去的
思維誤區:大腦執迷于表象的認定最后一環是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4.演員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好壞
這個論題顯然就很貼近咱們生活了,并且設計的相關因素也不再像以上那么單調了。
咱們觀影過程中總能看到那些情節跌宕起伏,角色們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扣人心弦的大片。與之相反的就是遇到那些演員演技拙劣,讓人分分鐘出戲的爛片了,在注視著這種角色展開劇情時,所有華麗的特性、宏偉的背景、起伏的劇情都顯得浮夸到不堪入目。
? 那么真的是演員的表現決定了影片質量嗎?
很多人這時應該會跳出來反對:不對,導演才是左右票房的關鍵,好的導演用新人都能拍出好片子。差的導演給他再好的演員也拍不出大片。
? 好的,那么假設你是導演,你最重視的環節是哪兒呢?咱們認為那肯定是演員了,畢竟觀眾百分八十看的都是演員嘛。
? 這又是膚淺的表象思維在作怪了,拋開這些表象。咱們再次深入分析下電影是什么?百度的解釋是:電影是一門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表現藝術。那么請注意,聽覺與視覺只是表現手法,藝術才是核心。既然是藝術,那么更注重的便是感覺無疑了。選一本你有深刻感受,并可以通過聽覺和視覺將感受傳遞給觀眾的劇本。再選對劇本及角色有感受的演員,背景、配音、特效、鏡頭…都圍繞著感覺走就對了。
要謹記你拍的不是記錄片,是做一門藝術,將深刻的感受傳遞給觀眾才是核心。是否演技精湛、特效華麗華麗、邏輯性嚴密、情節高度連貫……
就像演奏者的相貌,哪怕丑一點,只要演奏的音樂使人陶醉,還是能閉上眼聽完的(藝術嘛,較真就輸了,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一個美貌動人、舞動著撩人身姿、唱著悅耳歌聲的表演者,定能贏得滿堂喝彩
同樣演技精湛、劇情連貫、特效應景、邏輯清晰 讓人感受至深,并有所頓悟的電影,票房不低都難
思考題
? 掌權者是國家核心,其思維與利益凌駕于所有國民之上否?
? 在拆解了表象思維以后,看到這么一個龐大的命題,你是否能自己去剖析問題,分解相關因素之間的關聯,得出自己的結論呢?
那么給出以下一道思考題
分別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與信息堵塞的 歷史
掌權者的思維、利益是否能凌駕于所有國民之上
相關因素
掌權者思維——掌權者利益
執行者思維——執行者利益
民眾思維——民眾利益
信息、資訊流通——信息、資訊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