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一個信奉基督教的信徒問其牧師:“我在祈禱的時候可以抽煙嗎?”牧師當然是拒絕了,“不行,這是對主耶穌的不敬,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阿門。”
另一個信徒問:“我在抽煙的時候,可以祈禱嗎?”牧師非常欣慰的回答:“當然可以,你不虧是主的好子女!”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問題,給了我們什么提示呢?同樣的要求換個表達方式,得到結果卻截然不同。這就是提問的技巧。
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我想說,“一個好問題還要講究怎么問”,“一個優秀老師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個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并培養學生做一個會提問題的人”。所以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問藝術,才會收到預期的課堂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義的提問不僅不能起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智力的作用,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種無價值的“是不是?”“對不對?”等諸如“濫竽”也能“充數”的問題,還是盡量少問或者不問。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設計,提問才有實用價值,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1、激趣引導法。
這種提問目的不在于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要通過提問,激起學生對所講內容的興趣,通常用在導課。如觀看《這條小魚在乎》的小視頻之后,導課:“今天有一只受傷的小鴿子落在了一戶人家的陽臺上,一個叫杜衛東的大男人和他十歲的兒子也會給予救助嗎?他們到底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視頻激趣,問題導課,由此,再深入文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2、一分鐘挑戰法。
對于課堂中出現的即時知識點(積累性和方法式的,如字詞積累、古詩背誦等),可以讓學生嘗試一分鐘挑戰背誦。因為有時間限制,學生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效率也是最高的。然后挑一人檢測(或指名或舉手)“獨奏”,或者聽“眾人吹竽”(齊答)即可!
3、聲東擊西法。
就是給定時間,預訂人員;時間到,提問的卻是另一個學生。如“請大家在理解的基礎上,速背這首詞。我將提問A”。實際上是A同學注意力沒集中或者需要特別關注,而最終提問的卻有可能是B。這樣以來,我們委婉的提醒A,讓他達到背誦任務的同時,也能讓其他所有同學集中而高效。
4、你當老師法。
在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對子)互學之后,提出自己疑惑的、重點的有價值的、覺得能難住對方的題目,每組可限制提問1――2個,并指名其他學生或小組進行挑戰問答。比如文言文學習時,可以分段讓組長找出重點字詞,點兵挑將讓另一組組長來回答,依次進行,加分評價,這種“借力打力”的方法使小組之間組員之間形成有效的競爭,也可以激發學生“提問的主動權”和“成就感”。
5、連串式提問。
即提出一個主問題,就這個主問題去引發一連串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逐個回答。這種提問方式可以深度挖掘問題,可以考查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例如《囚綠記》根據題目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綠”指什么――為什么囚禁?――怎樣囚禁?――“囚禁”之后又放了嗎?再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漲紅了臉,條條青筋綻出”,他當時是怎么想的?他為什么這樣想(你憑什么推斷他這樣想)?由此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6、開放式提問 。
所謂開放式提問,就是指提出的問題不能使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而必須另加解釋才能回答圓滿。這也是語文考試中常見的類型,如“你覺得這種做法合理嗎?請說明理由”。這類題目就是主觀性的,只要說出有理有據的依據,自圓其說,都是正確答案。這類開放性提問,可以開發學生的多元思維,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7、請教式提問。
也可以稱之為故弄玄虛法,就是放低老師的架子,拋出一個自己“迷惑或不懂”的問題,虛心聽聽學生的高見。人人都有虛榮心,人人都喜歡被尊重。當學生經常拿來仰望的老師遇到“困惑”,想要從他那里尋求答案的時候,學生被尊重的成就感就會促使他積極去思考,以得能幫“老師之難”。如《送東陽馬生序》中課下注釋“既加冠”的“冠”給出了guan的四聲。“冠”有兩個常見的音調“一聲”如“張冠李戴”“冠上加冠”“冠冕堂皇”等,為名詞;“四聲”如“冠軍”“冠名”“沐猴而冠”等,為動詞。盡信書不如無書,老師覺得“加”即為“戴上”,“冠”就應該是“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所以“加冠”的“冠”是一聲,“叫做冠”中的“冠”為動詞,是四聲。由此我推斷課下注釋難道是錯誤的嗎?(給出理由,拋出問題)聰明的同學們,請利用課余時間查字詞典和其他工具書(手機百度也行哦),給出這個字的讀音,你到底支持誰?(這個問題也請教一下各位專家同仁,給出一個能更明晰的答案和理由)
這樣的提問,極富挑戰性,同時也給出學生積累多音字詞的方法,即“釋義讀音”。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機智的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問題設置是新穎而不枯燥的;提問方式是平等而開放的。當下開展的“高效課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驅動這種方式有效開展的就是課堂提問(導學案提問)。語文課堂不是“對不對”“是不是”的“滿堂問”,而是充滿機智和藝術的“詢問”“追問”。愿我們的課堂開出光彩綺麗的“問題花”,結出美麗甘甜的“智慧果”!
作者簡介:張秋麗,河南滑縣留固二中的語文老師,致力于閱讀寫作,做詩意的引領者。獲得縣級優秀教師、文明教師、學術技術帶頭人等稱呼,所帶班級獲得縣里優秀班級、文明班級、書香班級,獲得市級優質課一等獎、縣里優質課一等獎。開展《閱讀經典照亮人生》的專題講座,撰寫的論文多次公開發表。愿在三尺講臺,耕耘一園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