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位棄婦申訴怨憤的詩。
《國風·邶風·日月》是《詩經》國風中一首棄婦抱怨丈夫變心的詩。
《毛詩序》說:“《日月》,衛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難,傷己不見答于先君,以至困窮之詩也。”朱熹《詩集傳》說:“莊姜不見答于莊公,故呼日月而訴之。言日月之照臨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處,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說此詩作于衛莊姜被莊公遺棄后,以此詩作者為衛莊姜,所指責的男子為衛莊公。而魯詩則認為是衛宣公夫人宣姜為讓自己的兒子壽繼位而欲殺太子伋,壽為救伋,亦死,后人傷之,為作此詩。今人一般認為這是棄婦怨丈夫變心的詩。
【原文】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注釋】
⑴居、諸:語尾助詞。
⑵乃:可是。之人:這個人,指她的丈夫。
⑶逝:助詞。無實義,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古處:一說舊處,和原來一樣相處;一說姑處。
⑷胡:何,怎么。定:止。指心定、心安。
⑸寧:一說乃,曾;一說豈,竟然,難道。我顧:顧我。顧,念。
⑹.冒:覆蓋,照臨。
⑺相好:相愛。
⑻德音:善言,另一意為好名譽,。
⑼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終。畜,同“慉”,喜愛。不卒,不到最后。
⑽不述:不循義理。
【譯文】
太陽和月亮,光輝照地頭。竟有這種人,不可再相守。暴虐怎能止?竟不把我瞅。
太陽和月亮,光輝照下方。竟有這種人,不能再來往。暴虐怎能止?竟不答我腔。
太陽和月亮,光輝出東方。竟有這種人,品性不善良。暴虐怎能止?讓我把他忘。
太陽和月亮,光輝出東方。父親啊母親,夫愛我不長。暴虐怎能止?待我理不講。
【賞析】
該詩以日月起興為比照,聲訴被遺棄后的幽憤,指責丈夫無定止。同時她又很懷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轉意,能夠“顧”(想念)她,“報”(答理)她。《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先說日月。日月在天,雖然有可能暫時被陰云退檔,卻始終 在天,光鑒大地,把一切陰暗邪惡不可告人的污穢暴露在它們的 光輝之下,沒有什么可以逃脫。
以日月為題,日月起興,日月作比,大有深意焉。日月象征 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天經地義,正氣 凜然。
一位棄婦,以日月的名義,控訴丈夫的朝三暮四,忘恩負義,拋棄合法妻子。她慷慨陳詞,音調鏗鏘,凜然不可冒犯,道義的 力量于此展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