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復知常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治病都宜符合以下三個層次的治病理念,否則病人難安。
1.先治其標
2.再治其本
3.最后去其根
這是一個理想的治病三步驟,然而,大部分人未必能認識到或意識到,包括很多醫生也不一定認同,病人更是絕大部分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
西醫目前很多情況下更是只做第一個層次的治其標,部分不良醫院甚至連治其標都算不上,有的只是埋其標而已。
為什么這么說西醫,舉個例子:比如小兒發燒,西醫只是在用藥水退其燒。但小兒為什么會發燒,他沒有弄明白,發燒的意義和價值沒有研究清楚過。就是用降燒藥把發燒給抑制住而已,毛病或隱患還在,只是潛伏到身體更深層去了,表面上好了。
關于這個表面上好了,我想多說幾句。剛開始毛病或隱患還在,潛伏到身體更深層去了,表面上好了。有的人在恰當的時機,又會舊病復發,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有些小孩總是去醫院吊水就好,過段時間就發燒的原因。有些為什么不復發呢,要么是沒有那個時機,繼續潛伏著。要么身體素質好,逐漸消化了這些埋下去的隱患,使之恢復了健康。
當然西醫也有標本兼治的例子,尤其是近年納米技術使得西醫治療手段有很大進步。西醫治病我覺得在有形部分有先天性的優勢,尤其是隨著技術手段不斷的進步更新,這塊會越來越發達。而且有形的身體又容易被大家感知和接受,其市場前景被不斷看好,尤其是手術上有比中醫天然的優勢。
在無形的部分,慢性病、亞健康、氣血調養等,我覺得還是中醫的天下,這個是西醫短時間所無法企及的,尤其是對精氣神的認識上,更是我們幾千年的積累長項。
因此說,中醫大部分的治療方法,至少是真正意義上的治標,兼帶治其本,這樣病治好了就很少復發。
我們說的上醫或上工治病一般是三個方面都會兼顧的,即使去不了根,也至少是個標本兼治吧。
西醫認識疾病就不去細說了,中醫認識疾病可以從很多維度出發,每個維度都會對疾病進行不同的分類,比如從陰陽維度,從五行生克維度,從氣的影響維度,從環境影響維度,從一年四季不同季節維度等等。比如四季環境的影響維度把疾病的病因劃分為寒暑燥濕風火,陰陽維度陰病、陽病,陰勝、陽勝,陰衰、陽弱等,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等。
可以說分類不一,就是對疾病的認識不一樣,對應的治療手段也就有了很大的差異。但殊途同歸,目的都是為了治好疾病,即使從不同角度出發,只要辨證準確,治療方法得當,都可以治好疾病。甚至同一個疾病可以有幾十種不同的治療方案,甚至有的無分優劣和高下。
中醫治病的常用手法:
1.用疏泄補益法
2.用陰陽五行生克法
3.用培元固本法
第一種疏泄補益即是,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補之。泄法可在疾病初期采用,尤其對急性病癥有特效,泄法可采用針灸、藥物等,但不宜久泄,久泄而傷身。補法可以在很多情況下采用,但補法需注意當病人很虛時,有虛不受補的情況,此時大補反而有害,得進行慢補,使身體慢慢的恢復。待身體條件越來越好時,可以逐漸增加補的量。
第二種就是陰陽五行生克,先從陰陽上判斷病癥,再從五行上歸類病癥,再細分臟腑、經絡等,待確定后即可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這樣可以從大類逐漸至小類上尋找病因并治療各種疾病。
第三種是一種治本之法,效果來的慢,但一旦有效果就會很好,通過對身體的基本素質的改善而達到治療身體疾病尤其是隱藏或隱患的效果尤佳,這種改善算是養生的一種,可以通過藥物、營養、鍛煉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實施,算是一種圍魏救趙之法吧。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于通過食物、藥物、針灸、鍛煉等手段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減緩疾病的痛苦,并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我們有多深刻的認識疾病,才會勇于面對疾病,最終不至于病急亂投醫。認識治病的三個層次,有助于我們認識我們的身體情況,并在未病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治疾病的發生。在面臨疾病時,也知道如何去治療,怎樣治療才是正確的和可行的。
這就使得我們在自己、親人、朋友面對疾病困擾時可以跳出醫院劃定的圈圈,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疾病以及疾病的治療,為我們的健康帶來助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