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學習詩詞偶感: 傳統詩詞的前序通常不是隨便寫的,一些自然簡潔的詩詞“前序”原本就是詩詞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宜"一刀切″地刪除或否定。否則,可能會讓原本具有真情實感的傳統詩詞,一下子變得索然無味或莫名其妙。
? ? ? ? 比如,蘇東坡先生所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前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就寫得自然巧妙,如果刪除此前序,會讓該詞失去寫作緣由與基礎背景,也不便于后人或讀者理解和傳播。
? ? ? ? 又比如,蘇東坡先生的另一首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也寫有一段前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該前序便于讀者更準確地閱讀理解全詞內容,簡潔自然,值得學習。
? ? ? 包括陳毅元帥所作《梅嶺三章》中,也有一段前序“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試想如果刪除該"前序″,我們還能更真切地感受《梅嶺三章》中那段艱難困苦的歲月嗎?我們還能更真切地理解陳毅元帥本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嗎?
? ? ? ? 以上只是偶有所感地略舉幾例,旨在便于學習積累和互動交流,其實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展開了。
? ? ? ? ? ——素生楊共? 2025.3.24晨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