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是年初二,一家三口晚上在家吃雞湯面。女兒突然問:“為什么過年要在初二回娘家?”我笑著告訴她:“傳統習俗認為女孩結婚后除夕一定要在婆家過,等到年初二才能回自己家。”女兒似有所悟,自言自語道:“怪不得今天叔叔嬸嬸帶著妹妹一起去嬸嬸老家。”我補充說:“以前每年我們也是年初二回老家看外公和舅舅大姨呢!你忘了嗎?今年因為你要復習迎高考,我們就不回媽媽老家了。”誰知女兒似乎突然醒悟,大聲反駁道:“我長大以后除夕過年就要回自己家,哪里也不去!如果有男朋友,就讓他自己回家去過年!”
? ? ? ? 女兒的想法簡單執著。我和老公相視而笑。
? ? ? ? ? 隨著女兒日漸長大,每逢過年時我們私下都會忍不住悄悄討論,等女兒將來成家了,除夕還有誰會陪我們一起度過。我們甚至假想了幾種可能,一種是女兒將來的另一半和我們在同一個城市,年三十那天他們可以中餐、晚餐各陪一方家長,這樣大家都沒意見;如果雙方父母不在同一座城,可以將雙方老人集中到一起,兩個城市輪流過。? ? ? ?
? ? ? ? 剛聽了女兒的一番言辭,我突然又假想了自私的第三種可能,那便是女兒將來的另一半不是獨生子女,這樣女兒過年就可以妥妥的陪我們了。老公笑著罵我:“你想的美!”女兒在一旁附和道:“必須聽我的,我要回自己家過年。”
? ? ? ? 女兒是獨生子女,二胎政策放開后,我們也曾開玩笑和她探討是否再要一個弟弟或妹妹的問題,女兒一直旗幟鮮明地反對。因為我們自身也沒有再要二寶的意愿,所以也不想費口舌說服她,反而常常戲稱她為家里的三寶,因為她有時候著實比別人家二寶還難打發。
? ? ? ? 我相信女兒將來堅持要回自己家過年的懇切心愿,但是她不知道,現實遠非她所想象的那般簡單,她身邊就有活生生的案例呢!
? ? ? 在我的家鄉樅陽縣,過年的儀式是極隆重的。臘月二十四是小年,全家人一起團聚。晚餐前,先是由家中子孫燒紙錢放鞭炮磕頭“請祖宗”,然后一家人再圍坐吃團圓飯。飯菜的規格和除夕年夜飯相當。除夕當夜的熱鬧與隆重自不必說。印象最印的是年初一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象征“常吃常有”的雞湯面。記憶里,初一的雞湯面貨真價實,美不可言。平常日子再苦,新年第一頓早餐全家人一定要一起分完一只整雞。至于每碗面條底下藏著雞的哪個部位則由家中主婦根據成員的地位決定。通常雞腿都是給家中老人,然后老人吃之前總要把雞腿挑出來又給家里的兒孫。為一只雞腿老少之間常常要拉上好幾個回合,全家人才能坐定用餐。傳承幾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家鄉的一碗碗雞湯面里濃情呈現。
? ? ? ? 自成有了自己的小家,除夕之夜我便再也沒有回過家鄉。年初一的雞湯面由此成為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歷史。公公婆婆老家均在歙縣,雖然在合肥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但家鄉歙縣年初一的棗栗湯被兩位老人在他鄉原味傳承。棗栗湯取諧音,寓意“早早得力”,鼓勵孩童青年要不斷學習進取,盡早成人獨立。這一文化意愿與我家鄉的雞湯面相去甚遠,而我也從開始的不習慣,到如今慢慢接受并認同。只是潛意識認為,只有吃雞湯面才算是過年的大餐。所以每次節后回到小家,我一定會安排一餐雞湯面,算是一種彌補。
? ? ? ? 如今,女兒已逐漸成人,但愿今后每年的大年初一,她都喝到一直陪伴她成長的棗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