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關于作者
新渡戶稻造,日本著名的國際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從1984年到2004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面,新渡戶稻造的頭像一直出現在日本的5000元紙鈔上,可見他在日本的地位。
002關于本書
這本書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國用英文寫成的,當時正值甲午戰爭結束后4年,日俄戰爭開始前5年。西方世界認為日本就是個野蠻民族,而武士群體就是一介武夫,這本書正是為了改變西方人的這一印象而寫的,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轟動。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的寫作具有強烈地為武士道辯護的訴求,所以有些觀點未必客觀和嚴謹。
003核心內容
作者希望說服西方世界,日本民族不但不是野蠻民族,而且與西方基督教傳統一樣,有著優秀的道德體系,而這個體系就是武士道精神。作者認為,在精神道德層面,是武士道而非基督教才是塑造日本現代化的決定性力量。
一、武士道的精神內核
武士,最開始被稱作侍,意思就是衛士或隨從。所謂武士道,就是關于武士的道德倫理體系,其核心是忠義、勇敢和仁愛。
1. 忠義
作者認為,如果說基督教是以“愛”作為行為源動力的話,那么,武士道就是以“義”作為行為的源動力。只要是忠義所需,即便再愛自己的家人,也要犧牲家人而保護主人。而且,即便父母沒有道德因而不值得去愛,兒女基于忠義的要求,也必須孝敬父母。這種思想發展到極致,很容易形成愚忠。
2. 勇敢
日本的武士道分為兩派,兩派觀點截然相反:一派是士道派,強調文武兼修以及道德約束;而另一派則是葉隱派,比較強調武力,主張武士不應貪生怕死。作者認為,葉隱一派提倡的勇于犧牲,其實都是匹夫之勇,而真正的大勇應該是平靜和從容。
3.仁愛
西方人認為日本人濫殺無辜,近乎野蠻。但這本書認為,武士道并不主張一味濫殺,作者并沒有對武士道的負面影響做出足夠的反思。
二、武士道的教育訓練
1. 名譽
武士道特別看重榮譽心的教育,因為懂得羞恥可以讓一切德行、風度和高尚道德獲得重生。武士并非都是一群容易因小事而激動的人,武士道正是強調通過修身的訓練來彌補過重的名譽心帶來的弊端,努力做到不因小事而激動,要為大義而憤怒。
2. 克己
武士道并非要求武士內心冷酷,而是鼓勵武士有一顆豐富的內心,但需要訓練控制感情的能力。內心可以情感豐富,但必須喜怒不形于色。如果一個武士總是把自己的情感顯露無疑,他就不被認為是一個優秀的武士。
3. 切腹
武士道之所以選擇切腹的方式維護名譽,是因為古代解剖學知識認為,腹部是靈魂和愛情的歸宿,切腹就是要把自己的靈魂呈現出來讓外界評判是否清白。
在一些西方人看來,切腹是一種感情沖動、草率的輕生行為,非常愚蠢,但日本人卻認為這是具有高尚道德成分的死亡方式,是對自己信仰的一種交代,因而非常講究技巧和死者的尊嚴。比如,切腹人的尸體不可以歪掉,唯一的動作就是向前俯伏,如果一不小心仰面朝天了,就是死得沒有尊嚴。
三、武士道的文化影響
1. 正面影響
很多人都會認為日本的崛起得益于脫亞入歐的發展思路,日本的現代化也是明治維新以后向西方積極學習的結果,基督教的傳播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本書卻并不承認這一點。
作者認為,日本人是通過自己實現了現代化,而不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尤其是精神道德層面,是武士道而非基督教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武士道才是塑造日本現代化之精神支柱的重要力量。
2. 負面影響
武士道精神對日本文化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比如,日本人不擅長抽象思辨,是由武士道忽視形而上訓練的教育理念導致;日本人過于驕傲自大也是武士道過于注重名譽心教育的結果;日本人容易把技術問題變成道德問題則是武士道強調忠義的結果。
但是,僅僅從思維方式和性格缺陷上反思武士道文化的負面影響,顯然是在避重就輕。武士道精神中一定有一些更為負面的因素,才會被軍國主義者加以利用和改造,用來對日本人民進行政治動員和文化動員,從而給亞洲和世界造成深重的災難。
3. 文化衰亡
明治維新后,政府廢除了諸侯的封建領主統治權,沒收了他們的領地,也逐漸剝奪了他們的權力,武士階層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新式軍隊的建立導致武士階層最終消亡。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給了武士們一筆資金,被解散的武士開始轉變成為商人、自由職業者和高利貸主,也有廣大的下層武士流離失所,形成了一個新的浪人階層,后來有些為日本軍部所用,充當了日本侵略擴張的先鋒。
在西歐,封建制度衰落后,尚有教會可以延續騎士精神,但在日本,卻沒有一個類似的宗教組織可以起到類似作用,所以武士道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衰落下去。
金句:
1. 很多封建領主需要雇傭一些勇猛善戰的貼身隨從,給他們非常崇高的榮譽和巨大的特權,用來換取這些武士的效忠。按照民國年間國民黨元老、蔣介石的智囊戴季陶先生的說法,“武士道的觀念就是封建制度下面的食祿報恩主義。”
2. 中國人雖然也講忠義,但我們的忠義是有前提的。可日本人就不是,這種思想發展到極致——只要是我的主人和上級,就必須效忠于他,而不論他是否值得去效忠——很容易形成愚忠。
3. 如果說基督教是以“愛”作為行為源動力的話,那么,武士道就是以“義”作為行為的源動力。
4. 武士道特別看重榮譽心的教育,這也是日本恥感文化的體現。在少年時代就拒絕讓自己的榮譽受任何玷污的武士新井白石就說過:榮譽受到玷污就如同一棵樹上的傷痕,它不會因為時間延長而消失,只會隨著樹的生長而越來越大。
5. 作者并不承認,是西方有形的物質文明幫助日本人贏得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作者引用英國記者湯森的話:“日本把歐洲的機械、科學引進國內,應該說這不能算是影響,就如同你不能說英國人從中國買走了茶葉,就要說中國對英國產生了影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