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筆記

image
  • 于是我開始貫徹極簡生活,將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減至最低,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全面實踐這種生活方式后,我發現最大的好處不是房間整潔、心情變好,或打掃起來很方便等顯而易見的好處,還有更本質的內涵。我開始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重新定義每個人都渴望的「幸福」。
    這一路我丟掉很多東西。讓我現在得以每天品味幸福,過著充實的生活。自從開始舍棄東西以后,不知為何,我感覺自己比以前幸福了。

  • 我曾經用盡方法將所有的自卑和嫉妒心隱藏起來,而若無其事地生活。坦白講,過去那個擁有滿屋子廢物的我,其實就是一個廢柴。

  • 這個世界上所有人一生下來就沒有任何物品,所以每一個人剛出生時都是極簡主義者。其實,我們是拿自己的自由去交換不必要的雜物。

  • 減少物品的極簡主義者,每天都能感覺神清氣爽。即使是現在被物品包圍的人,也可以想象這種感覺,那是因為其實每一個人都體驗過減少物品后的暢快感。舉例來說,各位不妨想象一下旅行的過程。
    出門旅行時,徹夜整理行李直到出發前一刻。即使再三確認過行李清單,還是覺得好像忘了什么東西。到處發前才不得不出門,只好放棄掙扎,關門上鎖,拉動行李箱往外走。就在這一刻,內心感到輕松自在。在旅行的這段時間,只要靠這個行李箱就可以生活。雖然也可能忘帶什么東西了。但只要有最重要的必備品就夠了,其他東西如有需要到時候再買就可以了。
    到達目的地的旅館,躺在榻榻米上非常愜意。旅館的房間干凈整潔,擺設也很少。沒有那些經常煩擾著我們的多余的雜物,所以住在旅館讓人感到很舒適。將行李放在旅館房間后,空著手到附近散步,一身輕松可以隨心所欲地散步。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任何一定要做的事。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以上的體驗,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的心境。

  • 提到日本的極簡生活文化,就一定要談談美國的蘋果公司。眾所周知蘋果的創始者之一是史蒂夫喬布斯。很多極簡主義者都是喬布斯的信徒和蘋果產品的充實粉絲。
    喬布斯創造的產品貫徹了他的獨特個性,沒有多余裝飾與多余功能,呈現精簡淬煉的純粹風格。iPhone 只有一個按鍵,Mac 上沒有不必要的端口和連接線。基本上,購買蘋果產品不會附帶使用說明書。這完全是因為喬布斯是一位極簡主義者,而且是宣揚極簡主義的禪宗信徒,才有這樣的結果。

  • 我個人認為符合以下兩個特質的人,就是極簡主義者:
    「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
    「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
    「功能性」才是判斷物品是否必須的標準。

  •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絕大部分物品并非以「功能」取勝,而是人類基于其他目的使用這些物品。為了能繼續擁有這些「非必需品」,繼續使其維持功能性,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和時間去管理。也就是說,大家都在為一些「非必需品」而拼命努力工作。現代物品已經不再是像石器一樣的「工具」了,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了我們的「主人」。從前對我們言聽計從的物品,不知不覺間對我們伸出控制的魔爪。

  • 人們擁有這么多不必要的物品究竟是為了什么?
    因為我們想要「展現自我價值」。
    我們想方設法的想要通過物品向某些人展現自己的價值。

  • 我們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能讓人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創造力、勤奮和耐心。但透過物品,一切就變得很輕松。物品表達跟內心表達不一樣,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可以很快地展現自己的價值。

  • 我現在終于知道了,舍不得扔掉看過的書,一直留在那兒也不打算讀的原因,是因為我希望通過書架來展現自己的價值。

  • 當家里物品泛濫,就沒辦法精心打理每一個物品,新商品買回來幾乎沒有用過幾次。因為物品太多,打掃起來也很麻煩,房間變得雜亂不堪。這樣的生活讓我漸漸地失去自信和干勁。為了一直逃避這樣不堪的自己,沉溺于酒精,過著悲慘的日子。

  • 當時我一直認為自己擁有的物品可以展現自我價值,到最后卻連都迷失了。這些花高價錢、費勁心力買來的物品,讓我賠了夫人又折兵。
    寫到這里,似乎又變得復雜起來。容我整理和說明一下。本來物品只是工具,像石器和陶器一樣因為其功能性而被使用。最開始的時候確實只有必要的物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整體變的富裕,不知不覺中物品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如今的物品變為了滿足人類的深層欲望——證明自我價值的工具。

  • 當物品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反過來吞噬自己,時間、精力都被化身成「自己」的物品無情奪去。像這樣,曾是自己的工具的物品,開始變成了自己的主人。物品不再是功能性的工具,也不再是展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不知不覺地成了「傷害自己」的物品。物品變成主人,而我們自己卻成了它的奴隸。
    物品泛濫到這個階段,就會開始「傷害自己」。泛濫的物品一個個地變成了榨干精力和時間的魔鬼。物品不是工具,成了主人。我們忙忙碌碌,將一生奉獻給了物品。陷入了人類奴隸與物品主人相互抗爭的異常狀態。
    物品本身沒有好壞,而是當數量過于龐大時,它們控制了你的生活,我們必須重新反思這種價值觀。物品不能代表我們,當然也不是我們的主人。它們原來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人類擁有物品,只是因為自己需要。

  • 這世界沒有「無法舍棄」的個性,只有深信不疑的「無法舍棄」的刻板觀念。心理學上有個名字叫「習得性無助」。自己明明處于可以改善的狀況中,并且自己有能力去做,卻在一次次地體驗「無法或舍不得丟棄」的失敗后,最后就會放棄改變。

  • 人不可能不經過練習,就突然能夠流利地說法語;同樣,也不可能突然從今天起,就變成精通「斷舍離」的高手。我雖然舍棄了很多物品,但是從我開始減少物品到現在已經花了 5 年多時間。當然,丟東西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

  • 舍棄是一門技術,但也不是必須完全掌握技術后才開始舍棄。不是讀完這本書后才開始舍棄。最好的辦法是一邊舍棄一邊磨練技術。趕緊和上這本書,準備垃圾袋吧。

  • 「沒有一個東西是舍棄后又會后悔的。」不但不會后悔,甚至對于所有舍棄掉的東西都會覺得「幸虧扔掉了」。

  • 減少物品的鐵則是舍棄不用的物品和不打算使用的物品。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會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會穿的羽絨服,亦或是明年夏天會穿的泳衣,這些請務必留著。
    但是一年四季都沒有用過的東西,代表今后也不需要了。一年都沒有使用也不影響生活的物品,明年依舊派不上用場。請記住,無需留下一年用不到一次的多余雜物。不過,防災用的緊急裝備另當別論。

  • 不用浪費精力去維持或管理周圍的物品,能物盡其用,使用時能感受到快樂,這樣的物品才是自己喜歡的物品。純粹用來滿足虛榮心的東西,請丟掉吧。

  • 請丟掉「現在」不需要的東西,因為以后也不會需要。

  • 我認為極簡主義者的理想狀態,就是能夠列舉目前擁有的所有物品。如果是經常使用的、自己必須的物品,理應全部記得住。反過來說,一直被遺忘的物品實際上不是自己必須的物品。

  • 作家四角大輔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紹過「將商店當成倉庫」的思考方式,這種想法對于減少存貨起了很大的作用。商店為了滿足你的不時之需,特意準備了存放物品并認真管理的倉庫。便利店是當你需要時提供服務,特意為你24小時開放的倉庫。你去這些地方不是「購物」,而是在需要的時候去倉庫「取東西」。

「我認為自己的照片、記錄和日記等跟自己的過去毫無關系。就算將充滿回憶的照片和記錄扔掉,過去也會留在我的記憶里。我認為扔掉物品,不用小題大做的認為是舍棄過去。萬一有些回憶忘記了,說明這些回憶對自己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人生回憶會自然的保留下來。」——《無物品的男子》 Tatsuya

  • 切斷雜物的「連鎖」效應:
    從擁有 1 個手機變成 2 個手機,增加的物品并不只是手機。要為增加的手機裝上手機套,貼上貼膜,準備電源線,配上防塵塞和手機繩。不知不覺就增加了 5 樣東西。因為物品會召喚更多的物品。

  • 極簡主義者之間非常流行的一個做法是,將不需要的物品公開在社交網絡上,詢問是否有人想要。如有人需要的話,就可以減少罪惡感,也能獲得幫助別人的快樂,是一石二鳥的做法。

  • 一部名為《簡單生活 365 天》的紀錄片很有趣。主人公是一個年輕人,他在某一天將所有的物品都放入租來的倉庫里,制定了每天只能從那里拿出一件物品的規定......這是一項發現重要物品的實驗......對自己擁有的物品提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其實是自我審視的過程。

  • 當你想要買某樣東西時,請先舍棄一樣東西。

  • 把買來的物品當成「借來的」:
    這種想法真的非常有趣。把買來的物品當成借來的,還要再借給別人。這樣的話,一想到還要歸還,就會更加珍惜物品,而且還能不斷賦予物品全新生命。不把買來的物品當成「只屬于自己的物品」,而是當成暫時「借來的」。這種做法不限定物品的所屬,而是以謙虛的態度對待物品。

  • 當你舍棄別人送的禮物、逝者的遺物,舍棄因沒用完而浪費掉的東西時,一定要心存感激。

  • 扔掉還可以使用的物品確實浪費,單買了不用,這也是浪費的行為之一。
    但是,最浪費的行為其實是一直留著這樣東西而日漸消磨的「內心能量」。

  • 與其擁有兩三個不喜歡的咖啡杯,不如珍惜一個完美的、獨一無二的咖啡杯,天天愛惜使用、精心呵護,絕對能讓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 趁健康時整理「生前遺物」:
    當我減少了相當一部分物品后,我只有一個感想,「就算哪一天我不幸離開這個世界了,也不會給周圍的人造成太大的麻煩。雖然,腦中千頭萬緒,充滿悲傷的想象,但不知為何當時感受到的就是自由,內心涌現積極的行動力。

  • 極簡主義者容易陷入的一個誤區是,不自覺地會沉迷于「炫耀自己物品少」和「比誰物品少競賽」......

  • 我認為即使家里充滿各式各樣的物品,只代表你需要的東西比較多,只要這些物品每天都能讓你充滿活力,那么就沒有必要去減少物品,也毫無理由去苛責持有物品的人。沒有必要去勉強減少真正必須的物品。極簡主義者并不是苦行僧,我一直如此告誡自己,也在自己的個人簡介上寫著我是一名「中庸」極簡主義者。「比誰物品少競賽」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 人生苦短。把時間浪費在物品上,實在是太浪費了。

  • 將蘋果公司跟電腦生產商戴爾進行比較分析的暢銷書《簡單:打破復雜,創造絕對優勢》的作者肯西格爾說過:「我認為加入有一天 Apple Watch 的銷售不如預期,原因不在于功能,而是由于它的選擇項過多、型號過雜所導致。」

  • 喚醒物品的「歸巢本能」:
    我非常清楚「空空如也」的房間給人的舒適感,所以物品拿出來后,我很快就會收拾......
    養成習慣后,拿出物品跟收拾物品已經不再是不同的操作,而是連接在一起的前后行為。
    我已經沒有了我在刻意收拾的意識。仿佛是物品自己回到自己的巢里一樣。我不是在整理東西,而是喚醒了物品的「歸巢本能」

  • 回歸日常就是幸福:
    現在的年輕一代,每天都要被灌輸自己是「獨一無二且無可取代的存在」,所以一定要特立獨行、成就偉業。久而久之便形成「成為領導精英」的強迫觀念。我以前也一直這么想,也曾因為自己一事無成而煩躁。
    舍棄物品后,我的觀念變了。我認為人不需要成就偉業,也不需要領導眾人。只要認真做好家務,過好每天的生活,就可以喜歡上自己,內心充滿快樂。

  • 相隔十年后,我第一次搬家,包括打包行李(我沒用到任何紙箱)、移動時間、拆封行李又放回固定位置,整個搬家過程全部合起來只用了 1.5 個小時。

  • 最少生活成本和工作自由:
    有個名詞叫「最少生活成本」。簡單地說,就是生活所需的最少的錢。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計算一下生活必須的費用,比如房租、伙食費、水電費和電話費等。
    我的房租是 6.7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4000 )。iPhone 我是無法舍棄的。
    如果自己做飯,成為帶飯一族的話,月工資到手 10 萬日元就已經足夠愉快地生活。有空去圖書館看看書,去公園散散步,生活也能過得很充實。

  • 老了之后生活也不用擔心:
    徹底實踐極簡主義后,會變得不再與他人比較。只要丟掉多余的自我意識,不要執著自己的虛榮心,不用羨慕雜志里介紹的生活,無須在意別人的眼光,那么一個月能賺 10 萬日元的職業到處都是。
    我現在已經不再擔心晚年的生活。我的想法很樂觀,老了之后只要找一個月能賺 10 萬日元的工作就好了呀。很多工作只要能上網就能完成,或者去生活成本更低的國外生活也不錯啊。
    為了保證自己的生活水準,在怪異的職場每天過得心力交瘁,甚至由于工作壓力過大想要自殺,這都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只要減少物品,降低生活費用,就能解放自己,獲得自由。極簡主義讓生活方式也變得自由。

  • 成為極簡主義者,可以從世上無數的信息中解放出來。精心設計各種橋段、大聲喧鬧的廣告語已經跟自己無關,也不再羨慕媒體上爭先報道的富豪名流。

  • 我已經擁有了所有「必需」的物品。如果放任不管,對于物品的欲望,會成長為自己無法控制的怪物。過去的我是對物品極端貪婪的人,永遠只看著自己沒有的物品,真的非常痛苦。

  • 「不比較」的滿足:
    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就跟追求物質一樣,永遠也沒有終點。現在我在寫書,如果我一直在想比我優秀的人也在寫書,我可能一個字也寫不下去......
    我現在持有的物品,不是為了跟別人比較而購買的物品,是基于自己「需要」才選擇的物品,絕對不是用炫耀或是讓別人模仿的。成為極簡主義者后,不會將生活重心放在與別人比較,而是專注于為自己而活。
    我已經擁有所有需要的物品,也沒有什么是不夠的。因此,我也沒有必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 將房間里的物品減至最少,我的外出服也變得極簡。就像喬布斯和扎克伯格一樣,總是穿同一款衣服。他們認為把時間花在挑選衣服上太浪費時間,不如將時間用于更具創造性的事情上。服裝的極簡主義,將「個人服裝制服化」記在心里,可以空出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

  • 簡化家中物品后,我開始意識到信息也要極簡。對于無聊的新聞和八卦、曾經喜歡的搞笑節目,現在幾乎不接觸。對于別人制作的作品或別人發生的事情,我不再進行評論。比起他人的聲音,更相信自己內心涌現的想法。現在的我感受到了「回歸自我」。

  1. 因為物品很少,所以不需要很大的房子,花在房子上的費用減少了。
  2. 將收集的物品賣掉,可以換成錢。
  3. 買東西的時候,會認真考慮,所以不會亂花錢。
  4. 現有物品已經能滿足自己,所以物欲本身減弱。
  5. 壓力變小,所以結婚、育兒、葬禮也不會鋪張浪費。
  6. 工作上運用極簡主義的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回報。
  • 將所有的物品數量減至最少,是最能讓我改變行為的方法。我是在只留下自己需要的物品,去除多余雜物后,才開始改變「行為」。以前的我覺得自己無法達成「幸福范本」,對自己很失望,而且每天都在想自己沒有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我成為極簡主義者,可說是必然結果。

  • 我沒有多余雜物,但擁有充裕的時間。每天都能享受生活,能活在這個世界上便覺得滿足。我不再與他人比較,自然不會感到自卑。我也不在意他人眼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變得更加專注,可以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放棄高傲的自尊心,也不再覺得丟臉,可以提起勇氣達成夢想,甚至出書。更棒的是,我學會活在當下,不再被過去束縛,也不對未來感到憂慮。

  • 「Minimal&ism less is future」網站,蘊藏著將物品數量減至最少(極簡),就能領悟重要事物的意義。極簡主義者是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我將雜物減至最低限度之后,確實領悟到什么對我最重要。

  • 我要感謝喬布斯與蘋果公司。多虧有極簡主義者喬布斯研發的 iPhone 與MacBook Air,讓我丟掉許多東西,我現在不管到哪里都能寫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