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作者小倉廣是一個職場達人,我之前看了他的另外一本書《交辦的技術》,書中每一章節之后都有相應表格和圖解,幫助讀者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進行運用,雖然大多數讀者可能并不會去應用,但這種寫作的方式卻很值得借鑒。
《做事的常識》既然講的是常識,也就是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和了解的東西,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家有沒有做到,以及如何去做到這些常識。
作者既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得證明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在自己身上是有效的,先看看作者獲得的一些成就:
四年內寫完二十本以上的書,并出版發行。
三年內每天在電子報上發表文章,目前讀者已突破五萬人。
一年內成功減掉二十三公斤。
養成每天晨跑的習慣,并第一次挑戰馬拉松比賽,跑完全程。
一個月偶爾小酌幾次等。
小倉廣說:“我相信,每個想把事情做好最后卻失敗的人,并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放棄的太早。”
他認為只要做到三個步驟,再大的目標都可以順利完成,而這三大步驟就是:馬上開始,堅持到底,不怕重來(書上翻譯為不怕重復,但看完全書,我覺得“不怕重來”會更好些)。
不想開始
不想開始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產生的壓力,無法展開工作。
我做了一張圖(如上),當我們不清楚狀況的時候,我們會很慌,因為一切都是未知數,所有的事情都不再自己的掌控之內,我們就會心生恐懼,而不想開始。
小倉廣認為,想要馬上開始,就得先把工作進行拆解,并制成甘特圖讓自己看到進度。
發生在我身上的典型例子就是“考駕照”,拖拖拉拉一年半,才把最后一科給考完了,雖然每一項都是一次性通過,但是整體時間拉得太長了。
原因很簡單——覺得麻煩,關鍵這不是真的麻煩,而是想象中的麻煩,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事后回看,其實根本就沒有那么麻煩:
科目一:2個星期足夠
科目二:我實際練車15天(3個星期)
科目三:練車3天
科目四:2個星期足夠
總共加起來,2個月的時間就搞定了,當然其中要等駕校安排,但也不至于一年半才把駕照拿到吧,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現在看來,就是小倉廣說的這種情況。
無法堅持
無法堅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經常被突發狀況、玩樂等外在因素影響,無法專心工作,導致效率低落、無法堅持。
這個我們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來幫助自己專注,比如我現在就是打開番茄鐘來讓自己專注寫這篇文章,而“番茄工作法”的具體使用方式,大家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時間管理 | 簡單易行的番茄工作法》,里面有講解到詳細的使用步驟和方法。
我以為一個番茄鐘可以把這篇文章搞定,結果寫到這里番茄鐘就已經響了,我得起來喝口水、活動一下了,盡量在2個番茄鐘內把這篇文章搞定。
無法堅持的第二原因就是自己一開始定的目標就太大,導致根本就堅持不下來,比如從來沒跑過步的人規定自己從明天開始每天要跑10公里,這基本上很難堅持。
我就是典型的初級版,只有當行動夠小的時候,我才有力量去堅持。我曾經有過很多目標,比如每天聽寫一篇英文文章、每天健身1小時、每天寫一篇文章等等,最后都放棄了,因為堅持不下來。
后來我把目標變小,每天健身至少7分鐘(利用app),到今天為止,已經232天了;每天聽寫5句英文句子,到今天也已經544天了。
當然,過程中也可能間斷一兩天,但這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像小倉廣說的一樣,只要堅持的天數多余放棄的天數,就應該趕到高興,我很贊同這種看法。
有的朋友還相信一件事情堅持21天就可以成為習慣,然后認為自己只要勉強抗下21天,就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這是一個誤區。
我前面提到的每天聽寫一篇英文,每天健身一小時,每天寫一篇文章。這3件事每樣都堅持超過了21天,甚至有兩樣超過了100天,最后還是放棄了。
習慣的養成并不僅僅是連續21天就夠了,這只是習慣養成的一個方面而已,想要養成一個習慣,你必須要有一個觸發機制(也可以稱為“儀式”),這個可以是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行為。
比如,為什么你能夠堅持每天早晚刷牙,因為時間基本固定:起床后和睡覺前;還有固定的行為:而起床和睡覺是你一定會做的事情;甚至還有固定的地點(場景):洗手間。
除了觸發機制之外,習慣的養成還必須有獎勵機制,這個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
還是拿早晚刷牙來舉例,我們刷牙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說是為了牙齒健康,這個沒錯,我們覺得早晚刷牙會讓牙齒更白更健康,這個是精神獎勵(因為短期內你感覺不到實際的效果),但僅僅這樣就夠了嗎?其實是不夠的。
如果有一種牙膏,經過科學實驗證明,用完之后對牙齒的美白和健康非常有效果,但是刷牙的時候沒有泡沫,而且刷完牙后有一股怪味兒。請問你會購買這種牙膏嗎?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的。
因為我們除了精神上,還需要一些表面上的、實際的、立馬見效的激勵,泡沫讓我們感覺牙膏有效,而刷牙后口氣清新讓人感覺特爽。
綜上所述,你會發現,要養成一個習慣,除了重復(連續堅持21天)之外,還需要觸發機制,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愿意早起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觸發機制(固定時間段)幾乎每人打擾你,最后還需要獎勵機制,如果你每次完成之后獲得的都是痛苦的感受,即使你連續堅持了21天,你還是會放棄的,所以你必須人為地為自己制造一些精神上或者物質上的獎勵。
順便說一下,你們看完文章點個“喜歡”或評論一下,都是我寫文章的獎勵機制,你知道很多網站和APP為什么能夠吸引你繼續玩下去吧。
扯遠了點,不過還是和“堅持”這個主題相關的,具體如何開始并堅持,大家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沒有毅力,該如何讓自己堅持下去?》
不怕重來
很多事情我們試過一次,如果失敗了就不想再重來,不要認為自己曾經做過、失敗了,就認為不會再成功了。
要有重來的勇氣,想想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吧,失敗多少次都無所謂,只要最后一次成功就夠了。當然,愛迪生自己并不認為自己發明燈泡失敗過1000多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成功地證明了10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看到了嗎?愛迪生認為自己是成功的,這種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奮斗都失敗了,那可能是成功地證明自己并不適合這個事情,注意我的前提:是你真的很努力地嘗試過了,而不是隨隨便便裝裝樣子,就說自己不適合。請先努力做到80分,再來談自己是否適合做某事的問題。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中就提到,不要說什么你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做好,其實恰恰相反,你把某事情做好了,才有可能真正感興趣。
當你能夠把任何交到手上的事情快速做到80分的時候,你就已經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了。
第二個番茄鐘也用完了了,看來需要2個多的番茄鐘,郁悶啊。
最后,把書本封底的幾個要點列出來給大家看看,他說,做事的常識,是這樣煉出來的:
把大目標,拆解成容易執行的小計劃。
動手前,先畫出工作概念圖。
學會甘特圖,進度不糊涂。
養成好習慣,勝過只想試試看。
難度越高的工作,越要超前進度。
失敗幾次無所謂,珍惜每一次重來的機會。
不因相同的理由失敗第二次,就算進步。
只要跑到最后,再狼狽都很帥。
凡事先畫出工作概念圖,拆解目標,立刻開始,堅持到底,不怕重來,就掌握了做事的常識。
如果覺得本文還可以,請在下面點個喜歡唄。
如果能夠寫上你的評論來交流一下,那就更好了。
下次再見!